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像皮皮這樣的男孩隨處可見,他們做事情時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分是非,固執己見,明知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摔打東西、自殺、離家出走等。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警告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警告,一意孤行地認為隻要盡力把男孩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就能保證男孩幸福健康地成長。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男孩在各個方麵的發展,讓男孩失去競爭力,甚至使男孩養成各種不良性格。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說過:“幼兒時期是成長中的最主要時期。”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但由於許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方麵的知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表現,一是對男孩的管教過嚴,給男孩訂下許多清規戒律,這也不許幹,那也不許幹,把男孩的手腳束縛得緊緊的;一種是教育過寬,對男孩的要求,不管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一律滿足,結果導致男孩放任自流,為所欲為。
對於男孩無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斷拒絕,比如男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車模型很漂亮,非要讓父母也給他買一個;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到自己麵前,不給其他人吃;吵著鬧著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吃冰淇淋。家長隻要答應了男孩無理的要求,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不要讓男孩坐享其成
都說智商、情商和財商是的綜合能力的三駕馬車,智商已經被眾多的教育家們說“爛”了,情商在教育界正當紅。論資排輩,財商還要算是新事物,有遠見的家長們正在慢慢接受它。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男孩將來是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輩子都由家長來埋單——那樣的男孩永遠不知道成功的滋味。男孩有所成就,比家長自己有成就更令人高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培養男孩的理財意識是大勢所趨,會理財的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會理財的人,不管掙了多少錢都不能提高生活質量。
金錢是社會的通行證之一,人們拿它來衡量不同的創造,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創造,才能有財富。沒有創造,就隻能受窮了。所以,財富教育的第一課,仍然是勤勞。有這樣一個故事,父母可以和男孩分享:
小克萊門斯的老師瑪麗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瑪麗老師給男孩們講解《聖經》,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是的,隻要你願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當時的夢想是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麵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麵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頭發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這麼誘人的麵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嚐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麵包。”回到家後,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然而,第二天起床後,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什麼也沒有發現。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麵包降臨。
後來,金頭發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無法繼續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麼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的男孩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隻有一個,他怎麼會忙得過來?
聽到朋友的坦白,小姑娘說出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這句話對任何祈禱者都適用:
“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麵包,但一塊麵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人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理解了小姑娘的話中的含義——隻有通過實際的工作,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隻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小克萊門斯開始了新的道路。
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馬克·吐溫”發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是勤奮而且多產的作家了。他再沒有祈禱,因為在無數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隻有自己通過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收獲才是最真實的。也隻有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美國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父母會讓男孩從小就樹立自立精神,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體驗打工。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就不靠父親的權利來為自己安排舒適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奮鬥。
而在中國的父母中則很缺乏這樣的意識,他們習慣為男孩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盡量不讓男孩受苦。但是,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如果習慣了坐享其成,養尊處優的生活,將來一旦麵對了困難該怎麼辦呢?男孩總有一天是要長大的,他們總有一天需要自己去工作、去獨立生活,父母不可能永遠跟著他。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據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上海高中生對家務勞動的疏遠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調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麼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家長代勞。
是現在的男孩真那麼懶,不肯做家務勞動嗎?其實不然,調查結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願意做家務,36%的學生認為做家務很開心,是一種樂趣,有40%的學生說家長不讓做家務,也從不教他們怎麼做。
家長理由是:他還隻是個孩子,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他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這些家長的一片“苦心”,使男孩們不僅不會做家務,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卻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對於小男孩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為了男孩將來能更好適應社會,讓男孩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家長可以在男孩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周期性地讓男孩當一天(或兩三天)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找一個周末,讓男孩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後從明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男孩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遊玩。父母則在男孩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麼菜,到哪裏玩,坐什麼車,走哪條路線,均由男孩來籌劃。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幹預,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補充。相信男孩對這樣的活動定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快樂與收獲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其實每個男孩身上都隱藏著勤勞的種子,小時候他們往往看到媽媽擦桌子,就邁著小步伐跑過來想幫媽媽擦;長大點看到媽媽做飯,就跑去廚房給媽媽打下手,但是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父母常常會說:“你幹不好,讓媽媽來”。或者說:“一邊看書去,別來打擾我做飯。”男孩心中勤勞的小火苗,就是這樣慢慢被父母熄滅了的。等父母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懶的時候,想重新點燃它,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了。
做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首先應該教導男孩有一個積極的勞動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要男孩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就先從改變他們對勞動的態度開始吧,你可以選擇對男孩進行言傳身教,多給他講一些勤勞的故事,比如在勤奮中長大的商人李嘉誠、用勤奮換來的天才童弟周,給男孩製造一個勤勞的家庭氛圍,讓他從意識上覺得勞動最光榮。隻要養成男孩熱愛勞動的習慣,燃起他們認真勞動的渴望時,就能使男孩形成勤勞的性格。
讓男孩盡早參與家務勞動,要講究方法,你可以列出一張家務清單,讓他每天依次照做。這樣,不但可以培養男孩的獨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責任感。比如可以讓男孩幫忙擦桌子,洗碗筷等。當男孩完成了你交給的任務後,要跟他說聲“謝謝”,並給予適時鼓勵。
警惕男孩的“王子病”
然然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做瑜伽,然後喝一杯果汁。他有著幹淨的麵龐、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頭發,他有著明眸皓齒和燦爛的笑容,總是把自己的眼神修飾的深情款款,喜歡漂亮的衣服。
無論春秋冬夏,然然的包包裏永遠都備著潤唇膏,而且平均不到半小時就要“補妝”一次。他喜歡把桌子擦的光亮光亮,這樣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美了。
不要誤會,然然並不是個女孩,而是一位“風采綽約”的男士。對於這樣的然然,別人的評價是褒貶不一,女孩子可能會喜歡他,男孩子會罵他娘娘腔。甚至會被人誤會是性取向有問題。而對於然然本身來說,可能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他反而會驕傲地向周圍的人炫耀:“我有王子病,所以周圍的人都喜歡我。”
王子病都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
他在說話的時候時常夾雜著英語,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他喜歡留著長長的頭發,並且喜歡長發在空中飄逸的感覺;
他喜歡從最前沿的領域中淘點皮毛來向人炫耀,可是再問下去他就一無所知了;
就算是在零下十攝氏度,他都會穿的很單薄,寧要風度不要溫度;
他開始埋怨問什麼自己的爸爸不是董事長或是財團巨頭。
作為父母要警惕自己的男孩是否有類似這樣的跡象。王子病雖說是一種對流行的追捧,如果火候太大也會過猶不及。所以父母應該想辦法避免男孩有這樣的發展傾向。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生活條件創造的太精致,多給男孩講一些艱苦創業的事例。
給父母的建議:拿掉男孩頭上的“小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