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3歲,孩子臉“一日十八變”(3 / 3)

首先,製止孩子過分的行為。

如當他打人、咬人、罵人、摔東西時,要立即製止並告訴孩子決不可以這樣做。

其次,讓他發泄心中的怒氣。

如對尖叫、飲泣或大哭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隻要他在某個地方不會發生危險,或不幹擾別人,就暫時把他隔離開,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然後了解他發脾氣的原因,當孩子是因為受到能力的限製做不成某件事而發脾氣時,父母可以說:“你是不是餓了,想睡覺了,或碰到困難了?我能幫助你嗎?”

如果孩子以發脾氣來和父母討價還價,父母要堅持原有做法。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因為受到父母否定而發脾氣時,可以允許他生氣,但告訴他不可以哭鬧。

最後,麵對孩子的大發雷霆,父母應學會“進退”之道。

所謂“進”即以欣賞、讚美的方式,經常肯定孩子溫柔和寬厚友善的行為。“退”則是暫時回避孩子的發怒,等他情緒平穩時,和孩子探討憤怒的來源,聽聽他的委屈、想法,了解他的感受。當讓他抒發情緒,並真正聽他訴說時,他一定會很快地忘記不愉快並高興起來。

對症“治療”孩子小脾氣

3歲的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弱,在不良的環境下容易產生壞脾氣,因此父母有必要弄清楚孩子的情緒類型,並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好的脾氣。

其實,發脾氣不僅會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會使父母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你要想方設法製止孩子哭鬧、發脾氣,不能一味地勸說,而是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壞情緒的產生都是有因可循的,父母要了解孩子不良宣泄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調控孩子的心態。

如果孩子是想通過極端的手段來達到願望或得到滿足,父母可以溫和地指出不合理性,然後通過語言或外界事物,巧妙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從糟糕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停止不良的宣泄行為。

如果孩子有消極感受如恐懼、憤怒,那麼父母要抱緊他,想辦法消除他的恐懼感。

不愛講話的嬰兒可能會以動作表達他們的情緒,所以成人可以用問話把問題找出來,如“孩子摔痛了?”“玩具找不到了嗎?”

對於行為激烈的孩子,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讓他脫離剛才的場景,把他抱到另一處去,和他輕輕地說話。

對那些稍稍懂事的故意耍賴的孩子,不妨先冷處理,不要理他,過幾分鍾,他反而會自己跑來找成人。這時才抱住他和他說話。對這些孩子,千萬不能用哄的方法,越哄,孩子鬧得越凶。

孩子有情緒也需要宣泄

3歲的孩子已是“小大人”了,心裏想的東西越來越多,那種“給塊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大人們會感慨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其實,這隻是孩子們真正開始用心去感受世界,開始尋找自己的朋友,開始尋覓著將心裏的煩惱憂愁對一些人傾訴,開始注意別人的眼光,並想方設法引人注意。此時的他們心裏充滿幻想,躍躍欲試,而心靈也更為脆弱,往往會因為身邊最親近的人的關懷而宣泄情緒,也會因為身邊親近的人的訓斥而感到傷心絕望。

每個人都應當學會發泄情緒,尤其是孩子。他們幼小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會用大道理來開脫自己,隻能將情緒發泄出來,而哭是最直接的方式了。適當地釋放情緒,對孩子們的身心都有好處。所以,在他們感覺到氣氛緊張的時候就會大哭起來,並隨著大人和周圍氣氛的緊張而哭得越發厲害。實際上,盡管孩子宣泄情緒的方式有些過激,但大人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們,而是極力地引導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平和。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幼兒年齡小,對情緒宣泄具有不明確等問題,因而還不能根據場合合理地宣泄情緒。不正確的宣泄方法對他們有很多危害,而在大人過分的關懷和緊張下,會助長孩子急躁不安、倔強、無理取鬧的壞脾氣,在性格方麵還會引發自閉症、退縮、缺乏信心等。

與此同時,弗洛伊德還充分肯定了情緒宣泄對維護心理健康的價值。他認為當人有情緒時,講出一切來,能夠減輕精神上的症狀。所以,讓幼兒有機會通過言語的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就能減輕他們精神上的壓力。

弗洛伊德的觀點直接說明了孩子情緒發泄的重要性,3歲孩子由於表達能力欠缺,又缺乏合適的傾訴對象,內心積壓的情緒問題漸漸嚴重,如果消極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就會出現問題,最終發展到不適應現實生活環境的地步。

作為父母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洞察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找到一種好的發泄方式,幫助孩子合理宣泄情緒。比如,待在孩子的身邊,讓他哭個夠;或拿一張白紙,讓孩子撕扯,或用筆在上麵亂塗等安全的宣泄方式,可以讓孩子盡情宣泄情緒中的不滿,又不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

孩子自控力,父母教最好

有較高自知智慧的人,既能夠自我了解,又善於自我調節、自我控製。一般說來,一個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人在生活中更容易獲得成功。而這種自我控製的能力隻能從小培養。

自我控製中,對自己情緒的控製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麵,會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如果3歲孩子表現不良情緒如憤怒、悲傷時,父母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比如流淚,但不要允許孩子打自己或者打別人。

父母在孩子身邊,溫情地撫慰孩子,讓孩子漸漸平靜下來。

等孩子平靜了,可以跟他們談談到底是怎麼回事,幫孩子分析一下問題和情緒。

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這種不良情緒。

通過這種方法,讓孩子知道怎樣處理不良情緒,怎樣做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怎樣才是對自己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