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3歲,孩子臉“一日十八變”(1 / 3)

——如何引導孩子調節情緒

3歲的孩子臉多變

3歲年齡段的孩子情緒極易波動,極不穩定。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控製力發展差,心理和情緒調節功能不完善,當受到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時,孩子的情緒就會出現爆發性,常從一端迅速發展到情緒的另一端。他們的情緒變化會毫不隱藏地表現出來,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如不高興就哭,高興、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憤怒就瞪眼跺腳,有高興的事就要向爸媽或親近的人訴說。

這個時期孩子的臉就像夏天的天氣那樣多變,“一日十八變”,說哭就哭,說笑就笑。

遊戲範例:多變的臉

父母可以買一些現成的各種表情(如笑、哭,怒、驚、哀等),也可以自己動筆畫一些。遊戲過程中,擺出一種表情時,父母要用簡單的語句告訴孩子這種表情的名稱,並引導孩子注意出現這種表情時五官的特征。

讓孩子自己擺一擺,比較一下各個表情的差異,父母在旁邊指導。如果孩子對一個表情感興趣,就不要急著換下一個,父母和孩子可以做做這樣的表情,說說這個表情說明了什麼。

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從麵部表情辨別他人的情緒。3歲的孩子基本上能識別一些最基本的情緒符號。

孩子又哭又鬧怎麼辦

哭,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孩子的哭有時是來自生理上的,如餓了哭、疼痛了哭、恐懼了哭等;有時是來自孩子的心理需要,如當他玩具沒得到時要哭,有時因不順心而哭,有時遇到陌生人也哭等。

如何來對待孩子的大哭大鬧呢?關鍵要分析哭鬧的原因,同時采取有效的方法:1. 屬於情感缺乏,要引起父母關注的。父母不妨采用抱抱、親親等身體的觸摸來滿足孩子,使其情緒好轉起來。

2. 用哭鬧來達到目的的。父母一般可采用說理,給孩子講一些他們能聽懂的道理,千萬不要遷就,至少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兒,應該如何改正。

3. 由於霸道不講理而哭鬧的。這時,父母最好采取冷處理的方法來淡化孩子的行為,等孩子情緒穩定時,再與他講道理。有時也可以與孩子商量讓他哭上多長時間,使孩子把單純的哭鬧情緒轉移到時間的控製上,既滿足了孩子哭的情緒,也防止了孩子一味地哭鬧下去。

總之,對孩子大哭大鬧不能用一種方法來對待,應多從孩子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正確分析、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為什麼孩子會越哄越哭

經常聽見有些父母湊在一起說自家的孩子,感歎孩子太不容易教了。為了一些小事,孩子就會哭鬧,有時候大人看著孩子委屈的小臉不忍心,就去開導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哭鬧得更厲害。不過,隻要大人們不講話了,也不開導了,孩子就會停下來。

3歲的楠楠因為父母工作忙,就交由保姆看護著。不過楠楠很是乖巧,摔倒後都是自己爬起來,又繼續去玩,一點也不哭鬧。

春節到了,楠楠在外地的爺爺奶奶來了,對這個小孫女更是愛護有加。這天,楠楠玩著玩著一下子摔倒了。爺爺奶奶便大驚失色地跑過去,抱起小楠楠又是哄,又是勸,又是安撫。小楠楠一開始先是一愣,後來卻哭得越發厲害了,而奶奶越是安撫,她越是哭得厲害,最後哭得都有點上不來氣了。爺爺更是手足無措,甚至還老淚縱橫,覺得小楠楠這麼小就沒有人管。於是祖孫兩代人哭了個稀裏嘩啦。媽媽見狀更是著急了,這爺爺奶奶年紀大,哭起來傷了身體可不好,而楠楠這時已經快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了。於是,媽媽不讓爺爺奶奶管楠楠,把楠楠自己放在沙發上。老人卻說:“小孩摔疼了,能不哄她嗎?因為摔痛了她才哭!”可是楠楠的媽媽就是不讓老人們靠近。別說,不一會兒楠楠還真是不哭泣了。

像楠楠這麼大的孩子對事物的判斷是以大人的情緒表現為參照物的,越小的孩子越是會受到大人的影響。當楠楠在保姆麵前摔倒的時候,看著保姆平靜的表情,自己也不覺得痛了,可是爺爺奶奶發現自己摔倒後很是緊張,導致了楠楠的錯誤判斷以及受到緊張情緒的感染,就越哄越覺得疼痛,越是哭得厲害了。

孩子越哄越哭時,大人的心境必須先平和下來,輕輕地擁抱著他,撫摸他的身體。孩子感受到你的安撫,獲得了安全感,會慢慢平靜下來。然後大人再耐心詢問他到底想要做什麼,溫柔地製止孩子的不良宣泄行為,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不滿。切不可用大聲訓斥或驚慌失措來刺激孩子,激化孩子的情緒。

孩子咬人正常嗎

孩子咬人正常與否,這一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一般要視孩子的年齡而定。

孩子大約在半歲左右開始萌發乳牙,由於牙床癢或者是饑餓想吃食物而一時得不到,就會發生咬人現象,這是生理上的需求。

1~2歲孩子的咬人,一般是在模仿父母或者是與人交往時逗他的親咬動作,因這時孩子的語言詞彙掌握得很少,無法用完整、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與需求,隻能借助於身體的某個部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就發生了咬人這一現象。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孩子咬人的習慣不會持久,亦屬正常。

孩子約3歲時,已經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如果還是經常咬人,那就不正常了。孩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孩子的道德行為,這時正在初步形成,而行為會養成習慣,習慣會形成性格,因此應引起父母注意。

孩子因出牙而咬人,就給他吃些烤黃的饅頭片、麵包片或餅幹之類的質地鬆軟,又有些硬度的固體食物。3歲的孩子處在動作模仿、語言理解的階段,無論如何大人再不能以咬來表示愛,同時注意語言的訓練,特別是教會他一些文明、禮貌的語言,並培養孩子友好、禮貌地與人相處。

當孩子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後,還是經常出現咬人的現象,應從正麵教育。可設法讓他知道,咬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或者以講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他意識到咬人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同時多觀察,多引導。一旦孩子有進步,就鼓勵表揚,讓孩子變得懂事明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