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2 / 3)

後來,在茅盾弟弟的教育問題上,母親也體現出了極大的嚴而有格,嚴而有度。茅盾的弟弟在工科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受新思想影響,響應革命的需求要東渡日本專心研究政治,但此時離他畢業隻有短短的半年時間了。茅盾很反對弟弟的選擇,但母親看小兒子的去意已決,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茅盾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懂得寬嚴相濟,既不一味地強求孩子服從自己的管教,也不縱容孩子不好的習慣,這點值得很多父母好好學習。

在我們現在的家庭中,一般情況下男孩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大大多於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母親在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可是有的母親愛子心切,常常過度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往往是男孩主宰著家長的一切。

兒童教育學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認為:對孩子應當寬嚴相濟。該嚴的時候嚴,父母才能在孩子麵前樹立起應有的威信;該寬的時候寬,孩子才能夠不被束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應該怎樣對男孩進行家庭教育呢?

1.對男孩寬而有度

對於男孩無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斷拒絕,比如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車模型很漂亮,非要讓父母也給他買一個;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到自己麵前,不給其他人吃;吵著鬧著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吃冰淇淋。家長隻要答應了孩子無理的要求,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2.對男孩嚴而有度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家長過度限製孩子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自身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限製孩子的發展。

3.對男孩的嚴加管教要講究方法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比如逃學、不交作業、打罵同學,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粗魯的管教方式往往隻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4.男孩的人格獨立平等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人格應保持平等,父母不應該因孩子年紀小而漠視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壓力,使雙方產生心理隔閡。

為男孩創造條件適應社會

一個研究《塔木德》的猶太學者,剛剛結束他的學習生涯,到艾黎紮拉比那裏,請求給他寫封推薦信。

“我的孩子,”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麵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寫作充滿知識的書,你就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壇壇罐罐,挨門挨戶地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那我到40歲以後會怎麼樣?”年輕的學者滿懷希望地問。

艾黎拉紮比鼓勵地笑了:“到了40歲以後,你就會很習慣這一切了。”

這一則小故事流行於猶太人之間,他們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後代苦難是不可避免的。苦難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很多人總是逃避苦難,不願意去品嚐,但要知道,隻有經曆苦難,才能從苦難中汲取動力和能量,隻有真正懂得苦難的含義,才能品出苦難賦予它的甜。

對於苦難,任何人都會有一種不由自主想要逃避的心理,殊不知,經曆了苦難之後的生活才能更甜。所以,交給孩子品的本領,他才能夠明白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甜。

父母要讓孩子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經過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孩子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讓孩子的心理上經得起挫敗,關鍵就是要他能“縮小”自己,不要有唯我獨尊的意識,在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那麼他就不會輕易被一件小事情打敗了。

然而,現在的很多家庭,家長不舍得孩子吃苦,他們動輒“寶貝寶貝”的叫著,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懶做、嬌氣任性,還缺乏責任心、感恩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沒有經曆,不知道生活還有不如意的一麵,很多東西從來都是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容易,不需要費一點心力,這個時候,他怎麼有機會、有能力去承擔生活給他的各種考驗呢?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認真努力過,總認為一切都不用愁,自有父母安排。這樣的孩子就是缺乏了危機的意識,相信當真正的困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會被徹底打敗。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把一隻青蛙放在滾熱的油鍋旁邊,在快到油麵的時候,那隻青蛙竟然跳離了油鍋;可是,當把這隻青蛙放進盛滿水的鍋裏時,下麵再放火煮,水越來越熱,青蛙卻已離不開鍋,最後被煮死了。

給男孩進行苦難教育,男孩才能真正強大。如何培養男孩的危機意識呢?可以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1)家長不用擔心給孩子的物質條件不夠或者覺得自己孩子穿的吃的比不上別的孩子,應當明確告訴孩子,家裏條件沒他想象的好,父母掙錢不容易。如果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那麼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

