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獨立性強的男孩才能自立於世(1 / 3)

父母要適當“懶”一點

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頂的生物隻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而我們現在的孩子,身上最缺乏的也許就是勤奮,平常在家裏孩子什麼都懶得幹,往往這樣:

“要吃飯了,來幫媽媽擺好碗筷。”

“哎呀,我還要看動畫片呢,媽媽你自己幹吧。”

“今天咱們家庭大掃除,你掃地還是擦桌子?”

“可是我還要看書呢。”

每當你想叫男孩做事的時候,他總是能找出成堆的理由拒絕你,有的父母心疼孩子,認為現在的孩子都這樣,就由著孩子的性子來,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們做,久而久之,男孩就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哪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有出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呢?而懶惰正好是成功的克星。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收獲美好的果實,就必須用自己辛勤的勞動來換取。

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從小勤勞愛動手的孩子大腦發育要比同齡的孩子健全一些,因為在人的大腦中,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區域隻有在勞動中才能夠被開發出來。一定量的勞動不但可以給孩子帶來一個強健的身體,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讓孩子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從小喜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很能幹,生活也很美滿充實。所以,孩子的勤勞特性並不是可有可無的,父母應該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培養。而很多取得成就的名人,他們的成績的取得與父母小時候對他們的勤奮教育分不開的,就如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他的父親從小就對他進行嚴格的訓練。

巴甫洛夫的父親十分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他認為,給孩子一雙勤勞的手就好比給了孩子一雙立足於社會的腳,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擁有勤勞更讓人愉快的了。

當小巴甫洛夫逐漸長大的時候,父親把巴甫洛夫帶到地裏,指著一塊翻好的地說:

“兒子,今天我們來種菜吧。”

“可是爸爸,我不會呀。”小巴甫洛夫說。

“沒關係,不會爸爸教你。”

於是,巴甫洛夫抬著小鏟子跟著爸爸種了一天的菜,過了不久,當他們種下去的菜都長出了鮮嫩的葉子,父親又帶著巴甫洛夫來給菜澆水除草。

後來,父親又教巴甫洛夫學做木工活。爸爸買來了鑿子、鋸子,先給兒子做了個精美的小板凳,然後告訴兒子板凳是怎麼做出來的,小巴甫洛夫便跟著爸爸認真地學了起來。沒多久,小巴甫洛夫就可以自己做簡單的家具了。

除了親手教巴甫洛夫學習種菜、做木工活外,父親還教他養花、除草、給樹木嫁接。巴甫洛夫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從小養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堅持自己動手把活幹完的良好習慣。這種從童年培養起來的勤勞和耐性,成為巴甫洛夫在科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給父母的建議:給男孩一雙勤勞的手。

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教導男孩有一種積極的勞動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要孩子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就先從改變他們對勞動的態度開始吧。你可以選擇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多給他講一些勤勞的故事,比如在勤奮中長大的商人李嘉誠,給孩子營造一種勤勞的家庭氛圍,讓他從意識上覺得勞動最光榮。隻要養成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燃起他們認真勞動的熱情,就能使孩子養成勤勞的習慣。

2.放手讓男孩去做

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吃飯,自己學著穿衣服。等孩子長大點後,家長做家務的時候給孩子分配一點兒任務,比如你拖地板就讓孩子來掃地,你做飯就讓孩子給你擇擇菜,平常也多叫孩子幫你的忙,打醬油、拿報紙、去超市買東西、晾衣服等都可以讓孩子去做。習慣成自然,當孩子把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後,不知不覺就會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

3.不要無條件地給予

不要孩子要什麼就給予什麼,當孩子想獲得一樣東西的時候,可以讓他拿自己的勞動來換,比如想要多一點的零花錢,可以讓他洗一個星期的碗,自己掙;想額外買一套明星的簽名照,就要堅持掃一個月的地,讓孩子學會珍惜大人的勞動成果,也讓他知道勞動的可貴: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勞獲取,隻有腳踏實地,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才能夠讓自己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鼓勵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隻有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寶,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於是可能經常出現這樣的場麵:

“寶寶張嘴,來奶奶喂你吃飯。”

“哦,寶寶乖,媽媽給你洗臉。”

