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眾星捧月”般的嬌縱,無異於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壁壘,最終將孩子囚禁成鸚鵡人、金絲鳥,無法具備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嚐遍苦頭。“育子何妨粗放些”,有專家曾如此呼告——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誌成在他的文章裏,也有著這樣的感慨: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積雪久久不化,繼續釀造著令人恐懼的低溫。
有一天,我夜宿某個山村,房東將一對八九歲的雙胞胎男孩打發到我屋裏同住。兩個小東西脫得赤條條的,同鑽一個被窩,好一通打打鬧鬧之後才睡著。第二天一早,兩個小東西剛睜開眼,又是一通“被窩戰”。後來,一個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個也跳下炕,窮追不舍。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
我穿衣下炕之後,走到戶外,不禁驚愕了,兩個小東西正在雪地上滾作一團,做“相撲”狀。
其母出來抱柴,隻是漫不經心地罵了一句“總是抽風”,隨即便取柴回院,未顯示出任何驚愕。
其父出來擔水,隻是瞟了一眼,什麼話也未說,看來他已司空見慣。
那時我20歲,尚未覓偶,不過心中卻暗暗祈禱:“生子當如此兒!”
我很崇敬這對父母,認為他們簡直是培養雄性的行家。
10餘年後,我也有了一對雙胞胎小兒,不知為什麼,兩個小東西的臉總是白嫩,經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隱生憾……
溫室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過多的嗬護和嬌縱養出的孩子經不起生活的考驗,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嚐盡苦頭。對待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嗬護,鬆開你捧著掖著的雙手,讓他們從摸爬滾打中成長,當有一天他們從生活的泥淖中站起來的時候,他們將擁有一副折不彎、壓不軟的硬骨頭。
強健男孩的內心
不管是有時間的家長,還是忙碌的家長,都會遇到男孩有進步或者是犯錯誤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采用一些方式來對男孩進行一些“回饋”,如果男孩表現好家長給孩子買零食來獎勵他。相反,如果男孩表現不好,家長可能會不讓他吃飯,甚至通過體罰來讓他記住教訓。賞罰有學問,簡單地物質獎勵和皮肉之苦都是不恰當的,也不會收到最好的效果。
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洛克提出過“紳士教育”,曾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他主張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他提出的這種獎懲方法就是使孩子知道羞恥和光榮。孩子一旦懂得了受尊重與羞辱的區別,尊重和羞辱對他們的心理就成為一種最為強有力的刺激。家長一旦能讓兒童愛惜名譽,懼怕羞辱,就等於使他具備了一種真正的做人原則。這個原則會永久性地發揮作用,使他們走上正軌。
在對待孩子的獎懲上,日本教育家多湖輝又有自己地看法。他認為,孩子會在被批評的過程中,學會辨別是非,學會區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壞的。因此,家長要學會既改正孩子缺點,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批評。
批評孩子,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向他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場也要始終如一。另外,批評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當。
多湖輝曾因不滿學校的嚴格管理,做出了夥同他人一起破壞學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舉。學校的規章製度非常嚴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學的思想準備。而校長卻把他們召到校長室,流著眼淚說了下麵的一段話:“太令人遺憾了。我現在什麼也不說,想必你們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們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校長寬宏大量的批評,深深地刺激了學生們,使他們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采用什麼樣的批評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過來也能使之下降。
多湖輝一直主張:“批評時要正襟危坐。”進行重要的談話時,任何人都要端正姿勢,創造一種嚴肅的氣氛。而且,不是單方麵地命令別人如何去做,而要采取一種理解對方的立場、傾聽對方意見的具有包容性的態度。不論做了多麼荒唐的事情,都應該有其原因。問清這些原因並予以理解是能讓孩子接受批評的先決條件。
給父母的建議:激發男孩健康的好勝心。
斯賓塞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英國教育學家、哲學家,在他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兒子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為歐美大多數家庭培養社會英才的指南。有一位哈佛大學的校長曾這樣評價他:“他像閃電一樣衝擊著美國和英國的學校教育。在美國,他的思想統治著美國大學達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
小斯賓塞一直被鐵匠的兒子強尼視為競爭對手,因為小斯賓塞的成績在班裏一直遙遙領先。
小斯賓塞對這件事向來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體育課上長跑輸給了強尼,並且被強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賓塞才憤怒了,衝上去撲打強尼,但是強尼個子比他高,力氣也比他大,小斯賓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當斯賓塞了解了整件事後,說:“孩子,你輸給強尼是很自然的,但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我沒有加強你平時的體育鍛煉……現在彌補還來得及,你願意嗎?你還想贏他嗎?”
