冬之卷:冬姥姥煮了一鍋傳說(3)(3 / 3)

232.黃山煉丹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浮丘公來見軒轅黃帝,發現他眉宇緊鎖,鬱鬱寡歡,便關切地問:“尊敬的帝王啊,你為啥悶悶不樂呢?”

軒轅黃帝長長歎了一口氣,無限傷感地說:“清晨起來,我到溪邊梳洗,麵容倒映水中,這才發現我已兩鬢染霜,胡須斑白,唉——我老了,老了!”

浮丘公說道:“世上萬物有生必有死,您擔憂又有什麼用呢?”

黃帝搖搖頭:“我不是怕死。但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辦完,土地要開墾,河流要治理,禽獸要馴化,植物要選種……我可不能早死啊。”

“那有什麼辦法呢?”浮丘公為難地說,“隻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

“不錯,”軒轅黃帝臉上露出了笑意,“我聽說凡人隻要吃了仙丹便能超脫凡塵,成仙不老。浮丘公,你快去給我尋一個煉丹的仙境來。”浮丘公不敢違抗,隻得領命而去。

浮丘公走後,黃帝每天丟一粒石子在甕裏,甕裏的石子已經一千多粒了,就是說浮丘公已經離開了三年。這一天,軒轅黃帝放了石子,心裏焦急不安,忽然容成子來報:“浮丘公回來了!”皇帝趕緊出門迎接,一見麵來不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打問:“快說快說,事情辦得如何?”

浮丘公施禮道:“尊敬的帝王啊,我終於找到了一個煉丹的地方,那真是個仙境。”

“那地方在何處?”黃帝歡喜地問。

浮丘公說:“江南有一群高山,隻因山上多是黑石,我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黟山。”

軒轅黃帝的高興勁兒簡直無法形容。他顧不得讓浮丘公休息,第二天便帶著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起程上路,直奔江南黟山。到了那裏,眾人抬頭看時,果真是個絕勝處。隻見奇峰錯列,拔地而起。一座座山峰千奇百怪,各俱情態,真是“奇峰峰側抽奇峰,怪石石上疊怪石”。大家正看得張嘴咂舌,驚歎不已。忽然,從山穀的一個洞穴中,飛出團團雲霧,把眼前的美景遮掩到沙幕後麵去了。軒轅黃帝看得正入神,不料想景致被雲霧遮住,非常惱怒,就用手去撕雲扯霧。說來也怪,那雲朵竟順原路像流水一般地流回原來那個洞裏去了。眾人驚疑不定。

軒轅黃帝如癡如醉,也不用浮丘公引路就一直向山裏走去。

行不多遠,隻見一座山腳下有個水池,池上籠罩著團團霧氣。容成子蹲下身用手掬水,那水竟是熱的!浮丘公說:“我曾聽說山中有一仙池,一定就是這個了。”軒轅聞聽歡喜若狂,趕緊脫了衣裳,跳進池中。池水不熱也不涼,浴罷精力倍增,使人飄然欲仙。

再往前走,忽見一群猿猴嬉戲追逐,它們嘴裏都含著各種各樣的花朵,聚齊在一塊巨石上,隻見群嘯一聲,一道黃光閃過後,猴兒們全不見了。軒轅黃帝心中好生納悶,便率眾人追尋。哪裏追得上?山裏本就無路,遍地野莽,處處青藤,更加怪石狼牙,行不了幾步便陷入絕境。黃帝不死心,又命令容成子在前掄斧開路,跌跌撞撞一路尋來。爬至一座懸崖,隻聽穀中喧喧嚷嚷,低頭一看正是那群猿猴,隻見它們把采摘來的鮮花全丟在一個大石槽中。一塊突石上,端坐著一隻毛色雪白的老猴,幾隻小毛猴正給它撫背搔癢。軒轅黃帝心想,這一定是個猴王。這時,那老猴王已站立起來,向山崖上的黃帝拱手行禮,嘴裏還呀呀有聲。黃帝正欲還禮,隻聽一聲呼嘯,那猴王及群猴又都不見了。

浮丘公走到黃帝身旁,低聲說道:“據傳這山中有一仙猿,能騰雲駕霧,來去無蹤,剛才見到的恐怕就是它。”

軒轅黃帝點點頭,又領眾人走下山來。忽然一陣陣的醇香撲鼻而來。眾人四處尋找,隻見一個石槽中有半槽淡紅色的水,香味正是從那裏飄來的。容成子搶上一步,用手掬起飲了一口,不覺大叫起來:“仙酒!仙酒!”黃帝和眾人一嚐果然甘美,大家便狂歡起來。

