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6924983412973374478,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窮人的孩子為何當家早?
香港地區現任的特首曾蔭權在中學畢業之後考上了香港大學,但是他家境貧窮,拿不出學費來供他上學。無奈之下,他隻好放棄了去香港大學讀書,就到一家藥品公司當推銷員,小小年紀就嚐盡了人生的苦辣。幾年之後他考上了公務員,由政府送到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後來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從一位推銷員到成為一名行政區的特首,這中間需要多少努力才能達到?可想而知,任何一個胸懷大誌的人都沒有必要去做推銷員,可能年輕的曾蔭權也是這樣想的,但是誰叫他老爸是個窮警察呢?如果不做推銷員就沒有飯吃了。在當時的處境之下,還能做什麼呢?
也許,這就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相信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強。正因為家境貧窮,他們才會不斷地拚搏努力,除了這一條路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這樣的環境迫使他們學會了自強。
當然,窮的含義並不隻是家庭經濟這一個方麵。貧困的意義很廣,陷入了困境,都算的上是一種貧困。常言道:“自古英雄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因為在順境中的人容易受到迷惑,他們往往會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不知道苦難為何物,所以沒有誌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麼會有成就呢?而身處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苦難做鬥爭。人如果沒有動力就不知道奮進,這正是處於順境中的人所不具備的。
現在的社會,工業化、數字化、信息化的進程過快,導致現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較緩慢。也可以說是由於經濟基礎決定了孩子的心智成熟緩慢。美國的專家做過這方麵的研究:20年前美國的青少年心智成熟是在15歲,而現在美國的青少年要到25歲至30歲心智才成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工業化的進程太快,孩子的物質條件太優越,動手機會和實踐能力都大大減少了。而窮人家的孩子則不是,他們的生活壓力大,要做很多家務勞動和其他事物。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區,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慢。
在瑞士,父母為了孩子不成為見風使舵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在她初中畢業的時候就會來到一家有教養的家庭當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麵培養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在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孩子通常會到另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德國的家長從來都不會包辦代替孩子的事。那裏的孩子到了14歲之後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麵是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舍不得讓男孩吃苦。
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和安逸同樣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一個可以培育信念,一個隻能播種平庸。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者赫胥黎說:“人在早年遭受幾次挫折實際上有極大的好處。”
古人常講:“少年得誌大不幸”。從少年到青年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裏一帆風順,那麼長大後,一旦遭遇挫折,心裏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這個時期經曆一些挫折,那麼長大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失敗,都不會被打倒。
四十得子的一對農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脾氣,做事卻毛毛糙糙。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衣服,回家時不是弄髒了衣服,便是把書包忘在田裏,回家後就隻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後,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裏沒有人,隻有風從樹林中吹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後路,孩子隻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後,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後,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曆。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為走過了一條艱難的路而變得認真起來。人生就是一條大路,如果我們的路途太平坦,那麼也不免會左顧右盼,忘了注意腳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腳下,那麼孩子們會因挫折而變得堅強、成熟起來。
心理學家常常會接待這樣的母親,她們被自己的孩子傷透了心。心理學家發現,這些母親的共同之處是,如果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母親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母親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係鞋帶,學不會洗碗時不要讓水濺到身上。他們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他們沒有學會克服困難。有時候,父母們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男孩遲早都要單飛,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絕對不是壞事。要讓孩子成就輝煌的人生,就放手讓生活的磨難去砥勵他堅強的品質和心性吧。
溺愛是男孩成長的大敵
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果疼愛的過了頭,那就要變成溺愛了,溺愛隻會害了孩子。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讓溺愛害了孩子。
教育男孩,最忌諱的就是溺愛。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別指望他將來會有出息。對男孩的愛,隻能放在心裏,表現出來的,該狠還是要狠一點。要舍得讓男孩吃一點苦頭,不要對男孩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以男孩為中心,一味地溺愛,是不利於男孩身心健康的,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一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是百般疼愛,從來什麼都是依著他,他要什麼就給什麼。兒子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也是普普通通。高中畢業之後,兒子沒有考上大學,父母就將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大學讀書。就在兒子讀書期間,夫妻兩個人每兩個星期都要到兒子的學校去看望他,生怕他有什麼不適應。
大學畢業之後,父母並不鼓勵兒子主動去找工作,他們對兒子說:你是大學畢業生,可以找一份好點的工作,意思是不讓兒子出去受苦受累。於是兒子也是很心安理得地在家裏過了兩年,但是什麼工作都沒有找到。後來父親不得已幫兒子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兒子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說是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裏待了4年,這4年中不出家門一步。
看到兒子這樣,做父母的十分擔心,但還是一味地由著他,但是老兩口年紀一把,這麼下去,兒子以後怎麼辦呢?父親為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了,心中的壓抑堆積了起來,最後得了憂鬱症。父親住院了,兒子也不去看望,而母親不得不在照顧了丈夫之後又回家給兒子做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兒子能走到今天,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這樣的男孩,如此自閉、冷漠、寡情、無能,幾乎是等於一個廢人,更談不上什麼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更是父母的悲哀。
一般來說,在家庭當中,家長溺愛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其一,對男孩給予“特殊待遇”,使男孩滋生優越感。
有很多家長依然抱著“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放,或者由於男孩是家裏的獨生子等原因,在家裏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都會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男孩必然是“恃寵而驕”,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其二,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無條件滿足”。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覺得“再窮不能窮孩子”,即便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男孩的無理要求。這樣長大的男孩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其三,對男孩過分保護。
有的父母為了男孩的“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變成了兒子的“小尾巴”,步步緊跟,含在嘴裏怕化了,吐出來怕飛走。這樣養成的男孩一定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以來心理,或者是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麵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其四,袒護男孩所犯的錯誤,成為“護犢子”。
當男孩犯了錯誤的時候,媽媽總是視而不見,反而說:“不要管太嚴,孩子還小呢。”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站出來說話:“不要教的太急,他長大之後自然會好了。”這樣環境長大的男孩全無是非觀念,長大之後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家長要給予他充分的愛,但是不可以一味地遷就兒子,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會出現很多問題:缺少遠大的理想,缺少是非的觀念,缺少良好的習慣,缺少挫折教育,等等,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給父母的建議:對男孩的不合理要求不可無原則地遷就。
“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男孩經受我們已受過的那些磨難了。”
“現在條件好多了,隻有一個男孩,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男孩吃苦受累。”
“算了,他還是個男孩。”
家長的這些童年經曆為為他們對男孩的溺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依據。正是出於這種心理,溺愛子女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家長對男孩沒有要求,一味地遷就,百依百順,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唯恐男孩不高興。男孩是全家的中心,三千寵愛在一身。在這種家庭中,家長是男孩的奴隸,絕無任何威信可言。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男孩往往成為唯我獨尊、任性、為所欲為的人。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4歲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皮皮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的家裏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皮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且給他承諾,第二天一早就去給他買同樣的糖果和他喜歡的玩具。但是,皮皮沒有絲毫的妥協:“我要!我要!我現在就要!”
皮皮在地上打著滾,哭得傷心欲絕,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於是,全家人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了“拉網式”的搜索。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都快午夜12點了,還是沒有見到糖果的蹤影。媽媽看到因絕望而哭得傷心欲絕的皮皮,終於硬著頭皮敲開了朋友家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