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建議:不要忽視男生女生教育方式的差異。
小偉是個男孩,是家中的獨生子,同時又是家中的長孫,從小就被媽媽嬌慣著。他小的時候經常和女生一起玩耍,隻要被女孩子欺負了,一不高興就說“我告訴媽媽去”。後來,所有的小女孩都討厭他,為什麼呢?因為他處理事情的時候,動不動就找家長,而且老是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長大後的小偉確實有很多帶有小女孩性質的缺點:嬌氣、小氣,還有小脾氣。
可以看出,小偉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注意培養小偉的男孩特質。教育男孩和教育女孩應該是有所區別的,而不能一概而論。而小偉媽媽在教管他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到男孩的性格需求,以致後來對小偉的性格形成了不好的影響。
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是天然的,但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卻忽視了這些差別。教育,需要更好地尊重性別差異。
1.麵對兒子,父母要做出“陽剛”的示範
一位母親曾說出了她的困惑:
我家的兒子都已經三次轉學了,因為他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同學都嘲笑他,說他是“娘娘腔”,大家常常會欺負他。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孤僻。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才幫他辦的轉學。孩子的爸爸平時工作很忙,根本就沒有時間陪孩子。所有相關的事情都要我來操心。
從這位母親的話中得知:父親教育角色的缺失很可能就是兒子“娘娘腔”的主要原因。因為孩子從小長到大,沒有男性可以讓他進行模仿,他也很難對自己的性別有明確的定位。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家長要怎樣做,才能給男孩做出陽剛的示範呢?
一位父親分享了他的成功經驗:
一直以來我的工作都很忙,晚上回到家之後,孩子都已經睡了,所以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基本上沒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兒子膽小,並且對刀槍之類的玩具一點不感興趣。
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很自責沒有抽出時間來陪他。從那之後,我就有意識的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陪他。隻要是下班早的時候,我就會從學校把孩子接回來一起回家,在路上,我會告訴他男孩有著意想不到的力量,將來可以開汽車、開飛機,還可以坐火箭……周末的時候,我還會帶上他去爬山、去運動場,孩子終於慢慢了解了自己的力量。
2.麵對女孩,培養女孩的自信心
大多數的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感覺到別人忽略了她,就會認為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從而產生強烈的負麵情緒。
女孩小的時候都是媽媽的“小跟屁蟲”,總是格外地依戀媽媽,好像對爸爸並不敢興趣。但是當女孩到了上學的年齡之後,就不再像之前那樣依戀媽媽了,而是渴望與父親在一起。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漸開闊,她們的注意力開始從自身的世界裏轉移除出來,開始更加關注父親,到父親的世界裏去探索未知的新鮮事物。
默默每當穿上花裙子的時候,就會不停地問爸爸:“爸爸,好看嗎?”如果爸爸表示出讚賞,默默就會很高興。當被爸爸批評的時候,默默會很傷心,覺得自己落入了萬丈深淵。
父親對女兒的評價就是這樣的奇妙和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女孩情緒的巨大變化。如果家長總是對女孩不聞不問的話,那女孩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一位父親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從女兒上小學開始,我就注意鼓勵和誇獎她。當然,我不會去誇獎女兒的外表,而是對她做事的態度進行肯定。
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科學,他了解女孩的心理,知道這個年齡階段的女孩很想取悅父親。這時如果父親總是誇獎女兒漂亮,那女兒會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父母對女兒品質的誇獎,可以為女兒指引正確的努力方向。
孩子需要一張“明性片”
無論是男孩或是女孩,在幼兒期不會對自己的性別表示出多大的關注。因而,導致孩子表現出異常性別取向的原因多半來自周圍的環境,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最為直接,其次就是影視、報刊等傳播媒介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在觀念上的性別定位對孩子的影響最為直接。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會對孩子有了一種性別的企盼。在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又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一些信息,給孩子灌輸了男孩、女孩不同的形象概念,從而使孩子心理上產生了性別認同。
然而有一些父母生了個男孩,卻偏偏想要個女孩,於是就違背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打扮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遭受扭曲。從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別,並且要求更換生理的性別特征,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是對於性別身份的識別障礙。這種情況以男性居多,男女之間的比例大約是3:1。
影響孩子的性別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1)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順應異性相吸的天然原則,男孩一般會多少有戀母的情節,女孩會更加趨向於戀父的情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孩子過於戀父母的話,則將來長大後會對同性更有好感,很容易出現同性戀的傾向。
(2)父母的性別角色。如果父母雙方所扮演的不同的性別角色比較規範的話,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各自的優秀品質,會加深對父母的崇敬和愛慕。但是父母的性別特點不可過於懸殊。比如父親過分男性化,母親總是一副女性柔弱的樣子,孩子會覺得父親“高不可攀”,母親看上去羸弱可憐,這樣的孩子將來就很難對異性產生好感。
