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受“窮”而後知奮進(2 / 3)

有一天,母親坐在窗前哭泣,一位過路人看見了,就走上前來,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她說:“我怎麼能不傷心呢?我很疼愛兩個兒子,可是我的丈夫卻想把全部財產留給大兒子,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我請求丈夫先不要向兒子們宣布他的決定,但是我到現在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過路人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你隻管讓丈夫向兩個兒子宣布,大兒子將得到全部財產,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以後他們將各得其所。”

小兒子一聽說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就離開家到耶路撒冷謀生去了。他在那裏學會了許多手藝,增長了知識。大兒子一直依賴父親生活,父親去世後,大兒子什麼都不會幹,最後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花光了。小兒子在外麵學會了掙錢的本事,變成了富翁。

猶太父母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隻有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擁有智慧又能維持生計的人,他以後的人生才會走對路。

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艱辛的。作為家長,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應該把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地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讓孩子直接麵對,和家長共同承擔起家庭生活的艱辛。要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告訴孩子,生活就是這樣,它既會造就幸福,也會帶來痛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惟有直麵人生,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命運,創造美好的未來。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這些,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當男孩的“自動取款機”。

許多男孩一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隻要有需要,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從父母處要到錢。但對於這些錢是怎麼來的,他們從來沒想過。

父母不妨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所去參觀一下。通過這些,讓他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了解錢的來之不易,了解錢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孩會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他們會主動想著去掙錢,而不是隨時伸手向父母要錢。

“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每天做的工作記下來,然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與父親結算。洛克菲勒在做這些工作和記賬的時候都非常認真,他覺得從中能得到無窮的趣味。更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延續了這種“打工”掙錢的做法,一旦誰想不勞而獲,就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貧困,也不是父母虐待孩子,隻不過是延續了猶太教育中“要花錢,自己掙”的傳統。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何止是一筆流水賬,而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

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裏,家長也都很注重孩子“獨立賺錢”能力的培養。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賺取學費和零花錢。在美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

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也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如果不讓這棵“溫室的花朵”接受外界的風吹雨打,它如何才能茁壯成長?是時候了,當孩子下次向你要錢時,請毫不客氣地告訴他:要花錢,自己掙!

警惕男孩的“蛋殼心理”

據說在日本的北部生存著一種狐狸,當母狐狸生下幼崽後,狐狸家庭的生活是充滿溫馨和幸福的。但當狐狸崽兒剛開始蹣跚學步,狐狸父母便迫不及待地教它們如何捕獵食物,再稍大一點後,狐狸父母便狠命地把小狐狸咬走,逐出家門。當懷戀家庭溫暖的小狐狸又偷偷地回家時,狐狸父母便會毫不嘴軟地再咬,哪怕咬得鮮血淋漓,傷痕累累,也絕不容許它們返回家門。狐狸們深知,小狐狸不可能靠大狐狸養一生,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隻有學會高強的生存本領,長大才會瀟灑自如地生存下去,而高強的生存本領則隻能無依無靠地從小鍛煉起才成。

狐狸的教子方法無疑是很聰明的,大狐狸狠心地把小狐狸咬出家門,讓小狐狸在吃苦中成長,久而久之,鍛煉出了小狐狸較強的生存能力。中國人常言“庭院裏訓不出千裏馬”。為了孩子能成為千裏馬,家長千萬別把“小馬駒”圈在庭院裏保守地“飼養”,而應該讓他們衝出庭院。

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讓男孩們知道,他們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將是普遍現象,未經鍛煉的翅膀難以搏擊人生的風雨,難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父母要認識到,想讓男孩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對男孩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經過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男孩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男孩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人的生活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是充滿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讓男孩明白,在逆境中開放的花是更美的,就像冰山上的雪蓮那樣的純潔、美麗!所以我們要讓男孩相信:挫折和困難正是上帝給予他們的試金石,它淘汰懦弱和無能者,堅強者更懂得人生,懂得如何去完善自己,也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教訓。

逆境更能讓男孩獲得更好的成長機會。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順境可以出人才,但是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誌,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男孩在逆境中成長是一筆財富!但是我們要引導男孩麵對逆境挫折時要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當男孩可以直麵挫折,保持用樂觀的心態生活時,他們的精神、靈魂、美德都從這種愉悅的心情中得到滋潤,盡管煩惱和不安時時吞噬著這種美好的心情,各種挫折和磨難會一點一滴地消耗它,但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麗心情永遠不會枯竭,而是曆久彌堅以致永遠。

給父母的建議:幫助男孩樹立樂觀心態。

讓男孩保持樂觀的心態,微笑著麵對生活是很必要的。調查顯示:開朗樂觀的人和其他人相比較不僅更為健康,而且生活的幸福指數會更高,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引導男孩樂觀的生活,樂觀地麵對生活的各種挫折呢?還必須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時,男孩變得焦躁不安是由於碰到自己所無法控製的局麵。此時,你應該讓他們承認現實,然後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還可以引導男孩把思路轉身別的事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過於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因此盡量讓男孩避免挑剔的惡習。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在消極地幹涉他人的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的表現。

3.偶爾也要屈服

當男孩遇到重創時,往往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我們要告訴男孩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他們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4.不要對男孩控製過嚴

男孩到了不同的年齡段,應該給予他適當的選擇權。讓男孩可以充分為自己的生活做主,比如:午餐可以吃什麼,上街要穿什麼樣的衣服,假日選擇到哪裏去玩,要選擇什麼樣的玩具……隻有從小就享有“民主權”的男孩,才會感到充分的快樂自在。

5.鼓勵男孩與人融洽相處,多交朋友

與人融洽相處有助於培養男孩快樂的性格。家長可以多帶男孩接觸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此外,家長還應該與他人融洽地相處,熱情待客,真誠待人,幫助男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男孩性格內向,家長更應該鼓勵男孩多交朋友,可以讓男孩變的更加開朗、樂觀。

6.讓男孩的興趣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一些課餘的愛好,就難免會覺得生活無聊。試想,一個愛看電視的男孩,如果當天晚上沒有合適的電視接節目可以看,那麼他就會鬱鬱寡歡。如果男孩的興趣愛好廣泛,他可能不僅是個書迷,還有可能熱衷體育活動、喜歡飼養小動物、或者參加話劇表演,他的生活怎麼可能不會豐富多彩呢?他肯定每一天都生活的充實快樂。

能幹的父母,奪走了男孩成長的機會

被喂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會被餓死。同樣的道理,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到他們,他們就隻能被社會淘汰。

可現實情況卻讓我們頗為沮喪。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隻有13%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我們家長會為孩子們鋪路——替他穿衣,替他係鞋帶,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戰,一次,兩次,一百次……所以孩子們在家裏凡事不肯自己動手。這些孩子長大後依賴心理嚴重,凡事不想自己動腦筋,遇到事情第一個就想到找人幫忙,而且這樣的孩子慣於推卸責任,將來勢必不為社會接受。

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的日本傑出教育家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要求孩子幫助多做家務,對於孩子來說,會起到比課堂更有效的學習效果。因為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實際動手中必須學會安排計劃,這就促使孩子將家務活與學習時間調劑好,在做不同家務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耐性和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