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田園牧歌(2 / 2)

田園牧歌

我們還有野外生存課,有軍事指導,教孩子們怎麼做。帶上炊具食物,也是自由組合,還要撿柴做飯。有的孩子合作得特別好,歡聲笑語、飯菜飄香,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有的隻能站在人家旁邊,端著碗,流著口水,眼巴巴地看著人家吃。人家同情你了,舀給你一勺,不同情了一點不給,這樣,這個孩子就會淪為“乞丐”。

每到這個時候,老師會把他們召集到一起,問:人家飯都做好了,吃得那麼香,你們為什麼還空著碗呢?有的說,誰誰誰不願拿出他的吃的,誰誰誰沒帶炊具。老師便與他們一同討論,讓他們明白“隻有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然後教師再帶著他們去挨“家”“乞討”。

用這種方式,我們注銷了許多“乞丐”的“戶口”。這裏麵還有一個,就是心靈承受問題,要是“流浪漢”承受不了自己的境遇,他就會哭,就會鬧,但他必須承受,學會堅強。老師這時候不能隨意憐憫,會說“你當‘乞丐’不是別人的錯”,要給孩子培養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的孩子合作得特別好,歡聲笑語、飯菜飄香,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

陽光燦爛的日子

有時候,這個課就會失去“控製”,溢出你設定的範圍,這時候你必須隨機應變,開啟一片藍天。比如,有一次我們上“下海”課,孩子很興奮,成立“公司”,有獨資的,有聯合的,還設計了五彩斑斕的廣告,名片更是千奇百怪,什麼“奧特曼集團董事長”,“藍精靈公司總經理”。公司代表還要陳述經營方針,老師還要戰前動員。

之後呢,孩子們衝向街頭,開始了他們的“經營”,不論行人還是做生意的,都驚呆了,我想他們大概從沒見過這麼多歡快、自信,甚至有些瘋狂的“總裁”集群“衝鋒陷陣”的場麵了。那個過程精彩得實在難以言說。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家像老虎在外像老鼠的“軟弱的一代”,由“不敢”一下子變得“勇敢”了,由“不願參與”變成“主動參與”了。我知道這一步非常關鍵,有了第一步便會有第二步,成功的人生就是這樣開始的。

正經營著,兩個孩子因為意見不合吵起架來,又打了起來。我立刻宣布停課,回到教室,組織法庭。有原告、有被告、有法官、有律師,還有陪審員和聽眾。開始的時候特好笑,那個“法官”才六歲,說老師,我說什麼呀?我的嘴貼著他的耳朵:快說開庭。他怯怯地說了聲開庭……旁聽席上的家長立即笑出了眼淚。

笑聲從頭到尾。雙方陳述、法庭辯論、找證人,這中間還扯出友愛呀、互助呀、撒謊呀、暴力呀等問題,當場討論,“演員”之間,“觀眾”之間,“演員”與“觀眾”之間開始激烈地爭論。

最好笑的是,臨近結束時,“法官”舉起了木棍敲著桌麵說:我宣布,將這個“原告”無罪釋放!“原告”興奮地用中指和食指做了個勝利的手勢,“耶”的一聲,還在地上蹦了兩蹦。我哈哈大笑,用手指關節敲著他的頭說:釋放的應該是“被告”,你蹦個什麼呀?

你看,老師的一次隨機應變,給孩子帶來了這樣豐富的禮物,不光是合作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快樂,是幸福,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與人合作的能力屬於“人”中“能力”的部分,這方麵內容還很多,比如,勇氣、責任、心理承受、獨立精神、動手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還有“人”中“心靈”的部分,比如,關愛、良知、情感、寬容、同情心等。這些培養,有的設置專門的課程,有的見縫插針,因為內容實在太多,就不一一說了。大的方麵,比如,“人”與“才”的培養也是這樣,相互關聯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還是因陀羅網,培養這個的時候那一個、那些“全部”,都會得到培養。就像“打官司”這課,說是培養合作能力,難道其中沒有寬容、責任、勇氣、自己解決問題的因素?全有,全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