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出現爭搶的現象,父母應當注意:首先,在提供玩具時,不能種類多,數量少,同類玩具數量應該多些,使得他們基本上每人都有同一種類的玩具,讓他們能夠有各自玩各自玩具的可能。
其次,當孩子出現爭搶時,不要采用嚴厲批評的方法,而是通過遊戲的方式,使爭搶的雙方把注意力從玩具上轉移出來,再采取其他方法。有些成人不注意這一點,采用硬性指派,如說:“你是主人,就該讓客人玩。”這種方式孩子既不理解,又覺得突然,更容易引起爭搶。
最後,對良好的行為給予表揚:“××真乖,把汽車讓給小朋友先玩,過一會兒汽車就開回來了。”這樣就會暗示另一方孩子,玩具玩一會兒後還給對方,被爭搶玩具的孩子也能夠感到成人對他情感的理解。隻有不斷堅持這些方法,孩子才能建立起良好行為。
孩子愛聽好話怎麼辦
好話人人都愛聽,適宜的好話可以引導、激勵孩子努力向上。但如果3歲孩子一直愛聽表揚、誇獎的好話,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孩子就會產生逃避或退縮的行為,個別的孩子則以攻擊性行為作為自我防衛,這不但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還會造成孩子是非不分,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行為。
怎樣糾正孩子愛聽好話的習慣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逐漸增強麵對困難的信心。也就是說,平日不要過分刻意為孩子排除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父母在家中特別寵愛孩子,非常周到地替孩子決定各種大小事,同時又一味地讓孩子達到所預定的目標,而給孩子戴“高帽子”,孩子也習慣了聽好話,等到了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對於各種活動就會缺乏自信。在活動中不敢嚐試有難度的事情,害怕失敗,導致孩子在幼兒園情緒不穩定,會出現不肯去幼兒園的現象。長期如此,必會給孩子帶來性格上的不良影響。
其次,父母不要無原則地表揚和獎勵孩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必須耐心地講道理,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培養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
最後,在表揚孩子時,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讓孩子確定新的目標。
隻有父母有了坦然的態度及正確的是非觀念後,才能真正地引導幫助孩子。當孩子擁有了父母的理解與接納,通過適當地讚美和鼓勵,孩子就會充滿自信。
孩子愛頂嘴怎麼辦
頂嘴,是3歲孩子成長中所必經的過程,是孩子比較正常的成長表現。他是在證明給你看,他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
有些父母,麵對孩子的頂嘴,會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不許頂嘴”。
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父母來說是相當困擾的問題。父母要冷靜理智地對待孩子的頂嘴行為,與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而不能孩子一頂嘴自己就發火,不讓孩子頂嘴,甚至打罵孩子。否則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而且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影響。
與其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不許頂嘴”,還不如說“寶貝乖,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寶貝是不是哪裏不舒服,說給爸爸(媽媽)聽?”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寶貝別生氣,你可以慢慢說好嗎?”
其實父母應明白,孩子向來都是很直接地用言行來表達自己的意圖的,從來不會遮遮掩掩。所以,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小家夥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後,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麼粗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於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父母這麼做也是給孩子做出了一個榜樣,教他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頂嘴的習慣,就應認真分析產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喜歡什麼。多與孩子溝通,就可以減少衝突的發生,改變孩子頂嘴的不良習慣。
孩子愛搗亂怎麼辦
孩子這種破壞的願望是生長過程中一種合乎邏輯的、有積極意義的過程。嬰幼兒的好奇心很強,看到的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新奇的。在擺弄和使用各種玩具和新鮮事物時,他們開始區分出事物的各個部分,熟悉物體的各種屬性,逐漸形成了對該事物的整體認識。
例如天天在撕書的過程中,無意識地了解書的形狀、顏色、圖片、文字,紙的材質、性質;撕書的聲音給他以快感,撕書的動作鍛煉了他的小肌肉,撕書時注意力也逐漸趨於穩定。撕書有這麼多的好處,為什麼不讓孩子多試試呢?當然父母同時要告訴孩子,不能撕新書。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廢舊報紙、畫報、碎布等材料,鼓勵其探索。
在此階段,多數的孩子還沒有形成明確的道德觀念,隻是感到能破壞東西、能幹涉他人、能不聽強者的指揮、能自主行動、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就是快樂的事。愛搗亂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增強。
對於這些小搗蛋鬼,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當然不能讓他們胡鬧,製止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嘮叨,不要總是批評,更不要恐嚇他們,至少不要讓他討厭你。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形成中,也產生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即獨立性的萌芽,他們常常要自己幹一些事,而不願讓大人幫忙。此時父母過多地關注反而會強化他們的破壞行為。
但是對於過火的破壞性行為必須控製。父母不妨試試自然後果法,在不影響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體驗自己搗亂的後果:畫冊、玩具損壞了,怎麼玩?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
3歲孩子有時表現出來的不聽話,會令父母感到束手無策,而形成這種局麵有許多原因,父母要做具體地分析,然後才能實施相應的教育方法。
1.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平時與孩子的接觸中,多用肢體語言來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關愛。當孩子成功時,你點頭讚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你主動去幫助;當孩子要與你親近時,你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所有這些都向孩子表達了父母對他的愛,說明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孩子體會到這種愛。
2.使建立的親子關係進一步深化
當孩子不能自主活動時,父母需照料他,當他一旦能自由活動時,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他玩,做遊戲,用共同的活動來加深互相的理解和感情。
3.使用孩子理解的語言對他提要求例如,當叫孩子吃飯時,他不吃卻把飯撒了一地,這時的指責隻會使孩子變得更加“不聽話”,不妨試試遊戲的語言:小小雞,快快來,吃吃香香的米飯,身體長得快。孩子很樂意成為小小雞,這樣他在遊戲情景中便會主動吃完自己的飯菜。
4.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始終要一致
否則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導致不知與父母怎麼合作,從而變為“不聽話”。
讓孩子聽話,同時別忽視孩子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使孩子在聽話的同時,也能在個性上、品質上同樣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