軒轅黃帝吩咐就在這山中壘石造屋。第二天,大家便分頭去尋找最理想的煉丹的地方。他們攀山越澗,石頭碰破了腿腳,荊棘扯爛了衣裳,走遍黟山所有的山峰,終於找到了一個好地方。黃帝便吩咐浮丘公搭煉丹台,容成子砌煉丹爐,眾臣仆們砍柴備薪。他自己卻迫不及待地去找煉丹的藥。

煉丹需用九十九枝靈芝草,九十九根九節參,九十九對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個豹子膽,九十九顆無花果,九十九枚赤葉鬆,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粒朱砂丸,再加上九十九滴甘露水。要把這些東西配齊可真不容易。然而軒轅黃帝下定了決心,煉不出仙丹絕不下山。

黟山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插在雲中,有些地方連猴子也難上去,可軒轅黃帝卻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帶來的糧食吃完了,隻好摘野果子充饑。那幾個臣仆們受不了苦,先後偷偷地跑走了。最後隻盛下軒轅黃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他們千心萬苦地過了九年,才找齊了各味藥,隻缺少甘露水了。這時,浮丘公又病倒了,軒轅便把容成子留下照顧他,自己又爬進深山。這天,他累得很,看見桃花溪裏有塊光滑平整的大石頭,就爬上去休息。他朦朦朧朧地閉著眼,忽然聽見山林裏傳來一陣悅耳的仙樂。不多久,他就看見叢林中走出兩隻仙鶴,邊走邊舞。仙鶴身後,有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仙翁,騎著一頭雪白的鹿,正向他緩緩走來。他吃了一驚,趕緊起身施禮,向他打聽何處有甘露。老仙翁笑而不答,隻是擲下一快方巾。那方巾正飄落在他腳下。他定睛看時,見方巾上寫著二字:丹井。黃帝欣喜若狂,一下醒了來,看腳下哪裏還有什麼方巾,原來是一個夢。他便一骨碌爬起來,在腳下石頭上掘下了一小塊石屑。黃帝不灰心,一直掘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掘出一眼石井。井水清冽芬芳,果真是甘露。

浮丘公聞訊,病馬上就好了,他們立即動手把各種藥搗碎做成丸,然後升火開爐。

他們整整煉了三年,原先準備的像山一樣高的柴垛燒完了。煉丹台附近的樹全砍盡了,浮丘公和容成子不得不到遠處去砍柴。軒轅黃帝在爐前燒火,他把最後一塊鬆柴填進了爐膛,砍柴的還沒回來。眼看爐膛內火勢漸漸小了,黃帝急得坐立不安。煉丹的火萬一熄滅,那就前功盡棄了。他又一次抬眼望望山道上,還是沒有人影。怎麼辦呢?黃帝便把自己的一條腿伸進爐膛當柴燒,爐火這才旺起來。

燒著燒著,煉丹爐內驟然一聲巨響,射出萬道金光,遠山近塹都被照得一片通亮。浮丘公和容成子急忙奔來,黃帝還安祥地燒著他那一條腿呢。他倆把黃帝的腿拔出來,三個人看看丹爐,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仙丹煉成了!

那些半途逃走的臣仆,聽見黟山一聲轟響,又見萬道金光,知道仙丹已經煉成了,便紛紛返來。可當他們趕到的時候,黃帝和浮丘公、容成子已經吃了仙丹,脫胎換骨,飄然成仙了。臣仆們見那三個人已慢慢飄離地麵,便苦苦哀求也把他們帶上天去。

軒轅黃帝看了他們一眼,沒有搭理。三人腳踩祥雲,漸漸升高。有一個臣子縱身一躍,抓住了黃帝的胡須,想跟他一道上天,不料上至半空那胡須突然斷了,把那個臣仆摔了下來,變成了一塊怪石。黃帝的胡子落在地方變成了龍須草。現在山崖石峰邊那一叢叢綠油油的龍須草,傳說就是當年軒轅黃帝的胡子呢。

黃帝和浮丘公、容成子吃了仙丹成了神仙,從此長生不老,一直在為人類造福。因為黟山是黃帝煉丹的地方,後人便把黟山改成黃山了。

現在黃山七十二峰中的軒轅峰、浮丘峰、容成峰,就是紀念他們的。傳說在桃花溪裏,他們用過的藥、丹井至今還保存著呢。

睡前親子悄悄話

親愛的寶寶,你知道這些歇後語嗎?