給父母的建議:給孩子一張“明性片”。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都感到頭疼,覺得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說明,而且即便是有所關注,也是將目光投向生理方麵。性教育該怎樣進行,它的缺失會造成哪些問題,都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如果孩子從小對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它看做是正大光明,那麼他就傾向於發展成為正常、健康、幸福的人。
性教育應該是要結合性別角色進行的。性別角色的教育,就是讓不同性別的孩子展現出與性別相應的特點,即符合“原型要求”,男孩子就要體現出陽剛之氣,女孩子就應該表現出陰柔之美。人類學家認為:人的生理性別是天生的,而心理性別則是在於後天的教育,這尤其取決於兒童期接受的成人的影響和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還有其他的人常常會很自然地對孩子的性格給予指導,比如給女孩穿粉色的衣服,給男孩穿藍色的衣服;把男孩稱為“大胖小子”,把女孩成為“小毛丫頭”;當男孩摔倒了的時候,父母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當女孩摔倒了之後,則被父母抱起來。通過這些提示讓孩子明白了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通過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能夠明確自己所要扮演的性別角色,以及在這樣的一個角色下他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怎樣尊重異性以及和別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遭遇性別的認同障礙,對性別的認同出現模糊,長大之後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出現影響。
大力和小蕾是一對雙胞胎兄妹,爸爸媽媽都注意到了對孩子的性別指導,同時還鼓勵孩子向對方的優點學習。有一次家裏的暖氣管跑水了,大力表現的很勇敢,主動跑上前去堵住水龍頭,爸爸媽媽高興地表揚了他,還告訴小蕾要像大力學習。家裏做衛生的時候,小蕾把桌子擦的幹幹淨淨,爸爸媽媽就告訴大力應該多向妹妹學習。兩個孩子在這樣的取長補短中快樂地成長著,大力吸取了女孩的優點,做事粗中有細;小蕾則吸取了哥哥的優點,表現的落落大方。
像大力小蕾他們父母這樣的做法是可取的。性別沒有優劣,但是各具特色,不論是男孩或是女孩,都應該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注意向異性的優點學習,克製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完善全麵的人格。這種“雙性化”的發展是在保留本性別固有的特征基礎之上,糅合異性優秀特征的發展。
提倡“雙性化”的教育,與讓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並不背離,提供給孩子與異性交流、玩樂的機會,使男孩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關心體貼他人以及擁有細膩的情感世界,女孩則培養剛強的心理素質。不論男孩女孩,既能夠認可自己的性別,又善於吸收異性的優點,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性別平等教育。
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
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被性別化了。在醫院的嬰兒室裏,我們可以看到女嬰的床上貼著粉紅色的小標簽,男嬰的床上貼著藍色的小標簽,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區分性別。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已經將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別的世界中。家長給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飾品,而男孩的服裝,無論從樣式還是色彩都非常簡單,並且毫無裝飾。
不僅如此,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玩具的時候,也是根據他們的性別來進行挑選,父母給女孩的玩具有布娃娃,給男孩的玩具則是電動車。
當家長在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已經在接受性別的暗示,並且已經開始有性別認同的觀念。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嬰兒在1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起性別的歸屬感了。嬰兒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表現出感興趣,並試圖與這些人接觸。當嬰兒長到20個月以後,他們就已經完全接受了周圍人給他們的性別信息,小女孩喜歡漂亮的裙子,小男孩喜歡好玩的玩具。
人之所以有性別的差別,原因在於染色體以及荷爾蒙等方麵的差別。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孩子,他在最開始是如何認同自己的性別的呢?孩子的性別認同是否是因為自己體內的基因和荷爾蒙在起作用呢?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跟蹤了105名嬰兒的成長,這些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人們無法從外部的生殖器來判斷他們的性別,但是一年之後如何呢?這些嬰兒完全可以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按照父母的養育方式確定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常識,如果把一個男孩用女孩的方式來養育,他們長大之後就會有很多女性的行為。同樣,如果把女孩當做男孩來養育,那她們長大之後就有很多行為看起來很像男孩。
毫無疑問,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孩子是男是女,他們起初並不了解,而這種性別的認同意識是在後天的養育過程中由大人灌輸的。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別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
時代的不同,社會對性別的態度也會產生變遷,以至於家長需要以不同的教養方式來養育子女,以期被社會所接納。社會早就為男孩和女孩規定好了,他們所要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從一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當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時候,就會認為是將來沒出息的晦氣兆頭。
給父母的建議: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隻有父母能夠影響他的一生。而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的質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敗。要想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長做些什麼呢?