“哎呀,你自己怎麼洗得幹淨衣服呢?讓媽媽來。”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逐漸長大,其自主意識會隨之增長。兩三歲的孩子,在大人幫他穿鞋時,他會說“我自己穿”,喂他吃飯時會說“我自己吃”,幫他搬小凳子時,他會說“我自己來”。這種時候,家長不可隨意打擊他們躍躍欲試的興致,剝奪他們提高學習生活能力的機會,而是應當幫助他們在學會獨立生活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自我打理生活的意識,因為生活質量的好壞全憑自己打理,你最多隻能送他滄桑的智慧。

具體說來,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做:

告訴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男孩學會自己動手,不要取代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孩子初次做事也許做不好,如他洗的衣服不太幹淨,你可以背著他再洗一遍,但不能說“你洗不幹淨,讓我來幫你”,讓他失去做事的積極性。在最初的日子裏,孩子需要指導和幫助。告訴他怎樣做好這些事,但千萬不要一見孩子做不好,就自己代替他去完成,你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在這方麵家長應該向清代畫家鄭板橋學習。鄭板橋老年得子,卻並不溺愛,而是力促他自立,要求他:“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讓男孩學會自我保護

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要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並讓他自己在生活中獲得成長。比如,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為防止上當受騙,從小告訴他們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接受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跟陌生人走。讓孩子懂得遇事不可慌張,不要衝動,要冷靜,要理智;有困難可以找警察叔叔,並讓孩子牢牢記住“110”“119”等急救號碼。

讓男孩學會獨立思考

多給男孩自己思考的機會,沒有什麼事情比擁有自己的思想更有用,就像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的:“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多培養孩子自己思考問題的習慣,愛動腦筋有百利而無一害。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應該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當今的社會裏,家長應該提供給後代的是“工具箱”,而不是萬貫家產。

讓男孩自己安排時間

培養男孩珍惜時間、科學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的好習慣,就要先給男孩自己安排時間的機會。可以讓他自己製作時間表,合理安排,一項項實行,而你可以充當監督員。

讓男孩學會自我管理

父母不要對男孩的事情樣樣過問,要引導鼓勵他們自己規劃管理自己的事情,比如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自己的課外書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星期天的時間怎麼安排,什麼時候應該把作業給父母檢查等。告訴孩子不要什麼事情都依賴大人。擺脫一分依賴,男孩就多了一分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進了一步,向成功的目標邁近了一步。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知道父母不可能幫助他做所有的事。

一個真正疼愛男孩的父母關注的應該是男孩將來是否能夠應對社會。如果父母懂得讓自主的靈魂貫徹於男孩的成長過程,那你的男孩將來一定能夠獨立地應對來自社會的挑戰。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中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現在有很多男孩在家中的實際情況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連掃地、擦桌子等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會做,樣樣事情都要大人一手包辦好,男孩很自然地也就養成了什麼事情都依賴爸爸媽媽的習慣。於是,我們會在街上看到男孩的鞋帶散了站在路邊“哇哇”大哭叫媽媽,不知道自己彎腰係緊的。還有一些男孩在成年之後,雖然考如了大學,還是不會獨立生活,不能自理自立。

現在男孩的依賴習慣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父母一味地放縱男孩,殊不知,依賴會使他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的勇氣,因為他總是需要借助別人的扶助來獲得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必然會養成一種坐享其成的不良習慣。可是,男孩終究有一天是要長大的,在他長大之後,又能以什麼樣的姿態來迎接社會的檢驗和挑戰呢?過於依賴的男孩勢必會導致一種脆弱,因為他們習慣了按照別人的指示行動,所以難以形成較強的獨立應變能力。培養男孩的自主能力,讓男孩懂得很多事情必須倚靠自己,對父母來講,是最不容忽視的教育。習慣了幫助男孩做一切的父母,可以先從以下的幾個方麵入手,慢慢地把男孩自己分內該做好的事“還給他”:

1.男孩能夠做的事決不包辦,培養男孩生活自理的能力

男孩還小的時候,就可以教會男孩自己吃飯、穿衣服、洗臉。稍大一點以後,可以教孩子自己去上學、自己去買東西,剛開始也許他做不好,但是隻有給他練習的機會,他才會有會的可能。

2.男孩不會做的事學著去做,幫助男孩養成為家服務的習慣

不要因為男孩不會就代替他們去幹,可以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3.男孩碰到困難時不急於幫忙,試著讓他獨立解決問題

碰到困難是好事,這是鍛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好時機。讓男孩自己去想解決的方法,適當受點委屈並沒有什麼不好,要知道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

讓男孩自己做決定

有一名中文係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批評。因為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煽起學生的激情,立刻靈感噴發,馬上續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