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亨利·基辛格之母葆拉:保持一個平常心
亨利·基辛格的母親葆拉性格開朗,待人寬厚,在亨利·基辛格的成長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無論在何種的生活境況之下,母親始終保持著一顆難能可貴的平常心,以“管家”自居。她的教誨最終影響亨利·基辛格成為了一名和洞悉世界的政治家和外交大師。
葆拉,出生在德國一個中產階層的猶太人家庭,不但能歌善舞,喜歡彈鋼琴,還做得一手猶太好菜,是基辛格家中的“管家”,擅長教育孩子,把兒子培養成了一代外交大師。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籍,1943年至1946年在美國陸軍服役,195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52年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至1969年任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班執行主任、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69年至1974年任尼克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69年至1975年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任國務卿。此後在喬治敦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谘詢委員會主席、阿斯彭學會高級研究員等職,1982年開辦基辛格“國際谘詢”公司並擔任董事長,1983年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1983年至1984年任美國中美洲問題兩黨全國委員會主席,1986年9月任美印委員會主席,1987年3月任美國——中國協會兩主席之一。他曾獲197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1977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克鬆總統特使訪華,為中美關係大門的開啟作出了曆史性貢獻,1972年2月,陪同尼克鬆總統訪華。多年來,他一直非常關心和支持中美關係的發展。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1923年5月27日,隻有21歲的葆拉·絲特恩在菲爾特市的一家醫院生下了一個男嬰,起名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的父親路易·基辛格是一所女子中學的教師,胸襟開闊,和藹可親,除了讀書教學外,最重視的就是善待猶太教規。每逢安息日、新年和贖罪日,他總是帶著全家人一絲不苟地做祈禱。
路易的藏書頗豐,葆拉則喜歡演奏鋼琴。父母要求小時候的亨利·基辛格隻做兩件事:讀書和練琴,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鋼琴家或學者。然而小時候的亨利·基辛格隻喜愛讀書,卻從不摸琴。
幼年時的亨利,頑皮而又活潑,除讀書外,就是喜歡踢足球,還特別喜歡同女孩子一起玩。讀小學時,他在班上很活躍,常常參加討論,發表意見,而且當他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也愛回答問題,但他並不是一個優秀生。
亨利·基辛格7歲那年,希特勒開始實行蓄謀已久的滅絕猶太人的計劃,當時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爾特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猶太同學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趕出了學校,轉到一所專收猶太人的學校,父親也被學校解雇了。
為了保護孩子,葆拉不允許亨利跟外麵的孩子一起玩,整天把他關在院子裏。亨利從窗戶裏看到菲爾特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他們排著隊在街上唱歌,穿著製服遊行。那是一段暗無天日的日子,殺戮、恐怖、憂愁籠罩了亨利的家。
基辛格未滿14周歲以前,他就有12位親人死在納粹手中。他的父親在失去教師的工作,從而也就等於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之後,還曾經以為這種反猶瘋狂或許能很快過去,因此還曾竭力忍熬過。他的母親一直掌管著家中的大事,這是因為父親路易斯總是埋頭讀他的那些書籍和沉湎於他的夢想之中。
迫害最終變得不堪忍受,於是母親保拉勸說父親路易斯離開德國。出於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慮,他們全家於1938年去了倫敦,幸虧為時尚不算太晚。保拉在倫敦的姑母又幫他們去了紐約。
初到美國,基辛格一家要變成美國人那樣,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語言,工作,學校,一切都是新的,他們必須從頭開始。母親精於烹飪,正因如此,家道殷實的猶太移民在操辦什麼事情時總是請她下廚幫忙,她的名氣也就漸漸傳開了。
從最初為附近鄰居們偶爾幫幫忙開始,後來發展成為一項專業性的職業。她開始承辦“猶太教堅信禮”,婚宴甚至一些非猶太人家的節日酒宴。事隔多年,當基辛格在學術界成名以後,她還偶爾重操舊業,幫老主顧做上一席好菜,不過這時她改用了個當廚師的假名,而不再用“基辛格太太”這個稱呼了。而當認出她的人再次稱呼她“基辛格太太”或“亨利母親”時,她總是說:我隻是個“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