1.家長要讀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為一本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實際上非常豐富,可惜很多家長並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樣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動。家長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會得到孩子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認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應該養成平等協商或談判的風氣,凡事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一下,再難以逾越的鴻溝都可以順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並且允許孩子犯錯
心理教育學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隻有在自尊自願的狀態下,才能夠釋放出自身的潛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才能逐漸培養起珍惜自己權利的意識。
相信每個孩子最初的心扉都是向父母敞開的,但是往往是因為不耐心的父母口無遮攔地抱怨甚至責罵,使孩子向父母關緊了訴說心意的門,他們情願與自己的小夥伴去訴說,也再不願意向父母透露一個字。可憐的父母雖然是多麼地愛自己的孩子,卻始終不能走入孩子的內心。
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後,往往都會有些後悔甚至是職責,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以寬容撫平孩子內心的不安,並適時進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將父母的教誨牢記在心。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不犯錯,因為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恰好就是我們要教他的時候,這是實行教育的黃金時刻,聰明的父母一定會抓住這最好的教育時機。可惜的是有些父母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看到孩子犯錯誤了,頓時火冒三丈,失去了冷靜,隻顧得生氣忘記了教育。父母這樣的態度,也可能使還因為恐慌而做出撒謊、抗拒,甚至是出走的舉動,將問題複雜化,甚至會演化為一場悲劇。
3.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要表現出寬容和鼓勵
寬容對孩子的感動勝過懲罰的教育,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會促進他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繼而對自己更有信心。
無條件地愛孩子,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為好孩子。每個孩子都有沒有挖掘出來的巨大的潛能,做父母的一定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成長喜悅。
教育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製定不同的教育原則。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一視同仁”的教育並不科學
不論是教育男孩還是教育女孩,家長都希望他們會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勤勞的人。與此同時,我們還希望女孩會更加溫柔富有同情心,希望男孩能更加堅定果斷。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為這些品質打好基礎,當他們在成人之後很可能就負擔不了家庭和社會的角色。比如,在男孩小的時候如果沒有經受過鍛煉,成家之後就幹不了最起碼的家務活,把家庭的責任推卸開。同理,女孩如果過於獨立自主,缺少溫和、耐心和寬容,將來更不可能照料好家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是為他們的一生著想,為他們做長遠的規劃,讓他們贏得一生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既不能說一種性別完全不同於另一種性別,又不能說兩種性別完全一樣,也不能說某種品質隸屬於某種性別,男性和女性具有這些品質的程度應有所不同,因此培養男孩和女孩的目標、方法和途徑應有所不同。
男孩女孩的發育很早就表現出生理上的差異。男孩一天的能量總消耗略高於女孩,體能也不一樣,男孩通常會跑的比較快,臂力也比較好。而女孩的平衡感比較好。男孩的遊戲通常比女孩的遊戲更緊張激烈,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女孩則主要是玩和生活有關的比較平靜的遊戲,比如過家家等。
如果問一個女孩將來想做什麼,女孩會說想當醫生、老師、芭蕾舞演員,而男孩的回答則是宇航員、飛行員、科學家、警察等。孩子所傾向的職業與他們的性別有很大關係。
在成人看來,女孩對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賴性,而男孩則有很大的攻擊性和獨立性。
