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城市名稱(一)(1 / 3)

“北京”的由來

曆朝曆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裏開始。唐改稱範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範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裏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裏,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餘軍閥再圖在那裏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占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天津”的由來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領南京之後,封他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軍,民間稱這次北征為“燕王掃北”。朱棣從江淮一帶遷來許多百姓在京、津一帶安家落戶,開辟村莊。軍隊則戰時打仗,平時屯墾。幾年功夫,就改變了元時的荒蕪麵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興。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諸王之首,日後定能繼承皇位。沒料到朱元璋死時卻讓長子長孫朱允炆(建文皇帝)繼位。燕王朱棣認為是朝中奸臣搗鬼,就一麵公開宣布在北京登極稱帝(永樂皇帝),一麵興兵伐罪。

一天,燕王朱棣督師來到三汊河口海河邊,放眼一望,河裏舟船相連,岸上車車相接,夾岸人煙稠密,店鋪林立,十分熱鬧。燕王問:“這是什麼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燕王想了一下說:“這裏有大城市的氣勢,況我大軍路過此處,何以為小?不妥吧!”隨臣連忙附和說:“請大王賜名。”燕王命群臣先試取幾個。大臣們取了幾個歌功頌德的名字,無非是恩、德、福、壽之類。閻王聽了未加可否,隻是仰臉看天。群臣見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說可以改為“天平”,是天子禦駕親征,除奸平亂時路過之地嘛。燕王還是不太滿意。另一位大臣說:“依臣之見,不妨改為‘天津’二字。”燕王聽了很喜歡,吩咐繼續說下去。大臣得意地說:“吾皇乃當今天子,奉天承運,吊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樹萬世不移之基,親率文武百臣,千軍萬馬,在此渡過河津,所以叫‘津’。”

“上海”的由來

“上海”一詞,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北宋前東海來船由鬆江(今吳淞江)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鬆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鬆江上遊變窄,海船改由鬆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製時都沿以為名──從北宋的上海務,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紐約”的由來

1524年,意大利航海家蓋阿萬尼·達·弗拉讚諾受法國國王的派遣,到美洲進行探險航行,到了160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英國籍雇員亨利·哈得遜駕船又來到了紐約灣。這一次他從紐約灣繼續北上,第一次深入那條河流,與兩岸印第安人貿易,回去後向荷蘭東印度公司作了彙報。在此以後,歐洲人把這條河命名為哈得遜河。1624年,一艘荷蘭船“新尼德蘭號”把30戶荷蘭人運到哈得遜河口。他們在這裏開辟了一塊殖民地,命名新尼德蘭,成為荷蘭在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

在新尼德蘭南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島叫做曼哈頓島。1626年,新尼德蘭總督用約值24盾(荷蘭貨幣單位)的紐扣、別針、眼鏡等小玩意兒把該島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了下來,然後著手在島上建立城堡,以自己的國都把它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即紐約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