一隻腳踩在門檻上——不知進退

一隻筷子吃藕——專挑眼

以卵擊石——自不量力

陰溝裏洗手——假幹淨

陰雨天落雷——空想(響)

233.百合花姑娘

從前,有一個單身漢叫都林。他在陡山坡上開梯田種稻穀。太陽熱乎乎地射在他的身上。黃豆大的汗珠從身上一顆顆地滾下地來,再從地上滾到一個石窩窩裏。

不久,石窩窩裏長出一棵百合花,柔軟軟的梗子,綠油油的葉子,開著一朵白玉一樣的喇叭花。在紅太陽下,光芒閃閃。一陣清風吹來,百合花搖搖擺擺地發出“咿咿呀呀”的歌聲。都林靠著鋤頭,呆呆地望著:“咦!石頭上長百合花,百合花會唱歌,真奇了!”

都林天天上山種地,百合花天天在石窩上唱歌。都林幹活幹得越起勁,百合花唱得越好聽。

有一天早上,都林到山上,看見百合花被野獸碰倒了。他急忙扶起來說:“百合花呀!這山上野豬多,我帶你回家去吧!”都林雙手捧起百合花回家,種在舂米的石臼裏,放在房裏窗子下麵。白天,都林到山上種地,晚上,他在房裏茶油燈下編竹籮筐。他鼻子聞著百合花香,耳朵聽著百合花咿咿呀呀的歌聲,臉上掛著笑容。

在一個中秋節的晚上,窗外的月光明亮亮,窗裏的燈光紅堂堂,都林在燈光下編竹籮筐。突然燈蕊開了一大朵紅花,紅花裏有一個穿白衣裙的美姑娘正在唱歌,聲音嘹亮:“百合花開的呀芬芳香,燈花開的呀紅堂堂。後生家深夜趕工呀,燈花裏來了個白姑娘。”

燈花忽地閃耀一下,姑娘從燈花裏跳了下來,笑眯眯地站在都林身邊。窗下百合花不見了,都林娶了那個姑娘。此後,白天,夫妻二人歡歡喜喜地上山種梯田;晚上夫妻二人歡歡喜喜地在燈光下,一個編竹籮筐,一個繡花。每逢集日,都林將糧食、竹籮筐、繡花手帕拿到集上去賣,然後買回許多的東西。兩人的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

兩年以後,都林的茅屋變成了磚瓦大屋,糧食滿滿地堆在倉庫裏,牛羊則成群地關在欄裏。這時都林滿足了起來,他不肯耕種梯田了,他不肯編竹籮筐了,他銜起煙杆,拿起鳥籠,東寨逛逛西寨溜溜。姑娘叫都林拿糧食和繡花手帕到集上去賣,叫他買鋤頭、鐮刀和絲線,可是他卻買雞買肉買酒回來大吃大喝。姑娘要和他上山挖地,他推說腳痛。姑娘要和他在燈下做工,他推說眼疼。

姑娘勸說:“我們的生活不夠好呀!我們還要下勁幹啊!”都林翻著一雙白眼,鼻子哼了一聲,他銜著煙杆,拿著鳥籠到別個寨子玩去了。

一天晚上,姑娘一個人在燈下繡花。忽然,燈蕊開了一朵大大的紅花,一個五彩孔雀在燈花裏展開美麗的尾巴唱歌:“百合花開的呀芬芬香,燈花開的呀紅堂堂。後生家呀成了懶家夥,姑娘隨我呀到天上。”

燈花忽地閃耀一下,孔雀從燈花裏跳下,鑽到姑娘的胯下,飛了起來,撲棱棱從窗口飛出去。都林忙從床上爬起來,追到窗口,隻拉得了一根孔雀尾巴毛,眼巴巴地看著孔雀背起姑娘飛進月亮裏去了。

沒有了姑娘勸導,都林更加懶惰了。他大吃大喝,然後就銜起煙杆,拿起鳥籠,各處溜達。都林把糧食賣光了,牛羊賣光了,衣服賣光了,又準備把床上僅剩的一張席子賣了。他揭開席子,看見下麵擺著兩幅繡花。一幅上麵繡著都林和姑娘白天在梯田裏笑眯眯地收獲稻穀。稻穀滿山滿嶺,像黃金一樣發出閃閃的金光。另一幅上麵繡著都林和姑娘晚上在燈下笑眯眯的,一個編竹籮筐,一個繡花;倉裏堆滿了糧食,欄裏關滿了牛羊。