“想!”小斯賓塞擦幹臉上的淚水,精神馬上就足了。
於是,從第二天起,小斯賓塞就開始鍛煉——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方麵勝過強尼。
在第二個學期的長跑比賽中,強尼和小斯賓塞並列第一。小斯賓塞對這個結果感到很滿足。
斯賓塞認為,適當引導孩子的好勝心也是培養的關鍵。孩子天生就有或多或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理。這種心理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隻要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就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促進其全麵、健康地發展,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既然對好勝心的引導那麼重要,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引導男孩的好勝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呢?
1.讓男孩明白,競爭最終的目的是要超越自我
競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實力,而要增強實力,關鍵是超越自己。當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別人學習,要進行橫向比較,以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無論怎樣橫向比較,最終還要改變自我,才能有成效。連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無法超越別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別人的前提,超越別人隻不過是超越自我的一種自然結果。很多家長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關係顛倒了,他們總是搞橫向比較,忽視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進步。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眼睛盯著別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隊心理”,於是很自然就會滑向嫉妒的泥坑。
2.競爭應該對事不對人
所謂“勝”,隻是說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別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別人語文不如你,但數學可能比你好;別人學習不如你,但體育可能比你強;別人繪畫不如你,但音樂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說,所謂勝負,主要是對事而不對人的,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這樣的“好勝”和“競爭”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較健康。如果對孩子某次考試成績的高低和某次比賽的輸贏太在意,必須分出個“好生”和“差生”來,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涉及孩子整個的生活質量,於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情的比賽轉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3.告訴男孩,有競爭就有失敗
在競爭中,孩子難免會遭到失敗,受到打擊。這時,父母千萬不能責備、譏笑孩子,這樣會使他氣餒,甚至失去信心、喪失競爭意識。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幫助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使他懂得競爭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檢驗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進步。
磨難是男孩成長的禮物
人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這時要鼓勵男孩保持感謝的態度,如果沒有外界的折磨,怎麼會使人不斷地成長呢?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曉得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麵迅速踏過。”人生不是平坦的,但同時也說明了生命正需要磨練,就好比是一塊燧石,敲打的越厲害,發出的光才會越燦爛。人也如同燧石一樣,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定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洗禮,才會淬煉出生命的精華。家長要讓男孩懂得這樣的道理:感謝折磨你的人,你是在感恩生命給你的機會。
美國獨立企業聯盟主席傑克·弗雷斯從13歲起就開始在他父母的加油站工作。弗雷斯想學修車,但他父親讓他在前台接待顧客。當有汽車開進來時,弗雷斯必須在車子停穩前就站到司機門前,然後去檢查油量、蓄電池、傳動帶、膠皮管和水箱。
弗雷斯注意到,如果他幹得好的話,顧客大多還會再來。於是弗雷斯總是多幹一些,幫助顧客擦去車身、擋風玻璃和車燈上的汙漬。有一段時間,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開著她的車來清洗和打蠟。這個車的車內踏板凹陷得很深很難打掃,而且這位老太太極難打交道。每次當弗雷斯給她把車清洗好後,她都要再仔細檢查一遍,讓弗雷斯重新打掃,直到清除掉每一縷棉絨和灰塵,她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