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外國篇)5》(11)(2 / 3)

他們就是用這種辦法治好了兒子的撒嬌和哭號的毛病。連比舒拉隻大兩歲的姐姐卓婭也學了大人的口氣,時常用莊重的神氣說:“用不著嬌慣孩子,讓他哭會兒吧,算不了什麼!”

葉聖陶老先生說:“凡是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隻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習慣的養成總是苦難的,其實,事情很容易解決,想讓孩子做到的事,父母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跟上我們的腳步。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隻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

在卓婭母親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更多是她自己的生活的真實展現,但正是因為她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對孩子卻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這確實是這位英雄的母親教育子女的經驗之談,她正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即使在需要糾正子女的缺點時,她也沒有用很多時間來進行長篇的說教,也沒有用很長的話去譴責孩子的過錯。她是用自己的風格來影響孩子,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比言語要管用多了。

教子點睛:

言教和身教相比較,言教總是顯得容易一些。大道理人人都從小聽到大,必要時多少也能說出一些道理,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言教的效果總是有限。相比較而言,身教比較麻煩,通常父母希望孩子做的,常常是自己做不到的。這樣的教育,孩子不能接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身教的確要費些力氣,但是,效果卻相當的好。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做出樣子來再去要求孩子,這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一種社會價值,但對一個社會個體而言,它更是一種真實的情感。

蘇聯人民的領袖列寧逝世的時候,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一家和全體蘇聯人民一樣,經受了巨大的悲痛。這時候,小卓婭剛生下來不久,舒拉還沒有出世。可是,做父母的並沒有忘記孩子。他們把刊登著斯大林的誓言的報紙收存起來,準備等女兒長大了,讓她看看。

果然,14年之後,正當女兒卓婭準備入團的時候,小兒子舒拉從父親的箱子裏發現了這張發黃了的報紙。卓婭激動地讀著這張特地為她保存的報紙上斯大林莊嚴的誓言:

為資產階級國家的汪洋大海所包圍的我國,像巨岩一般地屹立著。它遭受著一陣陣的波濤的擊蕩,有被淹沒和衝潰的威脅。可是岩石卻不動搖地堅持著……列寧同誌,我們謹向你宣誓:你的這個遺囑,我們也一定會光榮地實現。

第二天,卓婭就從圖書館借來了斯大林其他的演說。從此,這張發黃的報紙引出了一張很長的書目單,卓婭一本又一本認真地讀下去。

當衛國戰爭爆發時,她就挺身而出,走上前線,化名“丹娘”,打擊德國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犧牲,成為蘇聯英雄。舒拉長大後,像他姐姐一樣,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在前線英勇作戰,光榮犧牲,也被追認為蘇聯英雄。

為了這件事,難道做父母的另外花費了專門的時間嗎?沒有。主要是做父母的自己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領袖充滿著熱愛,而且又沒有忘記教育子女的職責。而恰恰是這件事對卓婭的成長,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於愛國,可以想象一個場景:當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往往會淚流滿麵。此時,國家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愛國也不再是幹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田。家庭是一個人情感發育的基地和搖籃,更是一個人愛國主義情感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礎的發生地。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處處有意識地傳愛國主義觀念,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也是培養孩子愛國主義情操的主要方法。

例如,家庭旅遊時、學校組織的旅遊活動前,有意識地啟發孩子去認識祖國河山之美;家庭團聚、朋友聚會、學校少先隊組織開展活動時,特別提醒孩子去體會親情友情和團體之情;看展覽、讀課外書,甚至每天看電視節目時,盡量安排與孩子討論的環節,明是非,辨榮恥,點滴之間傳遞愛國的觀念。

遇人遇事,多一些和孩子的溝通及討論,多有些機會讓孩子接觸民族的、傳統的曆史和文化,等等看似小事小節的行為,都是對孩子進行國家觀念教育的好機會。這樣的教育,潤物細無聲,與生硬的、死板的教誨相比,孩子對愛國主義理念的理解是具體的、生動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些年來,在一部分成人中間,國家的觀念淡薄,個別人甚至做出損害國家利益的事來。孩子在國家觀念和情感上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問題,主要來源於社會,來源於成人世界。

在家庭中,一個平日裏牢騷滿腹,對祖國的惡言惡語隨口而出,對民族文化毫無感情,甚至詆毀、誣蔑的人,給自己孩子的,隻能是扭曲了的國家觀念,這樣的家庭裏,是不可能對孩子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和影響的。所以,提高父母自身的愛國主義素養,是家庭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