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後,每當有人問及亨利·基辛格,他的交往與管理能力來自誰的培養,他總是告訴別人,是母親鼓勵他勇敢地去和別人交往。正是母親的這種鼓勵,使他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勇於嚐試,並在嚐試中不斷總結,不斷增長見識,增加智慧。所以,人們才看到了一個在任何場合都遊刃有餘,充滿智慧的亨利·基辛格。
教子點睛:
母親靠著自己的智慧和辛勞為基辛格創造了一個溫馨的家,母親就是這個家的掌舵人,無論外麵的世界如何變化,在這個家中,總能感覺到母親的溫暖。正因為此,他才能心無掛礙地成長起來,成為聞名世界的外交家。所以,不論貧富,父母都應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持一顆平常心
與其說平常心是一種心態,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哲學。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一個人如果都能擁有平常心,不因為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即使不是個聖人,也是個賢人。
有位名人說過:“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逐顏開乃平常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保持微笑的人,才活得更有價值。”可是,真正又有幾個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義呢?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榮辱不驚呢?很多父母常常把心思放在別人的評價上,放在別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要求孩子言行自在、悲喜從容呢?
初到美國,基辛格的父親發現自己原來在德國的學曆到紐約後並不怎麼吃香,隻好湊合著當一名辦事員,這使他灰心喪氣。然而,母親葆拉卻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盡管遭受如此大的打擊和不幸。她仍能像往常一樣保持著積極的心態。
母親總是對基辛格說:“孩子,這些不幸沒什麼,這是上帝的安排,我們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當然我們也不能祈求上帝給我們莫大的幸福。”這一點對亨利·基辛格的影響很大,以至於他在麵對大多數失敗和成功都能保持從容。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有失敗,才說明生活需要奮鬥,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接受失敗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敗,那麼,我們就曲解了生活的本意,個人將會受到生活的“懲罰”。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每個人都得平靜地接受生活所給予的各種困難、挫折和失敗。
父母還應該讓孩子知道,得失既是永恒的,也是易變的,世間的事物就像流水一樣流動著,沒有靜止不變的。人生有得就必有失,反之,有失也必有得。對於得到的東西,要用珍惜來對待,對於失去的東西,放棄不舍的念頭,這才是做人的明智之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士兵在一次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了喉嚨,當他被送到救援站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了,輸了7筒血後才漸漸好轉。他寫了張紙條問醫生:“我仍能講話嗎?”
醫師說:“能。”
他又問:“我還能活下去嗎?”
醫生說:“若在以前,我就說不準了,但現在,你肯定能活下去。”
而後,這個士兵在紙上寫道:“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人們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憂慮,也許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不用費心琢磨就能安然度過的,要讓孩子也對自己說一句:“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一個豁達的人和一個狹隘的人同樣都是活著,可是,心情和境界總有所不同。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他能夠比較坦然地麵對人生中的挫折或者能夠很好地處理與同學發生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失敗,那麼,就標誌著孩子已經擁有了健康的心理。實際上對孩子來講,所謂健康心理就是對外界的一種積極的、快樂的適應,這種快樂的適應不是被動的,也不是被別人逼迫的,而是一種積極的快樂。
一顆平常之心,並不是不要進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進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母親是孩子最大的影響者之一,教育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教子點睛:
現在的孩子多是在溫室中長大的,沒有經曆風雨,自然也意識不到艱難。要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得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開闊了。就會用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世界。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值得傷心,那不過是一不小心走錯的一段路,糾正方向從頭再來。要讓孩子明白,隻有經曆狂風大雨的洗禮,空氣塵埃才能被洗刷掉,這就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