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田園牧歌(1 / 2)

浪子流浪在家中

探索能力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與人合作。在我們中心,有些孩子剛來的時候特別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下了課,手很無聊地插在兜裏,溜達來溜達去,他們最愛說的是:“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所以,我們專門設計了培養孩子這種能力的課程,有的與畫畫有關,有的無關。與畫畫有關的,比如,將全班分成兩組,用石子擺出風景或者人像,或者在地上鋪上大紙,一個孩子躺下,另一個用粉筆把他描下來,然後再畫上細節,眼睛呀、鼻子呀、衣服呀、衣服上的花呀。這就需要合作,相互間的配合,要是沒有這種能力,他就會找不到夥伴。要麼蹲在那兒,要麼躥來躥去。實在難受得不行了,就來找老師,說別人都不要他。我會反問:你怎麼不想想辦法呢?我們規定,在這種時候,老師一般不能幫助孩子,讓他自己尋找夥伴。

有時候全班的孩子差不多都一對一對地畫起來了,甚至快完成了,還有兩三個在那裏孤獨地遊蕩,就像浪子流浪在家中,那種感覺特別奇怪。理想的夥伴找不到,隻好在他們中間組合。有時候,這幾個也合作不來,就很難受,難受就難受,這是一種體驗,難受了,下一次就會慎重地對待。要是實在不行,老師會在他們難受得差不多的時候出麵幫一幫,這種幫助要限製在一個範圍,要適可而止。

其實,孩子這時會從內心企盼著出現一座橋梁,幫他們渡過難關。但一開始老師絕對不能充當這座橋,一定要等到那個合適的時機,到他們山窮水盡了才能出麵。要讓孩子充分地體驗,體驗成功,體驗失敗,體驗快樂,體驗痛苦……這是我們的原則,所有課都這樣上。

貧下中農的感覺

那些沒有合作能力的孩子,在這種課上還算容易,最難的是那些與畫畫無關、專門為合作能力設計的課了。比如,“建立一個家庭”,相互間組成家庭,有當爸爸的,有當媽媽的,有當孩子的。得自己找,自己組合,分配角色。還要在教室裏“搶”到家庭用具,“搶”到沙發就有了“軟床”,“搶”到方凳就有了餐桌,方凳“搶”得多了,就可以摞一個小小的房子。這時候呢,老師會在這些家庭旁邊開起“菜市”,他們就來采購,買上菜就可以“做飯”、可以“吃”了。

誰做飯誰洗鍋都得商量,分工不好就會吵架。“吃”完“飯”,爸爸要去上班,媽媽也要上班,由誰送孩子上學呢?

有的是爭著送,有的是不願送,不管哪種情形,都會發生爭執。有和平解決的,有不能的。不能解決老師也不能參與。決定好了之後,那個“送”的就會騎上笤帚,孩子“坐”在後麵,一路唱著歌兒去上學了。到了學校門口,孩子還要說“媽媽再見”,要她早點來接……上這種課時,“浪子”就更多了,我們事先規定了,凡是組不成家庭的就是“流浪漢”,大家都叫他流浪漢,隻能待在一旁看著。當流浪漢是很難受的,看著人家都在忙乎,在采購、在吃飯、在唱歌、在吵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就會受不了,就會找老師,老師便與他討論為什麼成為流浪漢的問題。

等到差不多了,老師便將流浪漢召到一起,讓他們組成家庭。家庭組織好了,卻沒有過日子的東西,因為早已被別人搶光了。他們露出無奈的眼神,一副貧下中農的感覺。老師動員他們向別人借,借的時候就要拉下臉皮,就要張口。但是別人的東西還不夠用呢,哪有多餘的借給他們?實在沒辦法了,隻好去偷,孩子發現了就會大喊抓賊,老師發現了就“教育”他:偷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於是他們一臉愁苦的表情,兩手空空,一貧如洗……這些他們都要麵對,成為經驗的一個部分。

通過這樣的“折磨”,到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他就會發展起與人合作的能力,玩起來了,沉浸在玩的幸福之中,嚐到了與人合作的樂趣。而且他發現,與人合作並不是很難,從此不再害怕這樣的事情。

缺乏主動與合作精神的孩子大都很敏感,害怕主動了別人會傷害他,所以隻能遠遠躲著。這種情形大都來自於不當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但是,當他一旦發現別人並不是很壞,能夠合作時,就會喚醒他的“合作敏感期”,尋找夥伴、奮力合作的勁頭甚至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