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大約7個月左右,孩子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現象,到了3歲仍然會保持這種現象。
那麼,對這種現象,父母們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克服這種焦慮、不安的行為反應呢?
一些研究表明,孩子與爸爸媽媽分離時的痛苦強度部分取決於孩子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交往和依戀關係。也就是說,當孩子與爸爸媽媽分離時,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越密切,那麼孩子的分離焦慮反應就越強烈。
因此,讓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辦法之一就是爸爸媽媽不要過分溺愛孩子,時刻都不離開孩子身邊,應該和孩子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同時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空間,多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比如,看到新玩具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探索、擺弄,而不必看父母的態度、反應再去操作。
要讓孩子克服分離焦慮,變得獨立、不過分依賴成人,還有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爸爸媽媽要經常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多跟孩子說一些肯定的話語,如“孩子真能幹”“孩子能行”“孩子真勇敢”“孩子自己來”,等等,通過這些話語的激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做事的勇氣。
孩子要獨立,父母先獨立
“獨立”並不是要求孩子勇敢地獨自完成某件事而拒絕孩子的求助,而是在生活中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做主。父母也許隻需提供意見,分析結果,由孩子自行做決定並負責。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要盡量和“自然”“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學習處理身邊的事件,參與日常活動,自然地表現出獨立的行為。父母不要刻意地安排所謂的“獨立訓練”,更不要把試探獨立的過程,當做培養孩子獨立的方式,這樣隻會使孩子驚恐不安,從而顯得更加依賴。
隻有“獨立自主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性格的孩子。在發展學上,7歲以前是認同期,在認同期內,父母的處世態度對幼兒的人格發展有很深的影響,若父母不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幼兒自然無從學習到真正的“獨立”。往後小孩表現出的獨立,很可能隻是表麵上行事的獨立,內心卻仍存有非獨立性的情感。這種表裏不一的情況,很容易產生人格衝突,也就是在舉止表現上相當獨立,內心卻十分脆弱。所以在期望孩子獨立自主的同時,父母也要自我審視一番:第一,重新思考和孩子間的關係。在依附行為尚未建立之前(也就是年齡尚小時),一味要求孩子獨立,可能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
第二,父母期望孩子獨立,到底是基於“獨立性”對人格成熟的重要,還是嫌孩子黏人,盼孩子能快速長大,讓自己圖個清靜?在要求孩子獨立自主時,父母的情緒是否穩定、態度是否一致?父母不穩定的情緒及態度易使孩子產生負麵行為。
第三,父母是否在不自覺中用權威、假民主來駕馭孩子。一方麵了解“獨立性”對孩子的重要,另一方麵卻又無法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法。
“小鬼”當家:讓孩子來做主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並不是讓孩子像成人那樣計劃什麼重大的事情,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讓孩子有做主的機會。
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主,如穿什麼衣服,如何整理自己的玩具箱,如何裝飾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指導下幫助往床頭貼孩子的作品,或者把玩具箱從床下拿出來,放到門的一側等。
家中許多需要孩子參與的事情,父母都可以詢問孩子的態度和意見,並商量由誰主要來做這件事情,如果由孩子來做,父母就要充分、合理地配合孩子。
遊戲範例:小鬼當家
帶孩子到銀行去交水電費或去超市購置生活用品,購物前家庭成員先商量並說明自己需要的物品,讓孩子做個簡單的統計,然後到超市去買。
在超市中讓孩子比較同類商品的不同價錢,分辨哪種物品更適合購買,為什麼?活動後讓孩子談談自己當家的體會。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合理用錢的意識,讓孩子了解父母當家的辛苦,同時還可以發展孩子的家庭責任心,更重要的是培養起他敢於決策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
關於某件事情,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然後擺在孩子麵前,孩子需要判斷、決定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決定。
但是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有的孩子在麵臨選擇的時候,就是做不出選擇,也有的索性耍賴、蠻不講理,不願意做出選擇。這也確實讓父母煩惱不已。
這種時候,父母首先給孩子劃定選擇的範圍,或者具體地給出選擇的對象,比如二選一什麼的都可以,給出範圍和具體的選擇對象之後,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這樣不但讓孩子在自己做決定這方麵的能力得到了足夠的鍛煉,也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做決定所帶來的成就感。
另外,孩子畢竟是孩子,來到人世間也就短短幾載,當然有很多事情是他們所不知道的。如果在教孩子如何做決定的過程中,讓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決定了,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很可能就因為這個決定阻礙了孩子的其他可能性。長此以往,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就會養成一種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自己做決定的壞毛病(但是,實際上,一味聽從父母或者他人的意見,也算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或決定)。
因此,父母要努力培養3歲孩子自己做選擇決定的意識和能力,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父母在給出選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首先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能力以及孩子自己的期望來給出建議,然後跟孩子好好商量,讓孩子自己去決定。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不是父母想要他做決定,歸根結底是他自己能獨立做出選擇。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並且獨立性有了一定發展。好多事情他們都要求“自己來”,那麼這個階段讓孩子學著“自立”,做一些他們能做的事情,對他們的自信心,自知智慧的培養都有推動作用。
1.自己走路
結合兒歌,鼓勵孩子多自己走。還可以帶孩子到公共場所,看看別的小孩子是自己走還是媽媽抱著,問問孩子應該向誰學習,應該怎樣做才是好的。
兒歌《我能自己走》:
媽媽,媽媽,你撒手,
我能自己走。
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