(2)在培養孩子危機意識的過程中,不應該一味地批評和限製,當孩子有一些進步時,比如懂得節儉了。父母也應當不失時機地加以表彰和鼓勵。

(3)要使孩子的危機意識成為一種思考習慣。在孩子小時候,就告訴他:不努力馬上就會有危機:你立刻就會得不到你想要的好東西。先讓他在腦子裏形成這種條件反射和好的習慣。當他慢慢長大時,再不斷地向他灌輸奮鬥、進取的意義。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男孩的成就欲。

同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一天,母親拿出了幾個蘋果,要給孩子分蘋果。可是蘋果有紅有綠,有大有小,各不一樣。

一個母親告訴孩子:“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另一個母親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比賽一下,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幾塊,你們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大蘋果。”

結果,前一個母親教育的孩子為了討母親的歡心,學會了撒謊,最後進了監獄。而後一個母親的兒子從中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最後成了白宮的主人。

第二個母親,她做法的高明之處在於激發了男孩的成就感。經常有成就感的男孩能夠在將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男孩在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那麼如何培養男孩的成就感呢?可以從下麵的幾個方麵開始:

(1)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提升孩子成就動機的大前提。孩子敬重和認同父母,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家長的影響力,家長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對孩子的成就欲也有著間接的鼓勵。

(2)豐富孩子健全的情緒體驗。腦生理學家指出,支配創造欲望的區域與支配情感的區域,同在大腦“新皮質”的額葉。這正是與動物本質不同之所在。人有兩片額葉,動物沒有。隻有人才會產生動物遠不能比擬的複雜欲望和感情。因此,要發展孩子的成就欲,必須豐富孩子童的情緒體驗,使他們成為情感豐富、健全的人。

(3)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在獨立做事情的時候會體驗到各種情感,這種體驗會反過來激發他們做事情的欲望和興趣。在他們的努力下,事情成功時,心情與在別人幫助或強迫下成功是大不一樣的,巨大的喜悅會激起爭取取得更大成功的欲望,相反,失敗了也會使他們產生出不屈不撓的精神。

(4)要創造條件讓孩子盡早取得成功。成功欲在一次次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無論孩子學什麼、做什麼,都要為之創造條件,耐心引導。切忌冷嘲熱諷,傷害孩子。

(5)適時地給予正向回饋。適時的鼓勵和支持能成為激發孩子成功的動力。回饋可以用具體明確的言語表達,也可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式。

(6)鼓勵孩子涉足新的領域,敢於嚐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家長習慣於責怪孩子的冒險行為:“太危險了!”“那可不能去!”禁令和責備對孩子十分有害。興趣的萌芽、新奇的體驗受到摧殘。額葉因得不到足夠的刺激而發展不起來,孩子會變成一個缺乏欲望的人。

(7)要幫助孩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事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想想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如果重新做時應怎樣改進會做得更好,使孩子的聰明才智和成就欲得到更好的發揮。

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有過“窮”養經曆

李昂剛下班,兒子就貼了上來,“老爸,給我買個折疊的手機吧?”

李昂有點吃驚:“你的手機不是去年新買的嗎?”

兒子撇嘴道:“老土了吧您,現在的直板手機誰還敢拿出來啊?今年最流行翻蓋能拍照的。”

李昂的兒子今年才16歲,穿的用的卻樣樣講究名牌。若父母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賭氣不吃飯,不上學,也不和父母說話。

這樣的情景相信很多高中生家長都或多或少的經曆過。家長們無奈歎息之餘,可能都會感慨,孩子越大越能花錢了,而且他們花錢不心疼的勁頭完全可以用一擲千金來形容。

現在,我國的許多家庭物質條件好了,又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一門心思地想讓孩子盡量過得舒服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口袋裏零花錢不斷,如今隨便從一個孩子的身上掏出50、100元錢,不是什麼稀奇事。孩子手裏錢多了,家長應該感到欣慰,因為這畢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體現。但是孩子手裏的錢多了,也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