都林眼睛看著看著,心裏想著想著,忽然眼淚像泉水一樣湧了出來,瀉在繡花手帕上。他用手捶敲自己的腦殼,說:“都林,都林,你自討苦吃呀!”他轉過身來,咬著牙,抓住煙杆,用力折斷,丟進灶裏。他把鳥籠打開,讓畫眉鳥飛出去,再用腳踏碎鳥籠,又丟進灶裏。他即刻扛起鋤頭上山種起地來。

從此以後,都林白天在梯田裏耕種,晚上在燈光下編竹籮筐,沒日沒夜地幹著。有一天,都林在窗下拾起那根孔雀羽毛,順手丟在窗下舂米的石臼裏。他望著石臼,想起百合花,想起美姑娘,眼淚又撲嗒撲嗒落在石臼裏。

不久,石臼裏的孔雀羽毛不見了,卻長出一株香氣襲人的百合花來,發出咿咿呀呀的歌聲。在一個中秋節的晚上,窗外的月光明亮亮,窗裏的燈光紅堂堂,都林在燈光下編竹籮筐。突然,燈蕊裏開了一朵大紅花,紅花裏麵美姑娘穿著白衣裙在唱歌:“百合花開的呀芬芳香,燈花開的呀紅堂堂。後生家沒日沒夜地做工呀,燈花裏跳出來白姑娘。”

燈花閃耀一下,姑娘從燈花裏跳下來,笑眯眯地站在都林身邊。窗下的百合花又不見了。從此以後,夫妻二人,白天上山種梯田,晚上在燈下編竹籮筐、繡花。他們的生活過得比花還要香,比蜜還要甜。

睡前親子悄悄話

孔雀為什麼要帶走白姑娘?白姑娘後來為什麼又回來了?

234.孫亮智辨鼠糞

孫亮,字子明,孫權之子,東吳的第二位皇帝。250年,太子孫和被廢後,孫亮成為新太子。兩年後,孫權病逝,孫亮繼承皇位,當時他隻有十歲。

一天,孫亮從西苑觀看練兵回宮,口很渴,想吃幾個青梅解解渴。這時,一個太監獻上青梅,孫亮拿起便吃,誰知剛咬一口就覺得自己的牙齒都快酸掉了,於是命令太監到庫房中拿蜂蜜來拌著吃。

蜂蜜很快拿來了,孫亮將它和青梅拌在一起,正吃得起勁時,突然發現蜂蜜裏有幾顆老鼠屎,一陣惡心之後,就嘔吐起來。

太監們見後,慌作一團,有的幫他捶背,有的幫他揩擦嘴邊的汙物,有的拿清水給他漱口。吐完之後,孫亮大怒,喝斥取蜜的太監:“為什麼蜂蜜裏會有老鼠屎?”

這個太監嚇得渾身發抖,回答說:“奴才不知。想必是管庫房的官吏失職,讓老鼠跑到蜜壇裏偷蜜吃,吃飽了後拉屎在蜂蜜裏麵。”

“傳庫吏過來見我!”孫亮怒氣衝衝地說。

庫吏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戰戰兢兢地來到孫亮麵前,跪下說:“陛下傳喚小人,有何吩咐?”

孫亮問:“為什麼蜂蜜裏會有老鼠屎?”

“小人不知。”

孫亮更加惱火:“你不知,他不知,難道這老鼠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庫吏申辯道:“裝蜂蜜的壇子小人用蓋子嚴嚴實實地蓋著,連灰都掉不進,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

孫亮覺得庫吏說得有道理,轉而又問太監:“那就是你放的了?”

“我去取蜂蜜,一會兒就回來了。倉促之間,哪兒有工夫找老鼠屎放在蜂蜜裏?”太監解釋道。

這時,侍中刁玄、張矻啟奏說:“既然二人都不承認,就交執法官去審訊。”

誰知孫亮說:“不必,此事很容易搞清楚。”

孫亮命令別的太監將老鼠屎一粒粒剖開。他細心察看後,指著去取蜂蜜的太監說:“老鼠屎是你放的,還不從實招來!”

