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相同的成長,不同的軌跡(3 / 3)

起初劉墉的規定讓劉軒很不習慣,他對於父親的這種管製也很反感,即便是和爸爸一起去看電影,一路上他都要向路人問好幾次“現在幾點了”。可見父子的感情。

劉軒小的時候種花,不敢用手和泥,劉墉看見之後就有意識地和了一堆稀泥,強迫兒子把手伸進去。平時在生活當中,兒子看電視時間太長了他要管,兒子打個電話他要詢問。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了曼哈頓一個據說是“毒蛇猛獸經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劉墉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試圖讓兒子嚐試磨難。

劉軒對劉墉說:“你為什麼老是這樣嚴厲地管著我,為什麼對妹妹這樣溫柔?”

對於女兒,劉墉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給女兒盡量多的鼓勵,讓他能夠充分獨立,自己把握生活,但是在某些方麵一定嚴格要求,在原則問題上絕不會放任自流。劉墉希望自己的女兒做個小淑女,他曾經說過:“時代越來越進步了,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見得吃香,嬌小的女孩子照樣可以統治世界。”劉墉給女兒創造了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

事實確實如此,劉墉把更多的寵愛都給了自己的女兒劉倚帆,他會教女兒怎麼拍照比較漂亮,怎樣站立的姿勢最美,怎麼化妝效果會更加靚麗。不過,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劉墉不會有絲毫的馬虎。他會教育女兒說:這個世界上沒有醜女人,隻有懶女人。他會時時叮囑女兒:“娃娃有沒有去鍛煉呢?有沒有去健身房?”

每到吃飯的時候,劉墉會讓女兒進屋把外公外婆叫出來一起吃飯。女兒時常會抱怨:“我不叫他們,他們也一樣會吃飯啊。”這時劉墉就會很耐心地教導女兒:“你如果不去叫他們,可能外公外婆就會躲在屋裏吃了。你去請他們出來吃飯,那感覺就不一樣了啊。我們要懂得敬老,要關愛他們。”劉墉知道,中國傳統的孝道一定要傳遞給下一代。

女兒在12歲的時候對肚臍裝非常著迷,劉墉對女兒說:露肚臍的娃娃固然可愛,可這樣如果著涼感冒了怎麼辦?女兒一下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以後也就不再穿這種衣服了。女兒習慣趴在地毯上一遍看電視一遍上網一邊做功課,對此,劉墉卻沒有說什麼。“她有這個本事每科照樣拿A,我有什麼話好說呢?”

有一年,劉墉帶著女兒去了大陸,幫助一個貴州的女孩做眼角膜的移植手術。在同行的路上,劉墉問女兒:“天下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多,我們幫不過來怎麼辦?”女兒學著劉墉的口吻說道:“隻因為我們看到了。”劉墉教育女兒有一顆寬廣的心,誰都不是救世主,但一定會盡自己的能力,把快樂、溫暖和安慰送給需要的人。讓女孩懂得愛心,會使她活的有意義有價值。

給父母的建議:重視女孩的快樂指數。

父母應該給予女孩的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快樂”。快樂是女孩一生的財富,使她能夠以比較能夠以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未來的挑戰,快樂的人比較能以理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女孩子保持經常快樂呢?

(1)要注意培養女孩對快樂的體驗。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詢問她的感覺,高興不高興,為什麼。比如出去玩的時候問她:“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你能幫媽媽做家務,我很高興。”

(2)讓女孩有機會享受“不受限製”的快樂。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帶著童真的想象力盡情地玩耍,需要有時間去打雪仗、螞蟻搬家——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3)給女孩顯示自己的機會。每一個女孩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時即使你在廚房做飯,也要滿足她這個願望,並適時地給予肯定:“你講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她喜歡的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是多麼地快樂。孩子的熱情、能通過你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這些品質對他們一生的快樂都是最寶貴的。

父愛,賦予男孩雄偉氣概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個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約翰·格雷的經典命題,爸爸媽媽自身的性別特質本身就是教育孩子的一種“優勢”,爸爸身上的陽剛之氣、果敢、堅毅的性格等等都是媽媽難以展現出來的,聰明的爸爸會懂得利用自己的性別優勢來打造男孩的男子漢氣概。

學習更符合自己性別特質的教養智慧,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在我們傳統的中國人眼中,父親就是整個家庭的主心骨,他是家庭經濟上的主要來源,也是全家重要事情的決策者。父親在男孩的眼中,常常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角色。

