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一次,弗雷斯忍無可忍,不願意再侍候她了。他的父親告誡他說:“孩子,記住,這就是你的工作!不管顧客說什麼或做什麼,你都要記住做好你的工作,並以應有的禮貌去對待顧客。”
父親的話讓弗雷斯深受震動,多年以後他仍不能忘記。弗雷斯說:“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使我學到了嚴格的職業道德和應該如何對待顧客,這些東西在我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對男孩有求必應。
麵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男孩頭腦中會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男孩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患上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男孩做過下麵的實驗。
麵對糖果,部分男孩決心熬過那漫長的20分鍾,一直等到實驗員回來。為了抵製誘惑,他們或是閉上雙眼,或是把頭埋在胳膊裏休息,或是喃喃自語,或是哼哼嘰嘰地唱歌,或是動手做遊戲,有的幹脆努力睡覺。憑著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這些小家夥勇敢地戰勝了自我,最終得到了兩塊果汁軟糖的回報。而那些性急衝動的小孩幾乎在實驗員出去的那一瞬間,就立刻去抓取並享用那一塊糖了。
這個實驗表明,兒童抗拒誘惑和延遲滿足的能力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要等男孩上學懂事之後才能形成。這種能力在幼兒時期就已經有所發展,隻不過此時兒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幹擾。
米切爾的這項研究是從這些男孩4歲時開始跟蹤研究的,一直堅持到他們高中畢業。大約12~14年後,在他們進入青春期時,這些男孩在情感和社交方麵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抵製誘惑的男孩長大後,有較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麵對困難,他們勇敢地迎接挑戰,他們獨立性強,有自信心,辦事可靠,能贏得普遍的信任。
經不住誘惑的男孩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錢不值;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研究表明,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得更久的男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男孩更容易獲得成功。由此可見,培養男孩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培養男孩的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要訓練男孩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須要有耐心,能夠沉住氣。
培養男孩的“延遲滿足”能力關鍵就在於幫助男孩形成控製、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男孩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製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男孩“隻經曆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克服苦難是藝術
每個男孩都渴望成功,但由於年齡小、能力有限、經曆和經驗缺乏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受到失敗和挫折。一次小小的失敗,對成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對男孩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危機。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男孩,他們本來擁有聰明的頭腦,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或是老師某一句話對他的打擊,就變得消沉起來,學習成績下降、上課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學。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這樣的男孩就可能變得精神委靡,消沉慵懶,做事沒勁,完全一副頹廢的模樣。這種心態如果得不到調整,他的一生就隻能是碌碌無為,不敢麵對一點困難。
失利,是必然會引起焦慮的事件。失利其實對男孩的打擊很大,尤其是一些竭盡了全力的男孩。在巨大反差的刺激下,男孩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出現應激障礙,出現情緒低落、抑鬱、憤怒、悔恨、沮喪、絕望,以及對未來失去信心等現象。失利之後,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並給予理解,男孩的壓力會更大。因此,現在父母們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麵對男孩的失敗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勵和支持他。很多時候,給男孩帶來最大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作為家長,幫助男孩正確麵對失敗很重要。
有些家長喜歡對男孩使用空洞的說教。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這樣的語言,一來沒讓男孩得到真實的體驗和幫助,二來男孩也無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義。正確的做法是和男孩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男孩認識到到哪些導致失敗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改變不了的。相比之下,明明媽媽的做法就很好。
明明剛上小學,上學期剛開學時,他們班開展了“一幫一”活動,明明的任務是幫助一位考分總在60分上下的男生。班裏隻有10個人被分配了任務,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明明又得意又緊張。他對這個任務很上心,每天一放學,他就留在班裏幫那個男孩解答難題,回家後還不忘打電話提醒那個男孩背單詞。
可是這個學期快結束了,那個男孩的各科成績還是在60分左右。因為這個,老師在班會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批評了明明,說他沒能幫助同學共同進步。在隨後改選班幹部時,當了一年多小隊長的明明落選了。
這件事對明明的打擊很大,他哭著對媽媽說不想在這個學校讀書了,想轉到別的學校去。媽媽對他說:“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你受了委屈。”聽了這話,剛剛忍住不哭的他眼淚又落了下來。媽媽接著問:“告訴媽媽,你盡最大努力了嗎?”明明使勁點了點頭。“這就可以了,你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並不是你盡力了就一定能成功的。但隻要你盡最大努力就可以了。”這以後,明明深深記住了“凡事盡最大努力就好”這句話。
男孩失利之後,為人父母者應有的最好心態是平和,要理解男孩的委屈、苦悶和絕望情緒。應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是理解,應扮演的最好角色是給男孩當個好參謀。細心觀察男孩,及時疏導,防止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去找心理醫生谘詢,讓男孩平穩度過這段“灰色時期”。有的父母說看不出男孩有什麼壓力,其實那隻是表麵現象,是他在進行心理防衛,在心理學上叫做“否認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潛意識裏運用的自我心理防衛機製。如小男孩闖了大禍自己用雙手蒙上眼睛,抹殺現實以免內心焦慮痛苦,這就是否認作用;有的小男孩對媽媽說我沒有偷吃水果,以此壓抑了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帶來的痛苦,這就是“反向作用”。
現實生活中,長勝將軍是沒有的,隻要是人就會有失敗,有沮喪。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男孩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會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不小的阻礙。因此,父母應盡早訓練男孩正確對待失敗。
給父母的建議:鼓足勇氣放開男孩。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其實,眾多家長也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憐子之心讓他們非常矛盾。男孩遲早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生活,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絕對不是壞事。所以,父母應該懂得適時放手。
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就像獅子媽媽為了訓練小獅子的自強自立,母獅子故意將它推到深穀,使其在困境中掙紮求生一樣。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小獅子掙紮著一步一步從深穀之中走了出來。它領悟了“不依靠別人,隻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前進”的真諦,它逐漸成熟,於是成為動物中的領導者。現在的社會,競爭是殘酷的,如果沒有早早地鍛煉出男孩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日後他們拿什麼來立足於社會,得到幸福的生活呢?
看到這裏,父母們也不用著急,那該如何來培養男孩呢?其實你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就可以了。
1.不要給男孩太多的嗬護
不要給男孩太多的嗬護,學會做一個“懶父母”。家長對男孩的事情,不可以事必躬親,比如為了鍛煉男孩的自理能力,讓男孩自己上學,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掃房間,自己的朋友來家裏,就讓他們自己招待,家長不在家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做飯。父母給予男孩最大的愛,就是讓他們早日脫離父母溫暖的懷抱,學會自力更生,畢竟,你不可能一輩子都在男孩的身邊照顧他。
2.不要把男孩放在掌心裏
男孩看到地上的樹葉很漂亮,想撿起來。父母一看不得了,趕緊把男孩抱走,生怕地上有什麼髒東西。男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爬樹很好玩,就躍躍欲試,父母知道後,把男孩叫回去批評一頓:“誰讓你去爬樹的?你知道那有多危險嗎?”男孩想自己去學校,父母又說:“路上那麼多車,撞到了怎麼辦?”過度的限製,讓男孩少了很多童年必要的成長經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兒,必須親自嚐一嚐”,所以讓男孩自己去感受吧,就算吃苦,對他們的成長來講也未必是件壞事。
3.教男孩學會自主處理事情
讓男孩自己學著去生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就要求父母給予男孩必要的配合。比如,男孩想和同學去野炊,征求你的意見,你就可以讓男孩自己決定去還是不去。選擇的權利交給了男孩,他感覺到了父母的尊重,自然會慎重行事,不讓父母為他擔心,同時也鍛煉了他自己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