男孩與女孩這些天生的差異,促使我們家長不得不去思考:怎樣促進不同孩子的心理發展呢?雖然孩子將來的發展與先天因素有很大關係,但是教育卻起著決定的作用。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對待男孩女孩的教育都是一樣的原則,實際上不是的。當男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父母習慣是和孩子進行交往,而女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父母給予更多的是安慰。在家庭中,女孩總是會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溫暖、關懷和鼓勵,女孩受到表揚的時候比較多,而男孩受到懲罰的時候相對更多。可見,在對待男孩與女孩的教育問題上,還是需要遵從他們的性別特點,找到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方式一:父母分別做男孩女孩不同的偶像。
通常來講,女孩性格的形成受母親的影響是最大的,男孩性格的形成受父親的影響是最大的。
有的媽媽喜歡亂發脾氣,經常對著家人大喊大叫而且不能克製,總是給家庭製造一種不祥和的氣氛。而有的媽媽對待家庭成員都很親熱,對丈夫很尊重,並且盡力教育孩子,讓家庭有凝聚力。兩個不同的媽媽肯定會培養出兩個不同的女兒,第一個媽媽培養出來的女兒肯定不能把家庭照顧得細致周到,而第二個媽媽培養出的女兒在將來一定是個好媽媽,她會把一種寬大友愛的氣氛帶到自己的家庭中。
同樣的道理,如果作為父親總是逃避對家庭的責任,對待家人粗暴且漫不經心,那男孩在將來長大之後也會具有這些特點,不能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如果父親在家中能夠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家中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耳濡目染下的男孩在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然,母親對兒子的影響,父親對女兒的影響也同樣重要。母親那種鮮明的女性氣質同樣有助於男性氣質的影響,父親的那種男性氣質則有助於女兒表現出女性氣質。因此,雙親對子女的影響都是十分重要的。
方式二:分配給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務勞動。
父母在給孩子安排家務勞動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性別,對於男孩,可以讓他做一點力氣活,女孩則可以幫助媽媽擺擺餐具,洗洗毛巾。
媽媽可以帶上女兒讓她一起來做飯,還可以教她學一點紡織、刺繡方麵的知識,教她發現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並盡可能地把美帶到家庭生活中來。在與女孩的勞動過程中,媽媽要鼓勵女孩愛護小動物和植物,母親教給女兒用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而對於男孩,家長可以讓他到黑燈的房間去取眼鏡,讓他幫媽媽背書包,幫爸爸修理椅子等等這樣的活動。家長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不要忘記他是未來的男子漢,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對他不要嬌慣,要給他展示意誌和勇氣的機會。
給父母的建議:引導男孩的暴力傾向。
陽陽是幼兒園裏的一個小朋友,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警察。班上有一個小朋友長的高大結識,有點小霸道。陽陽想,一對一肯定打不過,就和幼兒園裏的幾個小朋友一起去“圍攻”他。不過,陽陽有時候表現的過於愛和人大腦,晚上爸爸下班回來,陽陽總會扮演奧特曼,讓爸爸扮演怪獸,然後“奧特曼”把“怪獸”打敗了。每每看到陽陽玩的開心,爸爸心裏也有些許的擔憂,兒子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呢?
對於2—3歲的男孩來說,攻擊性的行為常常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好動好鬥是男孩的本性,他會用一種玩的心態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不過家長要對自己的男孩提高警惕,隨便打人可就不對了,如果發現男孩在外麵和人打架,家長一定要及時了解原因,並進行教育和引導。再有就是男孩的年齡過小,並不適合給他看奧特曼之類題材的影片。因為他們不會真正理解影片的主題,隻會對那些充滿暴力的打鬥動作產生興趣。還有男孩會以遊戲的名義和父母打打鬧鬧,沒有分寸,形成習慣之後,男孩就會經常和周圍的人大動拳腳。
如果男孩出現了這種暴力的傾向,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不能打孩子,如果父母動手打孩子,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的的方法。那麼麵對孩子的暴力傾向,父母應該怎麼做最合適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靜。如果父母情緒失控出現了過激的語言或行為,就會對男孩起反作用。
(2)向孩子表明你的意見。如果家長親眼看到了自己的男孩打了別的小朋友,要立刻過去關心一下被打的小朋友。
有位媽媽在親眼看到自己的男孩打了別的小朋友之後,就會過去先問一下這個小朋友痛不痛,再對自己男孩說:“你打了這位小朋友,他的胳膊現在很疼。如果有別人打你,把你的胳膊打疼了,你會不會難受呢?”男孩低下頭不說話了。接下來,這個媽媽又問:“什麼問題不可以和氣地解決嗎?今天你打了他,不僅這個小朋友感到疼,他的媽媽知道了也會很心疼,對嗎?”通過母親這樣的引導,男孩最終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妥的。
(3)分析男孩打人的原因,認可他的感受。有的時候,男孩暴力的原因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父母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講道理:“我知道你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應該打人,對嗎?”不需要講太長的道理,男孩都可以接受。
