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請抓住你的影子(2 / 2)

孩子們到了外麵,興奮得不得了,每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之後開始抓。抓不住,用腳踩。有的相互追逐,你踩我的我踩你的。然後紛紛報告:老師,這個影子我們抓不著!老師說:既然抓不著,那我們回到教室討論一下,看看這個抓不著的到底是什麼。

回到教室,老師就問:這個影子是什麼呢?如果是物質的,為什麼抓不住它?如果不是,為什麼能夠看見?

課堂上一下靜悄悄了,這個問題把孩子鎮住了。每個人都想知道答案,這個“想知道”,正是老師需要的機會。在這裏,老師提供了一個刺激,把孩子探索的欲望給激活了。

讓孩子自己發現真理

我認為,知識的輸入也應該用探索的方式進行。有人說知識的輸入有兩類情形,一是通過啟發,由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另一種就是由老師直接告訴。但在我的教學中,很少出現直接告訴的情形。就是一個數學公式也可以采取討論、探索的方式去發現,自己推導,讓孩子自己發現真理。

公式也是由人歸納出來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老師充當什麼角色,怎樣引導,引導得好,孩子就能自己發現,即使不能全部發現,也能發現其中一部分。退一步講,即便完全發現不了,但是起碼探索了,尋找了,這個探索與尋找的過程我認為比能不能發現結果更加重要。再說,知識的輸入本身製造一個很好的教機,那樣才能引起探索的興趣。一個好老師,應該有智慧發現孩子需要什麼,知道所給的東西是不是適合孩子。

比如,“色彩的冷暖對比”的概念,我不直接說“暖色是什麼”,“冷色是什麼”,我不這樣做。

我在紙上用暖色畫一堆火,再用冷色畫一堆火,然後問:這兩堆火,哪一堆看上去是暖和的?孩子說第一堆是暖和的。我問為什麼?他們答不出理由,隻說第一堆就是暖和的。我說你們上來摸一摸,試試是不是第一堆發暖、能不能說出正確的名詞並不重要,名詞本來都是人取的,關鍵要理解那個內涵。

第二堆發冷。他們上來摸,摸完了說:老師,兩堆的感覺一樣,沒有一個發暖一個發冷的感覺。我說摸起來感覺一樣,但為什麼看起來不一樣呢?

這時候,有孩子舉起手來,說:感覺發暖的看起來像太陽的顏色,像著了火,發涼的像水的顏色,所以就冷。我說那麼,發暖的顏色應該叫做什麼?他們說暖色;我說發冷的呢?他們說冷色。

我又問:如果想使暖色更暖,你們想想,應該在它的旁邊加上什麼顏色?他們說再加紅。我就在火的周圍加紅,直到那堆火看不見了,完全混到紅色裏麵了。我說老師按照你們的意思加了紅,可是火堆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兒?

孩子開始在下麵議論,有的說不應該加紅,應該加藍,這樣才能使紅火更紅。我就在火的周圍加了一片藍色,結果孩子歡呼起來,因為他們發現加藍之後那堆火真的更加紅了。我說你們發現了什麼?是不是想使一塊暖顏色顯得更暖,就要用與它相反的顏色襯托?他們說是。我說那麼,要想使冷色更冷呢?他們說用暖色襯托。如果我們要給這種現象安一個名詞的話,應該稱作什麼?有的說這樣,有的說那樣,沒有一個說出“對比”這個詞的。

其實,能不能說出正確的名詞並不重要,名詞本來都是人取的,關鍵要理解那個內涵。其實,課上到這個份兒上,“冷暖對比”的概念已經由孩子自己推導出來了,你隻要把名稱告訴他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