太監還想狡辯,孫亮又說:“如果老鼠屎早就在蜜中,屎的內外都是濕的;而這些老鼠屎內幹外濕,說明是剛放進蜂蜜裏去的。這必定是你放的。”

鐵證如山,太監不得不低頭認罪。庫吏這時不由得輕輕噓了一口氣,左右也都驚服孫亮的分析判斷。

孫亮問取蜜的太監:“你把老鼠屎放在蜂蜜裏,是存心加害於我嗎?”

那太監磕頭如搗蒜:“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孫亮又說:“那你必然是為了誣陷庫吏!”太監悶不做聲,表示默認。

孫亮問庫吏:“你和他有仇嗎?”

“他曾經向我討蜜吃,我不敢給他,所以他一直記恨在心,今日見有機可乘,就來加害於我。”庫吏回答說。

孫亮問取蜜的太監:“你還有什麼話說?”

那太監使勁哀求“陛下寬恕”,孫亮吩咐左右把他的頭發剃掉,鞭打了數十下,然後把他攆到宮外去了。

睡前親子悄悄話

親愛的寶寶,我們一起來猜謎語吧:

小房子裏,住滿弟弟,擦破頭皮,立刻火起。(打一日常用具)【謎底:火柴】

身體細長,兄弟成雙,光愛吃菜,不愛喝湯。(打一日常用具)【謎底:筷子】

一個小碗尾巴長,能盛飯菜能盛湯。盛上又倒了,倒了再盛上。

(打一日常用具)【謎底:小勺】

235.匡驢山

在很早很早的時候,鄱陽湖的岸邊住著一戶姓匡的人家,匡氏兄弟七人,其中老大名叫匡俗。

這年,江南連月暴雨,洪水到處泛濫成災。匡俗率領眾人日夜奮戰在抗洪陣地,築堤壩,疏渠道,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搏鬥,終於降伏了洪水。

但是,他的六個兄弟在與洪水的搏鬥時都英勇地犧牲了。匡俗悲痛欲絕,昏到在圩堤上。等他醒來的時候,四周沒有一個人,隻見到處是洪水衝毀的村莊、田園。他掙紮著爬起來,拖著沉重的步子,向前走去。走呀,走呀,天已經黑了,前麵是一片汪洋。對岸隱隱約約望見好像是村莊,他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飛了過去。可是,沒有船隻,好不焦急!

正在這時,天空中忽然飄來一朵五彩祥雲。五彩祥雲越來越近,最後飄到匡俗的身旁,變成了一頭灰白色的驢子站在他的麵前。匡俗一見十分驚喜,趕忙跨上驢背。灰驢昂首長嘯一聲,縱身向水麵馳去,它涉水猶如平地。

不多一會,就來到對岸。匡俗幫助災民搶救牲畜財產。他幫了東村幫西寨,日夜不停歇。累了,就在驢背上打一會兒瞌睡。就這樣,灰驢跟著他跑了六六三十六個晝夜,來到鄱陽湖口,匡俗擦擦眼皮抬頭一望,叫聲不好,前麵依然是汪洋一片,中間噴吐著數十丈高的水柱。洪水繼續猛漲著,四處村落田園盡遭淹沒,牛羊在水中掙紮,人們在水中呼救。

匡俗見此情景,心如刀絞,萬分焦急!他跳下驢背,走近細看,發現原來這裏有一個海眼,洪水就是從這個海眼中噴湧出來的。他想,隻有堵住海眼,才能鎮住洪水。這時,他急得束手無策,想不出個好法子來。

突然,他身邊的灰驢嘶叫起來。匡俗猛一個念頭湧上心來:這海眼不是一般人能治住的,非得借助神力。這灰驢本是從天而降,何不求它助一臂之力?主意一定,匡俗便轉過身來,對著灰驢深深一揖,道:“仙驢,你為救人間百姓之難,降到凡間,陪我走了六六三十六天,不辭辛苦,真是感恩不盡!眼前,災禍未除,望你顯顯神通,堵住海眼,拯救黎民百姓,百姓將永世不忘你的大恩大德!”

這條仙驢原在天庭修行,希望將來能成正果。不料,有一日它突然看見人間正發大水,成千上萬的百姓遭到水災,心中十分難過。

於是,便毅然放棄修行,悄悄來到人間,助匡俗一臂之力。當它來到這裏,發現這海眼是東海龍王的東宮破了一個洞,隻有用自己的身子去堵住這個海眼。它想到馬上要離開匡俗,心裏有些不忍。它想:匡俗要四處奔走,為民治水,沒有坐騎,萬一昏倒在荒灘野外,無人知曉,如何是好?

