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3歲,孩子期望有個好玩伴(1 / 3)

——如何鼓勵孩子交往發展朋友

玩具能代替同伴嗎

玩具陪伴孩子一同成長,它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快樂,因孩子在玩玩具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積累、發展,玩具還使他們變聰明、變靈活。由於孩子的思維是直觀的,常常通過玩具才想玩遊戲,如看見小汽車會當小司機,看見布娃娃會做娃娃家等。玩具在孩子成長中的意義重大,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但玩具絕對不能替代同伴。3歲孩子缺少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隻與玩具相伴就會處在不真實的世界裏,交流是單向的,沒有回應的,長此以往,孩子性格發展就有缺憾,容易任性、內向、孤僻,不易被他人接受。

孩子與同伴交往有其獨特的作用,同伴是孩子行為、語言等方麵學習的榜樣,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的是社會性交往能力,嚐試調整自己的行為,主動適應並融入社會環境之中。而這一切是玩具無法具有或替代的。如經常跟大方、大膽的兒童在一起,孩子也會以此標準衡量自己,並獲得同伴認同,形成自我尊重的基礎;在與同伴互動過程中,會認識到別人的觀點、需要,學會了解別人、理解別人,約束自己的不合理行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還會有許多困惑、煩惱、焦慮,在父母處可以得到宣泄,在同伴處也可宣泄。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中原本就缺少玩伴,缺少與同伴溝通的機會,父母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加以彌補,而不能讓玩具替代同伴,導致孩子一係列社會性交往問題行為的產生,為一生發展帶來遺憾。

孩子害怕陌生人怎麼辦

隨著孩子和母親之間依戀關係的建立,隨著孩子逐漸能夠分清楚誰是陌生人誰是熟人,陌生人的出現往往會讓小孩子感到焦慮、恐懼和不安。

比如,當小孩子正玩玩具的時候,一個陌生人的出現就會讓小孩子的臉變得很緊張,甚至會哭鬧起來。一些研究都表明,7個月左右,小孩子就會表現出怕生的現象了,到了3歲仍然會出現怕生現象,3歲以後才會逐漸好轉。而怕生、不敢與人交往,這種行為的出現會嚴重影響孩子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影響孩子良好社會性的發展。

為此,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積極關注孩子身上是否出現這種現象,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克服。父母們可以這樣做:多帶孩子出去,認識更多的人,豐富孩子的交往經驗。這樣,見得多了,自然就不會害怕。

有陌生人在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引導談話,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鼓勵孩子和陌生人交流,多讓陌生人朝孩子微笑,熱情地打招呼等,消除孩子恐懼、不安的心理。等孩子和陌生人逐漸熟悉起來,父母可以把談話主動權交給孩子,給孩子獨立交往的機會。

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養成獨立勇敢、積極樂觀的良好品質。

培養孩子主動交往的態度

積極主動地交往是獲得信息和在交往中掌握主動的重要條件。培養3歲孩子主動交往的品質,有助於孩子樹立樂觀的態度和悅納自我的心態,能主動地介紹自己和充滿熱情地與人交往。

鼓勵孩子主動和人打招呼。如出門看到熟悉的人,就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問好。在得到父母以及別人的誇獎後,孩子一般會很樂意這樣做。

鼓勵孩子主動認識別的小朋友。如在戶外玩的時候,鼓勵孩子主動邀請別的小朋友一起拍皮球、跳跳繩。父母可以在自己的社區範圍內,給孩子自由交往的條件和自由選擇玩伴的時間。

鼓勵孩子主動拜訪。媽媽可以帶著孩子主動地拜訪親戚、鄰居,探望醫院的病人。

交往中要讓孩子懂得主動地探望他人,是受人歡迎的。如在拜訪之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看阿姨去了,先不告訴她,給她一個驚喜好不好?”讓孩子知道,主動探望、拜訪別人會帶給自己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

鼓勵孩子認識新朋友

同伴交往是孩子整個社會交往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孩子交往智慧的一個重要內容。多讓孩子和同伴交往,可以促進他們社會交往技能以及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同時,同伴也是孩子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夥伴,同伴學習比成人的教導更為有效。

所以,父母應積極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交往,和小夥伴一起玩,促進孩子交往智慧的健康發展。

1.帶孩子走出高樓,認識新朋友

現代社會高樓林立,人們進入自己的家庭小環境之後,就很少與外界接觸和交流,鄰裏之間,甚至共處了幾年之後,都沒有說過話、打過交道。這樣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幼兒整日接觸的是父母等成人,因而缺少了與同齡夥伴之間的嬉戲和玩耍。

為此,父母應徹底改變這種做法,多帶孩子走出家庭,走出高樓。平時,父母可以在晚飯後,帶著孩子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廣場內,或在比較近的公園內,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同齡夥伴,讓小夥伴之間互相抱一抱,拉拉手,摸摸小臉蛋,促進孩子和同齡夥伴之間的交流和玩耍。

遊戲範例——找朋友: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個好朋友,

敬個禮,

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再見!

當孩子遇到新夥伴的時候,父母可以一邊念兒歌,一邊鼓勵孩子和小夥伴做動作,比如敬禮、握手、揮手再見等。

2.和小夥伴一起玩

公園裏,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嬉戲,比如,可以讓兩個小夥伴一起給鴿子喂食吃。

讓兩個小夥伴比賽賽跑,兩個媽媽站在終點,看誰能先跑到媽媽身邊。

孩子學騎自行車、學滑滑板車時,讓兩個小夥伴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興致會特別高。

引導孩子學會介紹自己

3歲的孩子理解了一些符號和自己的關係後,讓孩子親自介紹自己,這樣能強化他/她的自我意識。

1.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的對象可以是家人,可以是鄰居,也可以是小夥伴。訓練孩子介紹自己,開始可能隻能零星地說一些自己的信息,等到孩子習慣了這種形式,他/她就會“係統地”介紹自己了。

介紹自己的內容可以是:大名,小名,幾歲了,在哪棟房子裏住,最喜歡哪個人,自己平時愛做什麼,喜歡吃什麼東西,喜歡玩什麼玩具或遊戲,會唱什麼歌曲……2.自畫像

有時候孩子不一定能夠說得很清楚,畫也許能幫助他們厘清自己的思路。爸爸媽媽可以一起幫助孩子畫個自畫像。以後介紹自己的時候,可以拿著這個邊看邊說。

畫麵上可以將孩子放在中間,旁邊畫爸爸媽媽、孩子的玩具、小夥伴等,讓孩子知道,自己與這些人和事是有緊密聯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