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外國篇)5》(11)(3 / 3)

教子點睛:

家庭愛國主義教育中實踐特別重要,平時的學知識、長身體,可以挖掘其中的目標和意義,引導孩子樹立為祖國繁榮發展而努力的思想。告訴孩子,愛國其實就體現在生活的點滴小事中,比如,參加一次社會公益勞動、植樹節的時候在郊區種上一棵樹、幫助社區裏一位需要幫助的鄰居、創作一幅歌頌祖國新風貌的作品等等,都是孩子可能完成的愛國行為。隻要積極引導,孩子就會在這些實踐中獲得從書本上無法得到的東西。

不嬌慣孩子

怎樣才能讓孩子得到幸福?從長遠來看,幸福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收獲幸福父母還要重視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有機會自立。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對他的馬非常寵愛,終日“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馬病肥死”的狀況在今天很多家庭裏仍然在重演。

《北京青年報》曾刊登過一篇報道: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東坪鄉51歲農民陳邦順靠賣血供兒子上大學,為了多賣血,假造了6個獻血證,4年來共給兒子6.35萬元。

兒子雖知父母賣血供他,仍不停地來信要錢。信中稱:我的衣服和鞋子舊了,需要200元買衣服和鞋;我想買電腦,已借了1800元;體育課沒達標,要給體育老師送禮;今後3個月生活費3000元;“五一”要旅遊,班上要收班費100元……

在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為這一代孩子未來的生存擔心,為家庭裏的艱苦奮鬥精神教育著急。

英雄卓婭從小獨立能力就能強,她在國家危難關頭能舍棄安逸的生活奔赴前線,和母親對她的獨立性教育有一定關係。卓婭的母親從來不嬌慣孩子。

卓婭剛出生時得很瘦弱,母親時常給她洗澡,農村裏的人們說,洗澡能讓嬰兒長得更快。她在新鮮空氣中的時間很多,到了冬季,可是她仍舊露著臉在院子裏睡覺,母親從不無故地把她抱在懷裏。

卓婭的姥姥和奶奶全都勸她這樣做,免得把孩子寵壞了。她老實地遵從了這個勸告,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卓婭才在夜裏睡得很甜,不要人搖她或抱她。她長大了也很安靜。卓婭還沒滿2周歲,她的小弟弟舒拉就出生了。這個男孩子生下來就大聲哭叫,他喊叫的聲音很粗,哭泣來就不停。

他比卓婭肥大和健壯得多,但是眼睛卻同她的一樣亮,頭發也是黑的。在舒拉出生以後,母親就時常對卓婭說“你是姐姐”,“你是大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她和成人坐在一起,但是坐在高椅子上。她很照顧舒拉:如果橡皮乳頭由他的嘴裏落出來,她就給他放入嘴裏;如果他醒了,而屋裏恰巧又沒有別人,她就搖搖他的搖籃。

母親也常常要卓婭幫助她做些事情。“卓婭,把尿布拿來。”她說,“請你把碗給我。”或者:“卓婭,幫助我整理整理:把書收起來,把椅子放在原來的地方。”母親說,卓婭做這些事總是非常高興,做完之後總是問:“還做什麼呀?”

在她3周歲,舒拉1周歲多的時候,她就會拉著舒拉的手,拿著瓶子到祖母那裏取牛奶了。在5歲的時候,在夏天,卓婭接連著幾小時不停地拿著網子捕蝴蝶,采野花,然後再去洗澡,並且一個人在河裏洗她自己的襯衣,曬幹後再穿著回家來。

顯而易見,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從不嬌慣自己的孩子,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確實非常值得今天的父母學習。

日本是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地下蘊藏著巨大熱能,溫泉到處可見。日本溫泉裏一般都設有冷水浴池,水溫隻有十幾度,日本人經常是在溫泉裏泡的熱呼呼的,然後立即跳入冷水裏。這種耐寒能力,正是日本人從孩提時期就開始慢慢培養的。每年冬天,在日本街頭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還穿著短衣短褲,來往於學校的路上。

他們提倡讓小孩子冬天著短裝,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耐寒能力。孩子身體在發育階段,貪玩好動,始終處於運動狀態,對寒冷有一定的抵禦力,年複一年地經曆冬季的抗寒磨煉,其禦寒能力會大大提高,體質也會不斷增強。

在我們看來近乎殘酷的教子模式,其實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殊不知,溫室裏的花朵容易凋謝,室外的野花開的最絢爛。

作為父母,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是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襪子手絹,大到和別人接觸,父母要學會放權,多為孩子創造一點鍛煉的環境和機會,幫助孩子從小就能養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領。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本。

教子點睛:

現代家庭幾乎都是一個孩子,父母、長輩的嬌慣是常見的,但是仍在嬌慣孩子的父母們,請及早回頭。養育孩子的目的是要把他教育成一個有用的人才,超越我們自己。而不是把她嬌慣成予取予求的討債者,一輩子隻有依賴自己的父母才能生存。嬌氣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如果他不能適應社會,他也許會回過頭來埋怨父母剝奪了他鍛煉生存本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