“父親”這個崗位對男孩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育兒專家給“父親”這個崗位提出如下的幾個方麵和定義:

父親是男孩遊戲的重要夥伴,孩子需要在遊戲中成長。

家庭組織一次野餐,父親常常會帶著男孩上山采果、下河摸魚。在男孩看來,唯有父親能陪他完成這次冒險,並且在危難的時候幫助他。即使在家裏,父親也常常會用觸覺、肢體運動的遊戲把男孩舉到肩上,來回旋轉,或拋向天空。這些動作常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父親的大手和力量可以讓男孩感受到刺激與安全,男孩快樂地“咯咯”大笑。

在剛開始的20個月時,父親成為男孩的基本遊戲夥伴,20個月的嬰兒對父親的遊戲明顯地感興趣,反應積極;30個月以後,則成為主要的遊戲夥伴。這時的嬰兒能興奮、激動、投入、親近、合作而有興致地和父親一起遊戲,他們會把父親作為第一遊戲夥伴來選擇。

父親幫助男孩形成積極個性品質,培養男孩的正麵情緒。

在現代社會,男性的獨立、自主、堅強、果斷、自信、與人合作、有進取心等更是富有創業精神的一代人積極學習的精神。父親正是促進男孩形成積極個性的關鍵因素。理想的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征。

男孩在與父親的互動中,一方麵接受影響並且不知不覺地學習、模仿;另一方麵,父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要求男孩具有以上特征。如果男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對他的個性發展會非常不利。男孩年齡越小,影響越大。沒有父親的男孩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具有較多的依賴性,缺乏自信、進取心,同時在控製衝動和道德品質發展上也有不離的影響。

父親能提高男孩社交技能,讓男孩今後成為樂於協作的人。

父親是保持家庭與外部社會聯係的“外交官”,對男孩社交需要的滿足、社交技能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男孩長大,他與外界交往的需要日益增多,父親成為男孩重要的遊戲夥伴,擴大了男孩的社交範圍,豐富了男孩的社交內容,滿足了男孩的社交需要。

同時,父親和男孩的交往使男孩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社交經驗,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當男孩在和父親的遊戲中反應積極、活躍時,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較受歡迎。因為父親影響了他的交往態度,使他喜歡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積極、主動、自信、活躍。

父親能促進男孩認知發展,提高男孩的智商和情商。

由於父親性格、能力等的獨特特點,特別是父親與男孩在交往上的獨特性,使男孩從母親和父親處得到的認知上的收獲是不完全相同的。從母親那兒,男孩可以更多學到語言、日常生活知識、物體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從父親那兒,則可以學到更豐富、廣闊的知識,比如認識自然、社會的知識,並通過操作、探索、花樣繁多的活動、玩法,逐步培養起動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男孩的想象力受到刺激、變得豐富,並願意動腦、有創造意識,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同步發展。

可以看到,男孩將來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的知識、溝通技巧都受到父親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力是持久的、牢固的。沒有父親的人,常常感到不安、自卑,也不願意與他人交流,生活在壓力之中。正是父親,為男孩的成長支起了一片天空,在他還沒有能力經受風雨的時候,給他時間成長筋骨、養精蓄銳。父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崗位,認識到這一點,對每一個父親來說,既是重要的責任,也是邁向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給父母的建議:爸爸把好性格遺傳給孩子。

性格決定命運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但誰更能影響男孩的性格呢?答案就是父親。

教育專家認為:對孩子而言,爸爸意味著安全和自信。幼兒園有一種叫“鑽魚”的戶外活動器材,在爸爸媽媽接孩子回家時,經常會有孩子爬著爬著就到魚背上下不來,害怕地叫爸爸或媽媽。媽媽聽到孩子叫聲後總是急急忙忙把孩子抱下來,而爸爸聽到叫聲後往往對孩子說,你自己下來!能上去就能下來。生活中的媽媽一般較爸爸膽小、感情豐富。看個電視,遇到不順的事容易掉眼淚,爸爸在這方麵更容易影響孩子形成勇敢的品質,對男孩兒來說,這一點很重要。

男性能顯示給孩子勇敢、自信、安全、堅毅、強悍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形成,與父母個性影響有很大關係,而爸爸的影響力又比媽媽的大。