匡俗治水心切,胸如火燎。他見仙驢站著不動,再次躬身求援:“切望大仙,同情百姓!”

仙驢暗想道:我修行九千九百九十餘年,尚差一日之功方成正果。如今為了拯救黎民百姓,隻好告辭而去!於是低下頭來,四腳一跪,臥倒在地上。

匡俗一見,不禁心中大怒,罵道:“貪生怕死的畜生!要你何用?”便舉起鞭子,猛抽了一下!

誰知,仙驢尚差一日之功,就等著一鞭之力!隻見它四腳躍起,嘶叫一聲,騰空飛奔而去。一時間,天昏地暗,大雨傾盆。

瞬息,雨停,天晴。洪水退了,海眼被堵住了!前麵,一座巍峨的大山橫空出世,鎮在剛才噴湧洪水的海眼處。山峰直插雲端。一會,整個大山被雲霧籠罩,猶如一頭熟睡的驢子,匡俗心中萬般感激。他邊拜邊向大山走去。來到山上,搭個茅廬,住在裏麵,要與仙驢做伴。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有下過山。

人們為了紀念匡氏兄弟和仙驢,就把這座大山取名叫做“匡驢”。在匡俗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廟,正殿塑了匡氏七兄弟和仙驢的塑像,門樓上方安了一塊金字匾,上麵寫著“匡廬”二字。

不知過了多少年,秦始皇來到這裏,看見這座山非同一般,便問是什麼山?地方官答道:“是匡驢山”。秦始皇登山遊覽,看見一座大寺廟,裏麵供奉的是匡氏兄弟像,外麵門樓寫的是“匡廬”二字。他一時興起,命取來禦筆,重新題了一塊“匡廬”的禦匾,並赦封此山叫做匡廬山。

後來,到了宋朝,趙匡胤做了皇帝。一次,遊匡廬山時,看見了秦始皇題的那塊“匡廬”的匾上,有個“匡”字跟自己的名字相同,心中不悅。於是,命人把禦匾取下來,自己重新寫一塊掛上去。當他拿起筆寫字時,想找個別的字把“匡”字代替,可是想了半天,想不出一個合適的字來。他幹脆不要“匡”字,隻寫了“廬山”兩個字,製成金匾,把秦始皇的禦匾換了下來。

所以,廬山至今有三種稱呼:本地的老百姓叫它“驢山”;文字記載中又有“匡廬”之稱;人們習慣的叫法,還是稱做“廬山”。

睡前親子悄悄話

親愛的寶寶,你知道這些歇後語嗎?

月亮跟著太陽轉——沾光

崖頭縫裏逮螃蟹——十拿九穩

岩縫裏的筍子——憋出來的

閻王不戴帽——鬼頭鬼腦

眼睛大過肚——貪心

236.柳毅井

從前,有位年輕的書生,名叫柳毅。一天黃昏,呼呼的北風卷起漫天黃沙,到處是灰蒙蒙的,他騎著馬走在路上,隱隱約約聽到有一個女人的哭聲。柳毅趕著馬順著哭聲走去,隻見一個年輕的姑娘,穿著破爛衣服,抖抖索索地抱著趕羊鞭子在羊群裏哭泣。

柳毅連忙跳下馬來,小聲問道:“姑娘,什麼事情叫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牧羊姑娘見陌生人這樣同情和關心她,又想回答,又有些害怕。

柳毅就向她介紹說:“我是湖廣潭州人,姓柳名毅,這回到京城應考,不幸落第歸來。姑娘受了什麼委屈,盡管告訴我好了。”

牧羊姑娘覺得柳毅忠厚、善良、誠懇,就向他說:“不瞞相公,我是洞庭龍君三公主,父母把我嫁給涇陽龍君的次子涇川小龍。誰知那涇川小龍是個無賴,盡幹些下流事,公公婆婆又十分凶殘刻薄,把我當奴隸用,叫我終年在這荒郊野地為他們牧羊,這無窮的苦楚,叫我一想起來就傷心落淚。”

柳毅聽了,非常同情。就說:“公主為什麼不早些回洞庭水府去,或者托人帶個信,請你父母把你接回去呢?”

“相公嗬,你看這涇陽與洞庭相隔千裏,要回去真不容易嗬!況且公婆成天監視著我,想托人捎個信,可實在難呀。我的家在洞庭湖底下,到那裏要經過千難萬險,又有誰能幫我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