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工資生活的“工薪族”,在購買商品時未免有些躊躇,很難真正瀟灑起來。然而,和“工薪族”相比,一些沒有任何收入的少男少女們卻先“富”了起來,著著實實地“瀟灑”:穿的是“彪馬”或“耐克”名牌運動衣,用的是“派克”金筆、日本進口卷筆刀、高級文具盒,騎的是近千元的賽車,累了就到麥當勞爆撮“巨無霸”和冰淇淋,那份派頭兒,令每月靠工資生活的父母們叫苦不迭。
在發達國家,人們生活普遍比較富裕,但大多數富人對孩子要求甚嚴。他們生活保持低標準,並不鼓勵孩子縱欲使性,為的是砥礪孩子的意誌,培養孩子艱苦的品質,不讓他們墮落成錢多智少的庸才。
悉尼一家婦產科醫院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麵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外麵大廳等候。少頃,兒子鬧著要喝水,於是那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遞到孩子手裏(自來水經過淨化,可以飲用)——那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萬澳元。
讓男孩們“窮”著點實際上是為他們的未來著想。我們應該思索對男孩的愛護是不是太多了一點?無論在古今中外的各種故事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窮養男孩的典範,看得出過去的人那一份難得的存心。
漢朝的劉邦打下天下之後,為100多個功臣分封土地,並且分給他們很多田宅。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丞相蕭何要了一塊很貧瘠的土地。因為土地貧瘠,如果不辛勤耕作就沒有飯吃,並且後代的子孫也會懂得勤勞節儉。漢朝建國100年之後,有一位史學家做了個考察,想了解一下最初被分封的這100多個功臣,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怎樣了,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吃驚,因為這些功臣的後代,基本上已經都沒落了,而丞相蕭何的後代還生存的很好。人們不得不佩服蕭何的深謀遠慮,留財產給子孫的做法是最愚蠢的,重要的是留下做人的智慧給子孫,留下做人的榜樣給後代,這才是他們取之不竭的財富。
給父母的建議:給男孩“金山”不如給他“點金術”。
西漢宣帝時一位大官叫疏廣,告老回鄉後,每天讓家人提供酒食,宴請親朋鄉鄰。他經常問家裏剩錢還有多少,讓家人趕快拿出去賣了,用來供應酒食。這樣過了一年多,家人勸說疏廣買一些田地和住宅,留給子孫。疏廣說:“吾難道老糊塗了,不想子孫的事了?我是想,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田地和住宅,子孫在那裏勤勞,足夠供給衣食,與普通百姓差不多。現在再給他們增加什麼都是多餘的,有了多餘的就會使子孫養成懶惰。如果是賢材,財富多了,就會損害他的誌向;如果是蠢材,財富多了,就會增加他的罪過。而且,富人容易招群眾的嫉恨。我既然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教育子孫,也不想增加他們的罪過而又被很多人嫉恨。”
經常聽說某某官員鋌而走險給子女安排一份好工作,謀求一個好職位,用心可謂良苦。這些人總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把老祖宗“財富不長宜子孫”的忠告置於腦後。
一般人富貴了之後自然想到封妻蔭子,給子孫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但是,我們從曆史上看,很多人雖然留了很多財富,子孫都不會享受一輩子的。名門之後,還想高人一等,結果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出息的更少。在東南亞的華僑,有很多人發了大財,但是,傳到第二代,就破產了。電腦大王王安有若幹億美元的財富,傳到第二代也就破產了。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問題在於這些有錢人把錢的作用擴大化了,把錢看做是萬能,因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以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積累財富任其消費,以為這樣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實際上,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坐食山空”,即使有金山、銀山也會花完的。鑒於古人的教訓,我們應該如何為子孫後代計劃呢?
我們應該給孩子留些什麼?林則徐做出最好的回答:“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曾國藩寫信給兒子說:“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有飯吃。”
為人父母者假若不下苦心培養子女的一技之長,在當今乃至今後“憑本事吃飯”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社會裏,你的孩子那個飯碗如何能端的牢靠?你縱然財大氣粗富甲一方,給你的孩子留下一座金山,也架不住不子孫坐吃山空、揮霍一盡。
養尊處優並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恰恰可能埋下禍根。倒是那些從小就掙紮在社會最低層的人們,沒有別的出路,沒有任何指靠,隻有以死相爭,常常可以出人頭地建功立業。理性的家長用金錢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基本條件,而不是讓孩子在揮霍金錢中消磨意誌,自毀前程。
讓男孩有意識管理自己
1919年小西奧多競選紐約州議會席位。有人稱他靠父親的聲望競選,他答道:“是我在競選……並不是我父親。”這是他鮮明的“獨立宣言”。
小西奧多競選失敗後,父親羅斯福寫信鼓勵他,信的大概內容是:
在你做決定的時候,最好的情況是你選擇了正確的決定,其次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最差的就是你什麼決定都沒做。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做人要獨立,要敢於作出決定。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能做自己的主人了。記住:隻要學會獨立,總有一天你會取得成功的!
與西奧多·羅斯福的做法相反,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的父母,不重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點困難和磨難也舍不得讓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有出息。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礪,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家長的責任應該是培養孩子有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與困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顧自身的教育經曆,在一篇《論教育》為題的講話中曾深刻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如果要在讓孩子生活中自立,就要養成他自理的好習慣,自己能做好的事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因為孩子們遲早要獨自麵對這個社會。如果說長輩的嗬護是一簍鮮嫩的魚,那麼自理就是一根魚竿。魚總有吃完的時候,孩子們隻有得到釣魚的魚竿,才能保證你未來的生活衣食無憂。
然而,在現在的青少年朋友中,具有自理能力的實在太少了。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顯示,20%的青少年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的青少年“做事依賴別人”;28%的青少年“很少幫助家長幹活”。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知道父母不可能永遠幫助他。
國內有一位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曾憂心忡忡地說,青少年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務、如此“嚴密”的保護中,自理行為大大減少,對成年人依賴性越來越強。很多青少年都將父母的嗬護當做“拐杖”,可是卻沒有想過,一旦離開了“拐杖”,自己就寸步難行。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可能幫他做所有的事,因此必須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那麼,具體我們該怎麼做呢?
1.要養成獨立生活的意識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通過對6個月的男女嬰的對比實驗,可以發現,麵對困難的時候,男嬰已經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嚐試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借助哭泣等手段。因此,孩子不夠獨立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我們總是嬌慣自己,不願意讓孩子“受苦”,怕他不小心磕著或碰著。另一方麵是父母怕麻煩,有些父母說: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餘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從而剝奪了他們生活自理的機會。當今獨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普遍是由於上述原因。
事實上,這種完全忽略自理能力培養的心態,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因此,強化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2.讓他要養成動手的習慣
在訓練自理能力的時候,除了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別強調訓練他學做家務。如讓讓他自己做早點,洗襪子,拿牛奶,買東西等。同時,可以對孩子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並做具體的技術性指導,即使是洗手帕、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這一點。
3.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錯誤
有時候,孩子由於年齡小,認識水平不高,考慮問題不周全,力氣小,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不要指責他,更不能懲罰他,對於有失誤的地方,要幫助他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這樣,既能保護孩子自理生活的自覺性、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又能逐步走向成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自理生活能力。
如果孩子總是做得不好,也切不可性急。要以激勵為主,肯定孩子做得好的方麵,在此基礎上找出不足之處,從而為下一次避免失誤找到方法。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對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