爸爸同男孩的關係愈健全,將來男孩走向社會之後應付壓力的能力也愈強。曾有一對夫妻在陽台上看見兒子與別人打架,這位爸爸在陽台上大聲喊道: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一句話提醒了兒子,兒子本無心戀戰,一溜煙跑回家。但是媽媽就容易指責自己的孩子或指責別人的孩子,把本該結束的事件延續。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性別影響性格的案例。

有一本很著名的勵誌書中講到說,如果一個人擁有了好的性格,他再有勤奮、智慧等等優點中的任何一條,就能走向成功了。從爸爸們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好性格對人的影響力也是不言自明的。我們都知道,好性格不僅是具有脾氣好、能為別人著想、開得看這些特征,更是積極進取、愈挫愈勇、追求卓越的一種習慣。這也是男孩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最好的財富。

父愛是女孩的精神財富之源

當我們看到女孩穿上新衣服高興的樣子時,一定會說:小女孩,還真是像媽媽。然而,人們可能忽視了一點,實際上女孩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她們不自覺地在模仿著爸爸,她們的內心也一直希望向著爸爸的方向發展。爸爸對女孩的影響是巨大的,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麵:

首先,父親影響著女孩的氣質。

對於女孩來講,氣質遠遠勝過於她的容貌。美好的氣質猶如一件美麗的衣服,永遠不會褪色,令女孩光鮮可愛。而女孩氣質的塑造,很大的程度來自於父親的影響。

當女孩買了一件新衣服,很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如果爸爸很欣賞她的打扮,就會以讚賞的態度給予回應。女孩的氣質是在父親的讚賞或否定中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她對於美的認識,對於氣質的表達方式,也是來自於父親的影響。

除此意外,父親對女孩氣質的影響不僅僅是服裝打扮,還有對女孩藝術和學習方麵影響深遠。

我們不妨來看看著名畫家豐子愷教育女兒的故事。

豐先生有很多朋友,他們常常到豐家談天說地,正如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人們在一起談書論畫,暢所欲言,隻要孩子有興趣,豐子愷總是鼓勵他們加入進來,並說說自己的想法。豐先生不僅看重待客之道,也非常珍視孩子獨立思考和學習的品質。正是在這樣開放、自由的討論氛圍中,孩子們漸漸學會了自己去辨別和理解事物。

除了在教育方式上開放、靈活,豐子愷自己也是一個很有創新意識的人。他在年輕時留學日本,但是經濟原因讓他隻能停留十個月,在這十個月裏麵,他學習西洋畫、小提琴、日文、英文和德文,他還常常去聽歌劇、參觀各種地方。在五十多歲的時候,他還學習了俄文,並用俄文翻譯了不少俄羅斯的音樂、文學、美術作品!

豐子愷學習、嚐試的精神對兒女也有很大影響,豐一吟繼承父親的喜好,成為一位著名的翻譯家、畫家,她的風格與父親並不相同,用自己的目光來觀察世界,是豐一吟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最大影響。

其次,父親影響著女孩的性格。

有一位爸爸曾說過自己的親身經曆:他以前每次和女兒交流的時候,總是不看著女孩說話,對此他也沒覺得什麼,一直都沒在意。後來,有一次,他在和女兒說話的時候一直用眼睛看著她。女孩告訴他:“我第一次感覺到你在和我交流。”這個爸爸很驚訝,女兒接著說:“因為以前每次你說話的時候都不會看著我。”

和媽媽相比,爸爸就不擅長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愛。然而,女孩的心總是細膩敏感的,如果她感受不到爸爸在讚賞她,就會以為是爸爸不愛她,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女孩就會感到自卑,甚至對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興趣。相反,如果爸爸很關注女孩,並且善於向女孩表達他的情感,那女孩會在爸爸的鼓勵之下變得自信、樂觀很多。

周婷婷從小就雙耳失聰,又聾又啞,但她的父親從沒有對女兒放棄過,為了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樣正常地學習生活,爸爸沒少費心。小學的時候,由於聽不明白老師講課,婷婷的數學非常糟糕,但是父親一直在鼓勵她,幫助她樹立信心。有一次,爸爸給婷婷十道數學題目,而婷婷隻做對了一道題,父親顯得很高興,對她說:“你真是太優秀了,這麼難的題目竟然做出來一道,將來一定能學好數學。”等到後來婷婷長大之後,父親回憶起這段往事,告訴孩子說:多虧當時她做對了一道,否則的話自己真的都不知道怎樣安慰女兒了。

