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判斷是非
3歲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孩子在搭積木,當他搭得十分高興的時候,如果在一旁的爸爸幫他拾起地上的積木,去搭上一塊時,孩子會突然將搭好的積木全部推倒,不玩了。
孩子要自己吃飯,但吃得衣服上、飯桌上全是飯菜,媽媽將小匙從孩子的手中拿過來,要喂他吃飯時,沒想到,孩子卻發起了脾氣,不肯吃飯了。
父母往往不理解,為什麼孩子那麼不聽話,愛對著幹,常常發脾氣。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就是告訴我們,他們正處於“反抗期”。而被心理學家稱之為人生最初階段的“第一反抗期”正是從孩子2~3歲開始的。
對於“反抗期”,父母不必擔心和煩惱,而應正確地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因為2~3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自由行動,活動範圍擴大了,掌握了基本的語言,能夠與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自我意識在不斷地發展,並有了自己的主見。
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應該正確地對待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雖然孩子年齡小,但也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對於孩子的無意過失不應表示不滿,批評孩子,而是應予以鼓勵。
孩子“反抗”為哪般
為父母者要認識成長中3歲孩子的逆反心理,並了解孩子為何逆反。孩子逆反行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其可能形成的原因包括多方麵。
人與人的相處,是起著相互作用的,好比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也是如此。身為父母的你,必須注意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可能他說了一句話,父母覺得不滿意,就大聲罵他,孩子受到刺激,也變得以哭鬧來對抗,或以沉默抗議,或以反叛行為抗議。
許多時候,孩子心裏不滿父母脾氣不好,說話不算話等,但又說不出來,便會以行為來表現自己的不滿。有時候,父母並非脾氣不好,而是因為孩子行為不良,經常犯錯誤,父母自然責備得比較多。可是,孩子卻固執地認為父母脾氣不好。因此,孩子很可能會以不聽從命令等行為表示不滿。
孩子叛逆,父母一定會不滿,因此,會用自己的權力來製服他,用聲音來壓倒他。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等孩子冷靜,再與他進行溝通。孩子叛逆時,言語和行為會如暴風雨,不懂得控製自己,但成年人卻應該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父母以冷靜的態度,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應該像從前一樣關懷他,對待他,到了一定階段,這種叛逆的行為將自動消失。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3歲孩子是發展自我意識的階段,這個階段,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思想,漸漸地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使得對周圍事物看法、交往行為等也由無意識變為有意識。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生活中經驗的積累,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為孩子今後用自己的大腦去正確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以讓孩子看看相冊,或錄像,尋找一下自己。一般孩子在看到自己小時候的模樣時,都會很高興,這實在是一個認識自己的好方法。同時這個方法還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在不斷成長的,現在比以前長得大,以後又會比現在長得大。
看相冊和錄像,爸爸/媽媽啟發孩子認識自己:爸爸/媽媽:寶貝,快來看,這是誰呀?
孩子:我。
爸爸/媽媽:對,寶貝叫什麼名字呢?
孩子:×××
爸爸/媽媽:哦,對了。你看你在幹嗎呢?
孩子:玩球。
爸爸/媽媽:這個皮球是不是現在還在你的臥室裏呢?
孩子:是。
爸爸/媽媽:寶貝,你看那時候的你和現在一樣嗎?
孩子:一樣。
爸爸/媽媽:一樣嗎?你看那時候,你還不太會走路呢,後麵是爸爸的大手在扶著你呢。一樣嗎?
孩子:不一樣。
爸爸/媽媽:對了,寶貝長大了,寶貝每天都在長大,是不是啊?
孩子:是。
引導孩子學會評價自己
自我評價是自知智慧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對自己的行為、態度等進行反思時,作出評價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自知智慧的發展。
3歲孩子會出現自我評價行為。這個時候的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隻能對外部行為進行局部的評價,而且依賴成人的評價。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做正確的、客觀的、積極的評價,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我評價。讓孩子做到能夠自我評價,有助於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對於孩子今後正確認識事物、判斷是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孩子愛拿筆畫來畫去,有時候就會畫在牆上、沙發上、櫃子上,父母要怎麼評價孩子的行為呢?
爸爸/媽媽:孩子,爸爸/媽媽看看你畫畫,畫的什麼呢?
孩子:貓貓。
爸爸/媽媽:哦,畫得還是很漂亮的嘛,孩子是不是很喜歡畫畫呢?
孩子:是。
爸爸/媽媽:長大做個畫家,好不好?
孩子:好,我就喜歡畫畫。
爸爸/媽媽:哦,那麼你說,畫家的畫都畫在哪裏讓人們欣賞呢?
孩子:嗯?
爸爸/媽媽:畫家是不是都畫在紙上,然後擺在藝術館裏讓大家來看啊?
孩子:是。
爸爸/媽媽:那孩子要當了畫家,把畫都畫在牆上、沙發上、櫃子上,別人怎麼來看啊?
孩子:嗯?
爸爸/媽媽:孩子以後畫畫是不是應該畫在紙上呢?
孩子:是,讓別人看。
爸爸/媽媽:對了。而且,你看畫在牆上、沙發上也擦不掉,洗不掉了,是不是也不好看啊?
孩子:是。
爸爸/媽媽:那寶貝是大孩子了,以後還要當畫家,是不是不往牆上、沙發上畫了?
孩子:是。
爸爸/媽媽:寶貝真懂事。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了。
孩子有玩具,為何還要搶別人的
當兩個以上的3歲孩子在一起玩時,有時就會出現自己有玩具,卻去搶別人玩具的現象。有些父母看到了,會說搶玩具的行為霸道,有的會要求孩子不要去搶,而要用語言表達。其實這些方法都不能解決問題,原因在於沒有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
3歲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自我中心化現象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成果之一。它所指的並非成人世界中的自私自利、不顧他人,而是指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把自我與他人、其他事物很好地分開,凡事以自己的動作和想法為主,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因此表現在行為上,孩子會把其他與他不相關的事物看作與他是一體的。玩玩具時,別人的也就是他自己的,既然是他自己的,他自然就可以拿過來玩。另外,對待同一樣事物,他不能自覺地從別人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想當然認為別人具有與他相同的想法,因此孩子並沒有認為上述舉動是爭搶奪取的意思。
盡管如此,這並非說明孩子的這種行為可以得到允許和放任。孩子的自我中心化現象,隻是其認識活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一方麵隨著孩子活動的加強,他就能在活動中不斷地了解自己和外部事物的各種關係,區別自己和他人,理解別人的東西不是屬於自己的。另一方麵父母應當給予孩子這種行為一些有效的指導,比如對搶奪行為進行限製,當孩子出現良好行為時,給予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