(4)教會男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渴望。男孩天性就是不擅言辭,他們有時會不知如何表達出他想要一個東西,就會直接采取行動,這也是男孩暴力傾向的一個原因。作為家長,可以給男孩提供一個替代攻擊的方法,告訴男孩: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可以打小朋友,而是去跟他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對男孩積極的行為提出表揚。如果男孩表現比以往有了進步,家長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這次沒有打人,表現真棒!”得到表揚之後的男孩將表現的更加出色。
(6)在遊戲中引導男孩。幾乎所有的男孩都喜歡玩打仗遊戲,因為他們盼望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對於男孩的遊戲,家長千萬不要感到頭疼,更不可以給孩子的遊戲拆台,而是要在他們的遊戲中賦予道德的內容,比如提示他們玩在地震中救人的遊戲,或者扮演醫生救助傷病員。男孩可以在遊戲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同時也樹立了保護弱者的意識。
差別教養並非“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的思想並不隻是中國特色,縱觀全球很多國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裏,都是男性占據了家庭生活中的主導地位。日本女人在結婚之後,基本上就不會出去工作了,而是做全職太太照料家庭,在經濟上則是完全依賴於丈夫。在西亞一帶的穆斯林國家,男人都可以娶好幾個老婆,還有非洲以及北美洲的某些地方甚至是越南,都還實行著一夫多妻製。
中國有句古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這樣講呢?男人需要有才,有才則有心機,就能看得清局勢。而女孩子基本上是在照料家庭,每天麵對的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和人動心機,所以就要“無才”。而女子無才不能解釋成什麼都不懂,那也不對,女子無才,但是要有“識”,就是忠孝節義的見識。很多的父母都抱有一種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男孩子將來是要闖蕩社會的,要挑起養家的責任,所以需要對他從小進行吃苦教育,讓他受點挫折、受點委屈都是理所應當的。而女孩子將來的任務主要就是操持家庭而不是創業,所以也沒有必要讓她來吃苦,隻要懂規矩,惹人喜愛就是好女孩。
所以,有人說“男孩窮這樣,女孩富著養”其實是一種“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續。
不過,也有人打出“男尊女卑”的旗幟,認為男人和女人完全是平等的,在社會中,女人和男人一樣可以承擔責任和義務,也就不需要再區別教育了,女孩子必須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男孩子一樣,才會在社會上有競爭力,成就一份事業。
其實,看似是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實際上則是對社會的一種極大的促進。現在有很多女性走出家庭,那料理家務、照料孩子、孝敬老人這些必須的工作誰來做呢?中國現在有很多年輕的職業女性,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時間來照料家庭,為了工作放棄了一切,甚至有的女性為了不讓別人奪走自己的職位,或者為了保住優越的薪水待遇,可以找“代孕媽媽”幫助自己來生小孩。有的媽媽為了工作,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到後來發現孩子對她沒有感情,悔之也晚矣。
有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青年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他所在的日本企業每年都會選出優秀的員工到德國去學習,有一年選上了一位女同事去深造。那位日本女同事從德國回來之後不到半年,就向這家企業遞交了辭職書,她要回家結婚了。麵對這樣的情況,日本的企業領導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應呢?沒有一個人對她的做法表示不滿,更沒有人提出要她賠償培訓費,更不會有領導對她說“家庭的事放一放,先來工作吧”之類的話,大家都鼓掌向她表示祝賀。因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人才供應地。一個人才,並不完全是企業的培養,他從小要接受家庭的培養,之後要接受老師的培養。所以,家庭的穩固才會保障日本社會的有序發展。
男尊女卑,並不能把她簡單地理解成是男權主義或是對婦女的歧視,它的存在,對社會,包括對今天的社會,都有著合理的意義。而針對男孩和女孩所要施行不同的教育,目的也是在於幫助孩子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怎樣培養孩子使她能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美好的人生,怎樣培養孩子才會把他們塑造成是社會最需要的人。
給父母的建議:引領男孩女孩獲得不同的生存智慧。
秋收時節,是捉螞蚱的最佳時機。小飛盯上了一隻有些與眾不同的螞蚱,它的頭頂上有兩個橘紅的斑點,與綠色的外衣配在一起,煞是惹眼。小飛決定捉住它。
最後螞蚱終於到了小飛的手裏,可以想象小飛就是利用它的弱點——大腿將其捕獲的。小飛高興極了,捏著它的腿向小朋友們炫耀:“看!我這隻多大多好看。”
這隻螞蚱想逃命,本能地撕開了兩條後腿,逃走了!