正是由於父親的鼓勵,給予了婷婷很多積極的心理暗示,婷婷自信地邁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關卡,她有勇氣漠視令人絕望的生理缺陷,而獲得了比常人更多的驚喜。

再次,父親影響著女孩的擇偶標準。

父親是女孩遇到的第一位男性,所以很自然地為女兒樹立了最權威的男性標準。在女兒的眼中,父親是最可愛、最合人意、最值得尊敬、最有責任感、最有教養的人。

總之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早已深入她的內心,無論這種影響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在女孩成長的路上,是父親在指引著她對男性的認知。很多女孩在成年之後,都會選擇那些與自己父親很有相似之處的男人作為自己一生的伴侶。

給父母的建議:爸爸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女兒。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關注他,尤其女孩顯得更為強烈,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次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經過許多實例和科學研究表明,父親不管多忙都要抽空陪陪女孩,以滿足她的情感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性格健全的完美女孩。

如今父親與孩子待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早上,在孩子沒出門之前他們已經出門,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可孩子早已進入夢鄉。父親和孩子似乎永遠是錯開活動的,由於工作的繁忙,父親再沒有更多的精力來管孩子。

萌萌的爸爸平時是一個大忙人,幾乎沒有時間和她在一起。

在萌萌的心中,爸爸就是一個提著公文包忙進忙出的人。她希望周末能夠和爸爸一起去動物園或者是植物園,但是爸爸周五晚上接到一個電話,表情嚴肅地交談了幾句之後,開始猶豫要不要陪她了。

在爸爸猶豫的時候,萌萌感到擔憂:

“他不能馬上答應我,一定是再猶豫,這一次還是不行麼?”

當聽到爸爸說“這一次爸爸有工作要做……下一次……”的時候,萌萌心中既失望又委屈。

“在爸爸眼中,永遠都是工作最重要。”

“他之前也說過‘下一次’的,根本就不算數。”

“我再也不會相信他的話了。”

“討厭爸爸。”

這些缺少父親陪伴與溝通的女孩被稱為“情感饑餓”的孩子。

就拿萌萌來說,如果她需要的僅僅是去了解植物動物的機會,那誰來帶她去都可以,甚至找一個生物學家最合適。但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萌萌,她內心最需要的,其實是一種愛的感覺——和爸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親密地接觸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種被愛的感覺,是萌萌日後樂觀、自信、積極的動力,也是加強一個女孩安全感和歸宿感的的重要因素。

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父親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讚助商”,而且對女孩性格的影響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女孩的性格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職場人士一定要切記,多擠點時間陪陪女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給保姆、老人,但是誰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孩子推給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這是一位職場爸爸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發出的感慨。

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好父親勝於一百個教師。

所以,父親為了表示對女孩的關心,可以利用每天午飯時間問女兒的情況,向女兒講述有關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女兒房間與她交談一段時間。在平時的時候和女兒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在輕鬆幽默中講述自己曾經記憶深刻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與女孩一同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贏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母親放手,兒子才能長大

很多媽媽由於對男孩太過於精心照料,使男孩往往會對母親過度地依賴,逐漸變成了嬌軟的“奶油小生”。

小學生強強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同桌小麗昨天打了我的頭,還把我的書包扔到教室外麵去了。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還有個小男孩居然對媽媽講:“我一個人過馬路害怕,媽媽你每天送我上學好嗎?”

這些本應該是充滿著陽剛之氣的男孩,怎麼會變的如此的膽小怕事呢?

我們不得不把矛頭指向那些樂於事事代勞的媽媽,她們處於疼愛孩子,為孩子做好一切,結果換來的是男孩自理能力的下降。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子,在中午吃飯時突然大哭起來。老師問他為什麼哭,男孩子一邊抽泣著一邊說:“今天的雞蛋太硬了,沒法吃。”原來,以往男孩帶的雞蛋都是媽媽事先剝好皮的,而這次來不及了,媽媽沒有幫他剝皮。

東南大學的一位教師說,一些學生考入大學、離開父母後,基本不會獨立生活,不能自理自立。一位考上南京某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入學一個月便將自己的各種證件、錢物等都丟失了,並且無法處理簡單的日常生活。不得已,學校隻能要求他的家長前往學校幫助其料理生活。後來這名同學還是感覺生活不適應,隻好休學回家。還有的學生將自己換下來的髒衣服打成郵包寄回家,讓父母去洗;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均反映適應不了大學生活。

其實,男孩從小就有獨立的願望,兩三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母親說:“我也能幹。”上了學的孩子更常常希望有更多的獨立做事的權利。有的時候,正是因為媽媽太能幹了,把本該男孩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也都一手包辦了。

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大掃除,有一位媽媽拿者抹布來幫助兒子做衛生。老師不禁感到納悶,問這個媽媽:“平時孩子在家做家務嗎?”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疼還疼不過來呢,怎麼能讓他做家務呢?”

