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嬌滴滴,沒有競爭力
不少父母都不自覺地把男孩看做“我的孩子”,認為男孩是屬於自己的,沒有意識到男孩其實是一個獨立的人。紀伯倫告誡人們:“孩子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家長對男孩過度的嗬護與保護、過高的期望及管教,會扼殺男孩本來的天性,令其窒息,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不經意間,我們的做法正是以愛的名義代替了男孩精神的獨立。
2007年10月31日,清華大學年僅26歲的研究生洪乾坤跳樓自殺,當場死亡。他在遺書中說,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願意成為父母的拖累,所以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某大學學生在一次學院聯歡晚會上因唱歌走調,引起觀眾的哄笑,一時想不開,竟於當晚自殺身亡……
男孩原本應該是剛強的,而如今卻被這些不起眼的小挫折所摧垮。一個個不勝壓力的男孩自殺的報道充斥報端,而他們自殺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學習中遭遇挫折、打擊,比如無法適應獨立生活、受到師長的批評、某個要求未被滿足、就業不順利、工作壓力大和失戀等。
挫折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總會遇到障礙和幹擾。現在的男孩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可是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較低,往往在學習和生活中經不起挫折,一旦遭到挫折和不幸,極易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甚至走上輕生的道路。從這方麵來講,當今社會的男孩又是不幸的。
男孩挫折心態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和自身:
學校方麵
男孩由於生理、心理發展較女孩慢,因此,中小學階段的男孩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對男孩的言行也不像對女孩那樣慎重,這些都能使男孩心理受挫,出現挫折心態,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導致悲觀、失望。性格外向的男孩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苟言笑,性格內向的男孩會變得心灰意懶。
家庭方麵
有些男孩因家裏突然發生意外情況,如親人傷亡、父母離異、天災人禍等,或因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甚至經常受到責備打罵,在家裏得不到溫暖,從而產生挫折心態。他們往往會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或消極的處世心理,性格上也會出現種種不良影響,如狹隘、抑鬱、怯懦、孤僻、離群、對立、仇視等。經受這些挫折的男孩往往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放棄追求目標逃避現實,或離家出走,或遷怒於他人。
社會方麵
社會對男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的孩子看到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如種種腐敗現象,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的基礎差,學習又吃力,不如早點回家去做個體生意或外出打工,這樣便產生了挫折心態。
自身方麵
有的男孩由於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導致挫折心態,或由於自我設計的“理想”總不能實現而導致信念動搖,產生了挫折感。有這種心態的男孩,輕則對周圍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我行我素;重則逃避現實或玩世不恭、自暴自棄。
挫折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就更不能逃避挫折。正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以吃苦為代價才能換取“降大任”的報償。挫折,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給父母的建議:幫助男孩走出“脆弱”的泥潭。
為了幫助男孩擺脫脆弱心理,家長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方麵進行:
1.讓男孩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讓男孩知道一個人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反之,一個人如果從未經曆困難和挫折,從來都是一帆風順,就會猶如溫室裏的花朵,經不住人生中的風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壓垮,這樣的人也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讓孩子知道他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是對自己的考驗:學習中遇到難解的題目,證明提高自己學習水平的機遇來了;生活中遇到問題,證明增長閱曆的機會來了。隻有這樣,才能將挫折視為樂趣,迎接各種挑戰。
2.告訴男孩“跌倒了再爬起來”
父母可以給男孩舉一些堅強的事例,比如體操運動員桑蘭,比如諾貝爾等人的經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挫折並不可怕,隻要能適應挫折、直麵人生、勇於拚搏,就能戰勝驚濤駭浪,駛過激流險灘,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3.和男孩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
比如,孩子的期中考試沒有考好,那麼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坐下來分析這次沒考好的主要原因。分數雖然不能絕對說明問題,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情況。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另外,學習的重點應當明確,學習不是單純為了追求分數,而應注意解題方法的全過程;許多知識都觸類旁通,不能隻是機械地去背,要學會思考,隻有這樣,才能把各種知識聯係起來,把學來的知識記牢。
通過與孩子一起正確歸因,使孩子麵對現實,認清自己學習的缺漏所在,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重整旗鼓。
不經風雨無以見彩虹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裏,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並去種在地裏。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隻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麼異常,就做別的事去了。
沒過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長出的葫蘆都很大。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麼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隻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到時候也要去地裏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裏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拚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這麼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麼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會有所啟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一個父母不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熱愛。沒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是很難長大成人的。然而,過度的保護則沒有益處,隻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能,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據報載,一名8歲的小男孩,僅僅因為一次在回家的過程中迷路,他母親便痛下“不再讓兒子離開自己半步”的決心,並辭去公職,留在家裏照看兒子。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家長對孩子過分嗬護,凡事順著孩子,生怕孩子餓著、累著、受委屈的現象卻不是個別。我們在一些小學門口觀察發現,家長早送晚接,更有甚者,幹脆幫小孩做家庭作業,收拾學習用品,幫小孩值日打掃學校衛生區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上課沒帶課本,老師問他為何不帶課本,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還不是我媽,忘記裝了!”
有一位母親,由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丈夫離異,她便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他挑,在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母親就幫他買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給他。母親的嬌慣和縱容,使他滋生了“惟我獨尊”的心理。在學校裏霸道十足,不聽老師的話;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
過分保護導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機能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麵在學業上拚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麵又為他們在生活上盡可能地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便導致現在的孩子大腦“發達”,四肢無力。在舒適的環境中,孩子人體中的某些機能正在逐步退化。因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幾乎不用克服什麼困難,不用付出,也就沒有發展。孩子成長過程中用於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另外,我們要說的是,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的反映。因為過分溺愛的背後,一定會有對孩子行動的禁止和幹涉。父母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斷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這樣的保護。盡管這些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心和關懷。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在這種連續“禁止”中,逐漸失去表達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會變成“無力量”“無意欲”“無關心”的“三無人類”。
給父母的建議:對待男孩“粗放些”為好。
一位父親去美國考察,一天正遇風雪天氣,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短的羽絨衣,單薄的褲子,敞著領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大街上困難地行進,並沒有汽車接送,也沒有家長陪同。孩子們小臉凍得紅紅的,歡笑著,跳躍著,沒有一個愁眉苦臉的。這位父親回國後,對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講了美國看到的情況,對他說:“從明天開始,你自己上學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話音未落,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問他為什麼讓他自己上學就哭,“是不認得路嗎?”搖頭,“怕過馬路車多嗎?”還是搖頭。到底為什麼呢?他抽泣著說:“人家都有人接,我沒人接,多沒麵子呀!”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