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外國篇)5》(16)(3 / 3)

對孩子要因材施教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普羅克魯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羅克魯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殺死過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來是一個和善的主人,他把所有路經這裏的人請到家裏,放鬆一下疲憊的身體。

但當客人入睡後,普羅克魯斯特斯就開始折磨他們。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須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腳搭在床沿上,他就將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將客人拉長,直至將客人折磨死。

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削足適履”的做法。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用這種做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是十分愚蠢的。所以,明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可以籠統地套用現成理論,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張炳慧的三個孩子的性格有著天壤之別。愛麗絲性格活潑,具備領導能力,但缺乏藝術細胞;彼得性格內向,卻善於操縱機器,在科學領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眾的藝術感覺,書法和邏輯思維與眾不同。

張炳慧與丈夫結婚後,丈夫曾經特別叮囑過她,彼得孕期未滿就出生了,是一個早產兒,他比別的孩子反應稍微慢一些,所以,對他一定要有耐心。張炳慧把丈夫的話記在了心裏。

當時,彼得剛上小學,做起事來比姐姐和妹妹還小心,無論做什麼都不是很積極。但是有一天,他忽然發起脾氣來。這令家人十分驚訝,於是把他送到醫院接受檢查。醫生的話聽起來令人很沮喪,他說彼得小時候心理受過打擊,導致精神上受到了創傷。

從那時開始,張炳慧就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惱。兩個女兒已經按照母親的想法從細微的生活習慣上開始一點一點地發生轉變,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軌,但是彼得卻始終不能融入其中。因此,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判斷出了問題。

在長時間的苦悶之後,張炳慧開始不斷地對彼得進行觀察。但令她苦惱的是,一直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直到有一天,發生在廚房中的一件小事改變了她對彼得的看法。

當時,她正在廚房裏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認真地看著母親。當母親從櫥櫃的高層將餐具拿出來的時候,彼得突然問她:“媽媽,為什麼將重的碗放在那麼高的地方呢?把輕的放在高處,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嗎?”

張炳慧驚奇地看著他,心想,怎麼能說他是個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觀察力不是很敏銳嗎?不久之後,她又有了新的發現。

一次放學後,張炳慧看到孩子們在房間的地板上聚精會神地玩著什麼遊戲,她問他們在幹什麼時,他們回答說在玩一個彼得發明的遊戲。原來,彼得從他愛看的科幻小說中得到了靈感,發明了一個小遊戲。

他的父親經常為彼得沉浸於空想的科幻小說而感到擔憂,但母親卻從中發現了彼得與眾不同的一麵,她覺得他看科幻小說並不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在她看來,彼得不是那種腦子裏充滿各種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齡人更加喜好分明、更專注於一件事情的孩子。

於是,張炳慧將丈夫對彼得的擔憂和自己先入為主的看法統統拋棄。與同齡人相比,彼得具有出眾的觀察力,他還可以自己發明遊戲。他並不是一個比別人發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心理受過打擊而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

從那以後,隻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母親都會給予表揚。另一方麵,她也不再一味地將他鎖在家裏,隻要有時間就會帶他出去,讓他直接去聽、去看、去做。

事實也證明了她的做法是正確的。彼得在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方麵有著很高的天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這種天分越發明顯。上高中的時候,他曾作為學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學大會上領獎。可是,又有誰會相信,10年前,他還是一個被人認為先天不足、放學後需要補課、時刻處在父母保護中的孩子呢?

從這件事,張炳慧總結出,要想找到一種最合適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觀察孩子,長時間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們的特點,然後據此創造出一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為隻有母親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點是什麼,在哪些方麵有特長,在哪些方麵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歡什麼……

如果母親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她就根本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一個能夠盡情發揮才能的環境。張炳慧奉勸年輕的父母,在傾聽別人的教育理論和原則之前,應該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絞盡腦汁研究他人的理論之前,先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麼,通過自己的雙眼找到孩子的特點、才能以及喜好。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對孩子的長期觀察和不斷理解的過程中確立起來的。與其把孩子送到培訓班,把時間花到研究理論上,還不如仔細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動,觀察一下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特長是什麼,有什麼不足……然後,通過這些觀察,總結出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孩子一定能從中受益。

教子點睛:

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間,腦海中就應該立刻浮現出一種教育方法,而這種教育方法會比世上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都更加適合於自己的孩子。由此,張炳慧認為,作為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教育專家,那麼也就不會發現孩子身上所蘊藏的無限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