男孩要經曆自己獨自處事才能長大成人,如果媽媽總是不給男孩機會,他又怎麼能有成長的餘地呢?這樣被媽媽“一手包辦”長大的男孩,將來肯定是懶惰與無能的,注定會給家長帶來悲哀和失望。

要想把自己的男孩培養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男子漢,當媽媽的可以表現的不那麼強勢,給男孩提供顯示本領的機會。母親的過於能幹、剛強,會讓男孩失掉施展才華的天地,並慢慢的能力被弱化。

事實確實如此,如果媽媽把男孩當成一個男子漢來培養,他會慢慢變成令媽媽滿意的男子漢。如果媽媽總是把男孩當做一個小孩子,即便他已經長到了十幾歲甚至是二十幾歲,他在心裏也會永遠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小孩子。

給父母的建議:適當讓男孩受一點苦。

有一次,我國有一位青少年教育專家到華盛頓參加完一個國會的聽政會,出來在路邊等車,看見一個母親和一個3歲左右的小孩過馬路。那個小孩不小心摔了一跤,母親走了過去,對小孩說:“湯米站起來!”小孩繼續在地上耍賴。母親的聲音越來越大、表情越來越嚴肅:“站起來!”小孩立刻站起來了。母親把小孩帶到路邊就開始訓斥:“湯米,你看看你剛才,像個男子漢嗎?還說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你那個樣子能保護我嗎?做事情不能擔負自己的責任,還妨礙交通。”3歲的小孩含著眼淚,被媽媽帶走了。

赫胥黎說:“人在早年遭受幾次挫折實際上有極大的好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其實,男孩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在成長時期太順利了未必是好事,對男孩過分保護,往往會妨礙男孩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們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嚐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為了讓男孩在以後的生活中少吃苦頭,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做的是要精心設計一個有益的教育環境,使男孩在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些苦頭,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準備,男孩才可能在以後少吃苦。

眾多家長也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憐子之心讓他們非常矛盾。男孩遲早都要單飛,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絕對不是壞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曆過苦難的男孩,方有希望成為大器之材。我國儒家的亞聖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要讓男孩成就輝煌的人生,就放手讓生活的磨難去砥勵男孩堅強的品質和心性吧。

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和安逸都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一個可以培育信念,一個隻能播種平庸。身為教育男孩長大成人的父母,必須讓男孩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來的。如今的男孩生活過於安逸,普遍缺乏經受磨煉的機會,因此,他們很難學會忍受挫折和失敗帶來的負麵情感,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父母要讓男孩們知道,他們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將是普遍現象,未經鍛煉的翅膀難以搏擊人生的風雨,難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父母要認識到,要想讓男孩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對男孩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經過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男孩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男孩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有位男孩考上了一家部隊院校,嚴格的軍事化管理讓男孩苦不堪言,他在給家長的信中屢屢透露出不能承受的意思。他的父母千裏迢迢去探望,看到男孩的確很苦,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態,就是平日穿衣疊被吃喝等雜務也得用統一整齊來規範,更別說每日早晨風雨無阻的五公裏越野長跑。他們隻呆了三天就被隊領導要求返鄉,他們看著男孩黑瘦的模樣,內心充滿矛盾——男孩平素一進家門就喊餓的,可現在,肚子咕咕叫,還要飯前一支歌!怎麼辦,母親幾乎動了把男孩領回家的念頭,可父親卻一直堅持:“別人家的男孩能行,咱家男孩也行!”後來兩位家長終於釋然:他們的男孩現在成熟穩健,果斷獨立,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了。

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獅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獅子推到深穀,讓它從危險中掙紮求生,這個氣魄太大了。雖然這種作風太嚴格,然而,在這種嚴格的考驗之下,小獅子在以後的生命過程中才不會泄氣。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澗之後,它拚命地、認真地、一步步地爬起來。它自己從深穀爬起來的時候,才會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的力量前進’的可貴。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女兒是媽媽的影子

