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成長規律的至理名言。其實,要讓孩子脫離對別人的依賴,獨立地發展和鍛煉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長的誤區,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人說,中國孩子很累,中國父母更累。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成龍”,他們給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事無巨細都替孩子著想,恨不得一切包辦代替,就像有的母親所說:“我一顆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隻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願意。”因為他們隻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為傳承性很強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並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設計好的人生計劃,很有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規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隻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有“非分”之想。還總是以“我是為你好”自居,讓孩子覺得不聽從安排就是“不知好歹”。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給男孩過度的保護。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實際上,我們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戰,用自己的奮鬥來擊毀自己的目標。”作為家長,誠然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那麼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
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們一輩子,因此從小就應該讓他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幫父母拖地、洗碗等。隻有從小事做起,才能逐漸培養起獨立自主的精神。
2.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我們首先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放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保護,因為怕孩子犯錯,就一味地為他鋪墊一切,事事領著孩子的手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長大。
魯迅先生曾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話正表達了這樣一種現代兒童觀——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於我,他從母體出來後,已與母體分開,成了人類中的一個獨立的人。因為還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義務,而這種教育主要是教給他自立的能力,因為他不等同於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們完全成為獨立的人。
巨額財產難保孩子一生富貴平安
我們知道財富需要靠勞動換得,但是在孩子眼裏,金錢和信用卡可以幫他們買到玩具、零食,可以讓他們在遊樂園盡情狂歡,也可以讓他們享受很好的生活。而且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的金錢就像蘑菇,取走以後自然就會長出新的,這樣的誤解讓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節儉生活。失去感恩和節儉意識的人,也就失去了很多快樂。
要讓孩子明白財富與幸福的關係,對父母來說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很多成年人自己也沒有找到財富與幸福的平衡點。因此,讓我們在幸福教育之前,先補上這一課。
有人將財富比成萬惡之源,也有人視財富為畢生的目標。其實,財富終究隻是一種中介,通過它去換回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幸福。財富與幸福之間未必會有正比的關係,更多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多幸福。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二戰以來美國人的收入連翻三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1950年接受調查時說他們“非常快樂”,現在這個比例並沒有明顯變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富足了,不過人們的幸福感覺並沒有像財富一樣翻番。這種現象可以用“適應效應”來解釋:人們對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快作出心理調整,就像彩票中獎興奮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回到原來的幸福感水平上來。
其實,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實際上是相對。也就是說,隻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時,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在北京的人與生活在武漢的人,平均收入會有較大的差距,但擁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卻不會有什麼差距。我們常問自己“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鄰居的更漂亮?”而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夠用?”
人們對待財富往往不能心平氣和,所幸財富也不是快樂的唯一源泉。在財富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之後,它對生活的樂趣沒有多少真正的影響。與朋友或家人聊天、聽音樂、幫助他人等都對幸福有比財富更大的影響力。那些最讓人感到幸福,譬如愛、朋友、家庭、尊重、對生命價值的信念等,都不是錢可以買到的。
怎樣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最快樂的人和最消沉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與朋友、家人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願意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的許諾。友好、感激和愛更能帶來快樂,因為付出讓人感到自身對他人的價值,給人生帶來意義。
在對幸福和財富的關係做了如此大量的充電工作之後,父母不妨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快樂嗎?最快樂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況?相信很多人會想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得到別人的肯定以後的激動和歡欣,看到孩子小小的進步時的寬慰和驚喜……既然如此,孩子的疑惑也就能順利解開了,因為生命中的幸福已在你心中,幸福就是選擇好自己的心態,懷著感恩的心去麵對人生。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的人,讓自己的知識為別人增值,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這樣的財富增長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新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自己的“武器”也是分享。
“我競選這個職務,不是為了個人名譽,更不是爭奪個人利益,當選聯合國秘書長就意味著責任和奉獻。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內,通過各方麵的努力,讓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種族、性別、國籍,都能過上幸福、和平、快樂的生活。”這是潘基文在就職演講中說過過的一句話。
短短的話語中,充滿親切和愛,人們看到一個懂得分享的領導者,分享努力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小時候,有人送來兩箱蘋果給潘基文的爸爸,其中一箱蘋果過分成熟,不馬上吃掉很快就會腐爛,另一箱比較新鮮,還可以保持長一點的時間。
父親把三個兒子找來,商量蘋果的吃法。大哥說,趁還沒有完全壞,先吃那成熟的一箱。父親說,不過等吃完這箱,那箱也就壞了。二哥說,先吃那箱好蘋果,這樣就能盡可能多地吃的。可父親說,這樣一來,熟的那箱肯定全部浪費。潘基文卻說,我們把兩箱蘋果混合起來,分一半給鄰居,所有的蘋果都不會浪費。父親聽後,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大概他也看出兒子的與眾不同,因為他有別人難有的高貴品質。
分享是一種力量,在選擇給予別人的同時,自己本身也已經收獲到心靈上的慰藉和溫暖,更何況善行的背後,往往是源源不斷的資源自發地朝分享者聚攏。
讓孩子學會分享,說來容易,做來難。如果孩子還小,父母可以以身作則來示範分享,多和鄰居往來,多和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把分享演繹得自然而然。
有一個孩子過生日,自己挑了一個很大的蛋糕。由於平時爸媽不讓他放開吃甜食,這回他想一個人獨享這塊蛋糕了。
結果晚上給孩子慶生之前,竟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爸爸的同事們。大家三三兩兩地趕來了,孩子背地裏對爸爸說:“唉,早知道就訂一個更大的蛋糕了,這下子我的那份要被人拿走了。”爸爸看出來孩子是在為自己的損失傷心,於是安慰他說“叔叔阿姨們過來給你過生日,這是多好的事情啊,一塊小小的蛋糕算什麼。”
等到吹熄蠟燭許完願,叔叔阿姨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禮物,有小鬧鍾,有彩筆,其中還有一盒精致的小蛋糕!孩子當即就說要打開來大家嚐一嚐,看來,獲得的快樂已經大大超過了小損失的傷心了。
晚上臨睡前,爸爸問孩子高興不高興,孩子說很高興。爸爸問:“你還為叔叔阿姨吃了你的蛋糕而難過嗎?”孩子搖搖頭。“當你把自己的蛋糕和別人分享了之後,別人也會把他們的好東西和你分享。就算叔叔阿姨們沒有帶禮物來,至少你多了幾個朋友,朋友肯定要比蛋糕的保質期長久,是嗎?”孩子點點頭。
當孩子樂於與他人分享的時候,他的快樂就變成了雙倍的快樂,他的憂傷也隻剩下一半。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體會到了生活中真正的樂趣。作為家長,在鼓勵孩子“樂於與人分享”的同時,一方麵要培養孩子大度、自然抒發感情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麵要培養孩子體貼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
父母在鼓勵孩子“樂於與人分享”的同時,一方麵要培養孩子大度、自然抒發感情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麵要培養孩子體貼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還應該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認識到人是離不開他人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做了好吃的點心分給鄰居嚐嚐,毫不吝惜地借給別人需用的物品等,都會為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起表率作用。這些行為都無聲地鼓勵著孩子與人分享,這樣的孩子也會有人願意與他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