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大約6%的男孩在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即會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其中較典型的有:說話愛發嗲,走路踩“碎步”,舉手投足動作忸怩,愛跟女孩子玩等等。一般來說,“娘娘腔”並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可能導致同性戀,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麵影響。
曾經有一位網友寫過的這樣的一篇貼子,或許會給我們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和身材和女的一模一樣,走路也是,從小到大都被別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類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人願意和我交朋友。到現在畢業了,盡管我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點,雖然動作是改變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卻改變不了,現在出來工作了。天天都被一些老女人在背後議論我。我很煩,很鬱悶,很不開心。我是恨她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又不是我想這樣的。我天生外貌就那樣,那你叫我要怎麼辦?所以我很痛恨她們,她們說我的時候我也會還擊她們,罵她們死老太婆……為什麼我的命運這麼慘,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我的父母要生成我這樣。”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麵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溫柔陷阱,長輩的過度關照和溫柔軟化了孩子成長應有的個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歡把男孩當女孩養,紮小辮,帶小花帽,穿裙子。此外,許多孩子都是在母親、奶奶和姥姥的懷抱中度過學齡前時光,等到上了幼兒園、小學也都以女性老師為多,這種從女性懷抱中走出來的孩子,大都不自覺地以女性形象規範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攏……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性別特質實際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延伸。盧梭說得好,“在女人身上培養男人的特性,而忽視女人固有的素質,很明顯對女人是有害的。”其實對男孩來說也一樣。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們也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技巧。
在我們身邊,如果一個人性別界限模糊,不符合傳統規範的個體,會受到歧視。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如果把這一觀點用在教育上,那麼,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異進行教育。通過性別定位、性別差異、性教育等培養男孩性別意識的覺醒。教育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發展。因此,我們對男孩的教育與培養,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男孩成長的步調,根據不同性別的不同生理、心理有側重地挖掘男孩的潛能,進行不同的訓練。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呢?
1.給男孩創造一個良好的性別環境
要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好性別榜樣。一般來說,父母是男孩性別的啟蒙老師。男孩都是通過父母認識自己性別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確的性別角色,那麼很自然的,男孩就會接受父親的影響並認同父親,女孩則會認同並模仿母親。
2.明確他的男性性別特征
可以在取名、著裝、生活用品的選擇上進行規範,以便日後讓男孩形成正確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長大一些,能聽懂言語的時候,家長應該性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著裝、修整發型和玩具選擇等方麵要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還可通過書報、畫冊、影視、故事等去引導男孩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使男孩對生殖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從而使男孩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學會結合接受大自然,熱愛人類,認識生命的本質,是男孩的性認知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完成。
3.讓男孩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進行健康性教育的開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選擇恰當時機,如洗澡、睡前很自然的讓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要男孩認識到生殖器官與人體其他器官一樣,並不神秘,而且父母還要引導男孩保持身體的清潔,讓男孩從小就養成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
4.讓男孩喜歡自己的性別
“媽媽,我也要留長頭發,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兒子是否表達過這樣的願望?這絕不是一句戲言,而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別與父母的希望相反,對男孩實行相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會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變自己的性別認同,學習異性行為。
如果一個男孩的父母特別希望要一個女孩並在男孩麵前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了這種願望,那麼男孩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是個女孩,久而久之,就會厭惡自己的性別。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及時糾正,這些男孩就會生性別認同混亂的現象,這使他們非常痛苦,常常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裏。
對男孩的攀比心理進行及時疏導
如今,在男孩中出現攀比心理早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他們用來攀比的錢,都是家長提供的。即便是男孩通過了自己的勞動,將掙來的錢都用在了適合穿戴上來顯示自己的闊氣,也很明顯是受到了家長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負全責。
攀比隱藏著的是一種競爭、好勝的心理成分。男孩在年齡小的時候,缺乏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自製能力,隻知道別人有的他也一定要得到。作為家長如果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攀比欲望,那隻會助長男孩的虛榮心。因此當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攀比的苗頭時,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
現在的中學生裏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穿衣標準:腳上穿的是阿迪、衣服一定是耐克、腰帶選擇鱷魚。而一雙貨真價實的新款阿迪達斯運動鞋,價格通常是在800-1000元之間。為了杜絕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學校也都主張學生平時穿校服。但是,學生之間那種“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的奢侈之風彌漫著校園。
有位同學就這樣講到:“學校平時要求我們穿校服,所以隻有穿一雙比較高檔的鞋子才能顯示出我的個性。班上的同學對鞋子都很講究,誰穿上名牌,誰穿上新款,馬上就會成為班上談論的話題。我們班上40多個同學,大家幾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子,有的甚至都有四五雙。如果有誰不穿名牌,就會覺得很沒有麵子。”
男孩的這種攀比心理,有時是因為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掙來的,並對父母給予的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父母因為男孩是全家的寶,所以男孩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無形中使男孩變得花錢大手大腳,一點也不知道節約。男孩不知道錢怎麼來的,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固。
誠然,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提高了,在家庭條件可以允許的範圍內,家長給孩子在物質上以最好的供應,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攀比就沒有必要了。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歡把金錢、名車、豪宅看做是成功與否的標準,而男孩的心理尚未成熟,他的辨別能力很差,他的價值觀也是取決於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日常的言行舉止和價值取向都對男孩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家長應該首先要給男孩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正確引導男孩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的條件不允許,絕對要對孩子的攀比行為加以幹涉,以免產生不良後果。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在男孩麵前露富。
“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不能片麵地理解“窮”與“富”的概念。窮與富的內涵,是一種對於不同性別的男孩進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內容上有所側重,因此富與窮包含著不同於金錢的意義。窮養男,是對我們自身期望的一種投資,是對男孩的人生決策、職業發展有關的投資。“窮”養出應對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窮”養出他的積極、主見、雄心、理智、自我依靠。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大兒子20歲時去歐洲旅行,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把自己所帶的路費差不多花光了,臨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馬,正好它的主人要賣掉它。他太愛這匹馬了,就把自己最後的一點路費拿出來買下了這匹馬。然後他打電報讓父親寄點路費讓他回家。羅斯福給他回了一封電報說:“你和你的馬遊泳回來吧!”兒子隻好又賣掉了馬。羅斯福反對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西奧多總統訓練男孩獨立的方法則可以稱為“窮養”。西奧多貴為總統卻不肯為兒子路費,中國現今的大中城市卻出現了一批批的“啃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這種教育方式和羅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徑庭。“啃老族”的出現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富不過三代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意義呢?台灣塑膠天王永慶給出了答案。
王永慶常常用“富不過三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
他認為“富不過三代”的是因為後代不能繼續吃苦,缺乏危機感,而且過分追求享樂,把前人的家業都揮霍掉了。王永慶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認為:
第一代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踏踏實實,克服一切困難,最後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雖然沒有經曆創業的艱辛,但深受父輩的影響,還能夠勤於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來,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創業的艱辛,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他們沒吃過苦,也不知道什麼是吃苦,認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而隨意揮霍,不知珍惜,長久下去,自然家境衰敗。
“富不過三代”的諺語告訴人們,再富也要窮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要讓男孩知道,富裕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成就的,不能讓孩子以為父母已經提供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不需要自己奮鬥。在富裕的家庭裏,不再男孩麵前露富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悉尼一家婦產科醫院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麵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外麵大廳等候。少頃,兒子鬧著要喝水,於是那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遞到男孩手裏(自來水經過淨化,可以飲用)——那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萬澳元。
上麵案例中的父親的身體力行為對“窮養男”做了最好的詮釋。他的做法的確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