常人講到:“女孩是媽媽的影子。”就是在形容女孩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樣的媽媽,就會有什麼樣的女兒。

大多數的女孩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把媽媽當成自己的模仿對象,母親可以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麵影響女兒。女孩也是在生活的各個細節中從媽媽那裏學會了生活的方式和處世的態度。

媽媽是否善良,是否有愛心,這些決定著女兒的品格;

媽媽是事業心更重還是更加以家庭為重,這些決定著女兒將來對家庭的態度;

媽媽在社交圈子中的地位和風格,往往是女兒模仿的軌跡;

……

正是因為如此,媽媽們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很可能就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有的時候由於自己不經意的小動作,甚至就會給孩子帶來誤導。

姍姍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女兒有私自拿別人東西的毛病,就覺得很納悶:因為爸爸媽媽從來都不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她是怎麼學會的呢?而且讓媽媽更加擔心的是,孩子年紀小小,並不懂的“偷”的意思,可是姍姍的行為——私自拿別人的東西,不就是偷嗎?

媽媽經過仔細地反思,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媽媽平時去超市買東西,總是習慣把姍姍帶上。姍姍看到媽媽把需要的東西從貨架上拿下來放到購物筐裏,然後就可以拿回家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姍姍就覺得隻要是需要的東西,直接拿過來就是自己的了,她並沒有注意到媽媽最後還要結賬。媽媽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非常後悔,不應該把孩子帶到商場買東西。

可見,媽媽的一言一行,都對女孩的影響很重大。

媽媽是否孝敬老人、媽媽是否喜歡幫助別人,這些女兒都是看在眼裏,並且在認真地模仿。所以,聰明的媽媽先要為自己塑造一個好形象,然後教育女孩就成了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給父母的建議:別當女孩的反麵典型。

媽媽是女孩心中最信賴的人。通過與父母的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女孩的心靈深處埋下相應的種子,媽媽的反麵行為,對女孩的未來隻會產生惡劣的影響。

女孩的思想觀念、政治信仰、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都會或多或少帶上家庭的烙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句話不無道理。

一個人打算悄悄跑到鄰居家的麥田中偷一些麥子。

在同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到處漆黑一片,她偷偷帶著女兒離開了家。

她壓低聲音說道:“孩子,你給我站崗,如果有人來就大聲喊我。”

然後這人溜進麥地,開始收割,不一會兒,女兒就喊道:“媽媽,有人看到你了!”

這人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個人也沒有看到,於是她把割下的麥子收拾起來,又走進麥地。

“媽媽,有人看到你了!”女兒又大聲喊道。

這人再次停下來,向四周張望,但還是什麼人也沒看到。她又收了些麥子,然後來到另一塊麥地。

過了一會兒,女兒大聲叫道:“媽媽,有人看到你了!”

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向四周望了一下,但還是什麼人也沒有看到,於是她把割下的麥子捆好,然後溜進最後一塊麥地。

“媽媽,有人看到你了!”女兒又叫了起來。

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還是沒有看到人。“你為什麼總是說有人看到我了?”她生氣地問女兒,“我四處看了看,什麼人也沒看到。”

“媽媽,”那孩子低聲說道,“有人從天上看到你了。”

站在女孩的角度,我們禁不住為故事中女孩的誠實和童真喝彩,但同時又為偷麥子的家長感到悲哀。雖然孩子涉世未深,但家長的行為直接給她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偷麥子看似一件小事,但在女孩的心靈上該打上怎樣的烙印?

很難想象,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也許,家長的許多行為是無意的,但無形中就成了孩子不誠信的“始作俑者”。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家庭,其實有很多家長在不經意間就做了孩子的反麵教材。

一個叫花花的小女孩,本來非常誠實可愛,但到4歲左右就變成了一個好說謊話的孩子。原因何在呢?原來是受她母親的影響。花花的母親平時愛占小便宜。

一次,她帶亮亮去買水果,趁賣主未看見,便拿了幾個梨放在自己提兜裏。這情景被花花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慢慢地也開始變得愛說謊起來。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每日四問中的第四問便是:“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愈大,為非作惡的能力愈大。不容樂觀的是,當前社會的非誠信教育行為對兒童、青少年的汙染已經相當嚴峻。由此我們提醒各位家長,千萬要注意以身作則,不要做女孩的反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