一刹那,小飛驚呆了,已經無心理會在草叢中爬行奪路的螞蚱。小飛沒有骨折過,但他相信骨折一定很疼,更何況它是斷了兩條後腿,並且是被自己硬生生地扯斷的。
爺爺知道了原委之後,拍著小飛的頭說:“孩子,沒關係的,腿斷了雖然會疼一陣子,但終究會有好的一天;但如果它不舍得扯斷自己的兩條腿,它丟掉的將是生命!你懂嗎?”
小飛點了點頭。
螞蚱是懂得生存智慧的,它知道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既得利益最大化。所謂“適者生存”,每個環境都有它不同的特點,人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就要去適應它。怎樣去適應這個時代,便是生存的智慧。把生存智慧傳授給自己的孩子是我們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就必須了解一些現實:由於男孩女孩天生的不同,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性別有從生理結構的不同來區分,稱“生物性別”;也有由社會對男女特征、角色、活動、責任的期待和規範來區分,稱“社會性別”,這就是所謂的“性別角色”。
我們知道,男女是不一樣的,無論從生理或其他方麵,雖然沒有誰好誰壞之分,但男女對事物的感覺、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對應的方式各有不同卻是毋庸置疑的。社會文化對男女的特點、特長、分工的定型,以及相應的資源和機會的分配、能力和特長的發展,影響了該社會對男女高低不等的評價,從而建構出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權力和地位關係。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社會對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期待是不同的。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更注重內在素質和實力。需要他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能力。社會觀念認為,男性應該積極進取、有主見、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應該忠於愛情、文雅、愛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語流暢。很顯然,男性的理想特征與決策、職業發展有關,而女性的理想特征與人際關係、情感表達有關。
男人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堅信自己的人生、尋覓溫馴恭良的女人、讓女人得到幸福,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反過來由女人供養男人,而讓男人幸福的女人卻極少。男人味十足的性別象征挪到女人身上,多少會讓男子們覺得不那麼舒服,甚至產生相當大的反感。盧梭說得好,“當女人徹底是女人時,她的價值要比她充當男人的角色大得多”。
不管是男是女,他們都有著不同的性別優勢,有些性別特征能提高個體勝任社會生活的能力,有些則會妨礙個體對社會的良好適應。比如男性在速度力量和方向感上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女性的形象思維和非邏輯思維、觀察敏銳和感覺細微、感情豐富和性格溫柔的優勢明顯高於男生。因此,男孩女孩在將來的社會中也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要適應社會,我們還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充分發揮他們的性別優勢。
第三章 正視性別差異,家長能做什麼
名人教子給予的啟示
劉墉是當代著名的作家、畫家、教育家,他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現在兒子劉軒已經35歲了,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出版了四本專著。劉墉的女兒劉倚帆,在14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美國的“總統獎”,成績優異,如今已經考上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劉軒和劉倚帆雖然是同胞兄妹,可是劉墉對他們兩個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劉墉坦言,他在教育子女上確實是“男女有別”的,對兒子很嚴厲,對女兒很寵愛。他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用功,不能失敗。”但是對小女兒劉倚帆則是給予更多的愛護和鼓勵。
劉墉在教育兒子過程中總結出了以下的經驗:對男孩不可以凡事安排的麵麵俱到,這樣極容易使男孩養成做事不負責任的壞習慣。父母的過度包辦會是孩子變得嬌縱且不懂禮貌,不懂得珍惜,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
兒子劉軒出生之後,劉墉經常到美國推展中國文化,與家人很少相聚,直到劉軒七歲的時候,劉墉被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的住校藝術家,才把家人接到美國團聚。這時劉墉發現兒子的性格內向,加上剛來美國的時候沒有朋友,表現的十分自閉。劉墉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決定用傳統的中國強權式教育來改變兒子的個性。
劉軒從小與媽媽一起生活,習慣了嬌生慣養。但是,劉墉給他製定了嚴格的生活製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推給別人;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不可以讓媽媽代勞;如果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就自己做飯吃;假期的時候出去體驗打工的生活。不僅如此,每天的作息時間安排,都有嚴格的規定,絕對不可以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