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的由來
明代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年號洪武),定都南京,在位三十一年,死後埋葬在南京,稱作孝陵。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年號建文),在位四年。朱允炆即位後,他的四叔,當時守衛北平的燕王朱棣,為了爭奪皇位,發兵南下,打了幾年內戰,終於攻入南京當了皇帝。朱棣攻入後,當時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的說他投火自焚,有的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樁懸案。
明成祖朱棣在在南京登基後,改年號為永樂。由於他鎮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征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開始修建北京。永樂五年,皇後徐氏死,朱棣沒有在南京建陵,卻派禮部尚書趙及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才選好現在這片陵區,並由朱棣親自察看決定。這裏山間地麵廣大,群山若封似閉,中間水土深厚,確是塊好地方。再加上術士們的誇張、神化,朱棣更加高興,立即降旨圈地八十裏為陵區禁地,開始動工修建長陵。選在這裏建陵,不單由於風景美好,更主要的是這裏山勢如屏,易守難攻,一旦駐軍把守,既可守衛陵寢,又便於保衛京師。從這年朱棣在昌平縣北天壽山下建造長陵起,到明代末帝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止,除明景泰帝葬於北京西郊金山外,十三個皇帝都埋葬在這裏,形成了明代皇帝的陵墓區,因而通稱十三陵。
封建時代的葬製,一般子孫的陵墓,應當一個比一個小,但十三陵卻不盡然,後來居上者也不少。朱元璋是個創業的皇帝,死後葬在南京孝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鞏固政權的定業皇帝,死後葬在北京長陵;這兩座陵,一是祖陵,一是北京首陵,因此建築規模都很大。但以後並未依此而代代縮小。十三陵中,一般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親自督理,不惜工力費用,所以高大、寬闊,陵殿建築講究,裝飾富麗堂皇。死後築陵的全是由子孫辦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從事,陵墓的規模也就小得多了。
朱棣長子仁宗在位僅一年,長孫宣宗在位十年,史稱“仁宣之治”,實際上他們都是坐享其成的皇帝。但由於他二人跟隨朱棣多年,對於建國之難以及社會情況多少有些了解,所以在稱帝後在某些方麵還注意節省人力、財力,曾經罷采辦,減織造、瓷器等等。他們二人的陵墓,也是比較小的。仁宗曾遺詔說,我在位日淺,對百姓沒什麼恩德,不忍過多地勞役人民,我的陵要從儉修造。宣宗遵遺詔,親定獻陵規則,三月後就將他老子埋葬了。宣宗本人雖然在生前修了景陵,但因獻陵是他製定的規模,自己當然不敢過於超過父陵。《昌平山水記》上有這樣一段說:“獻陵最樸,景陵次之。”現在還可以從二陵的明樓、寶城(圓形圍牆)及殿基遺址上,看出二陵確比其他陵墓簡陋些。
自宣宗以後,各帝都是在深宮中養大的,稱帝後除偶爾出去遊蕩外,從不願邁出宮門一步,因此,他們不知創業、建業的艱難,生活多荒淫腐化,懶於過問國事民情。又因為他們是在宦官侍候下長大的,聽慣了宦官的阿諛、奉承,而對大臣們的逆耳忠言卻聽不進去,往往恣意妄為,任意揮霍。按明初葬製規定每陵葬一帝一後,可是,英宗的裕陵卻葬了一帝二後,而憲宗的茂陵又增加到一帝三後。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的腐敗,皇帝的荒淫無道。
武宗以後的各陵,是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慶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這個時期王朝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奢侈浪費非常驚人。反映到陵墓的建造上就顯得十分豪華,其中永、定二陵是典型代表。昭、德二陵是皇帝死後才修建的,規模就要小些;慶、思二陵是利用他人之墓埋葬的。
“大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自建成以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麵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采用了這種形製。
另一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麵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領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它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習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後,在它的西北又出現在的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於是人們把前者稱大雁塔,後者稱小雁塔。
“天府之國”的由來
天府,最早見於《周禮》,後被用為對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地區的帶普遍性的讚譽之詞。秦漢時期,天府的美名集中於當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最發達地區的關中。四川原來並不被稱為天府。第一個稱四川為天府的,是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四川得此美譽的原因是:戰國末年至秦漢之交、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我國開發最早、經濟最繁榮的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地區,經過連年戰亂和天災人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這一時期的四川經濟卻在全國躍居首位。
為了把四川營建為天府之國,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進行了“務”、“治”、“製”、“用”,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是治水和開辟對外聯係的通道。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對岷江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和全麵的開發利用。從秦漢始,四川平原逐漸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和糧食輸出區;為了克服“蜀道難”和打通南北通道,我們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與治水相當的。保留在《華陽國誌》等書中的五丁移山、石牛開道、武都擔土、山分五嶺等優美的神話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與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