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意識的短缺,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短缺。這種短缺,毫不誇張地說,活像孩子身旁眠著一隻吃人的老虎,隱伏著一口隨時能吞噬生命的陷阱,隻是老虎尚未醒來,陷阱尚未塌陷,故而尚無從察覺。就在我們的身邊,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知識,本來是很容易消除的隱患與不測,有時也會演變成青春慘遭破損、生命慘遭剝奪的悲劇。這種現狀,在令人欷歔之餘,尤其值得家長警醒,並在這方麵對男孩認真進行教育。
丁丁的家裏有台電腦,他爸爸為了工作需要,還將電腦入了網。丁丁也利用課餘時間跟著爸爸學電腦,很快他就學會了在網上聊天,時間一長,他也和一個自稱“小龍人”的人聊上了。“小龍人”是一個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人。
有一天,“小龍人”提出約丁丁出來聊聊。丁丁想:在網上交往了這麼長時間,“小龍人”還稱得上是一個好朋友。因此,就答應他出來聊聊。
一見麵才知“小龍人”已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他們在公園裏玩了半天,而且談了不少事。丁丁以為真是找到知己了,越聊越投機,也越信任“小龍人”了。
從公園出來,“小龍人”又要帶丁丁去自己的家裏玩。丁丁以為,“小龍人”對自己這麼好,去他家裏玩也可以,於是一口答應了。
“小龍人”不是帶著丁丁朝家裏走,而是領著他走進了一條深巷。這時又出來了兩個青年,他們將丁丁綁了起來。
這種悲劇的發生,不能不說跟男孩的自我保護意識差有關係。如果男孩有足夠的警惕性,不輕易相信別人,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男孩大多都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方法和技巧。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男孩的自我保護意識呢?
1.要教男孩學會識別誘惑
讓男孩知道壞人在實施其作案計劃時,總是裝作一副善良的樣子,一般來說,他們會找各種各樣的有利於你、幫助你的借口,利用人們的虛榮、貪財心理,送禮品和錢物,或者說可以引薦你去參加歌唱比賽等小恩小惠,使你漸漸地鑽入圈套。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小恩小惠隻不過是壞蛋的誘餌而已,看透了這個就不會成為“上鉤的小魚”了。
2.教男孩勇敢地說“不”
雖然要讓男孩禮貌待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是,在有人威逼孩子做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情、父母老師不允許做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時,要大聲勇敢地說出“不”,明確表示拒絕之意,然後離開。
3.讓男孩明白自我保護與自私自利是不同的
自我保護是在保護自己正當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這種行為不是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的。父母應該和男孩探討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如果在公交車上,發現了一個賊正在偷別人的錢包,應該怎麼做才能既維護了正義,又不使自己受到傷害?”“如果有小朋友落水了,你又不會遊泳,應該采取什麼措施才能既救了朋友又保護了自己?”
4.告訴男孩少去不安全的地方
男孩的好奇心理很強,比較喜歡“探險”,但是父母要約束他們,不準他們單獨到陌生的地方,實在想去的話要由父母監護才可以。男孩在外出時要說明去向,在外邊也要時常與父母保持聯係。遇到麻煩找警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還可以向公園、商場、電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員求助,但是不要輕易向路邊的人求助。
總之,要告訴男孩,一個人隻有時刻保持謹慎的狀態,小心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懂得防患於未然,才能保證使自己處於安全的狀態。要讓男孩知道,這個世界上雖然還是好人占大多數,但是壞人會在自己一不小心的時候加害於人的,所以,要懂得用“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環境。
鼓勵男孩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教了多少遍了,還是不會,真笨!”
“過來,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問好。”媽媽跟兒子說,兒子一直怯生生的扯著母親衣角,躲在母親背後不肯出來。
“為什麼別人都能回答出來問題,就你連話都不敢說?你說是怎麼回事?”爸爸質問的聲音極大,兒子淚湧了出來。家長無奈。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有男孩年麵對老師、麵對愛慕的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上台演講前、麵試時、比賽前、照相時等,常常感覺緊張、臉紅、心跳、發抖,學習或工作中總是惴惴不安,神經繃得如一張滿弓,唯恐出了差錯……
上中學的小宇以前是個性格很活潑的人,現在見人就怕。麵對熟悉的人從對麵走過來,內心不知道應不應該和對方打招呼,緊張的情緒就會產生。發現咬口香糖可以緩解說話緊張,所以現在一天到晚都要咬口香糖。晚上失眠越來越嚴重。每天覺得自己很難看,聲音很難聽,所以很少和人交流,看到有人在很流利地談話就嫉妒。每天要照鏡子很多次。不敢笑,也不敢大聲說話。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人際關係非常緊張。
具體來講,不敢在別人麵前大膽說話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露醜。有時男孩的想法是,隻要我不在他人麵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而是一旦在眾人麵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那麼從此以後,哪時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有的男孩是因為先天原因。他們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思前想後。
當然,導致男孩不敢大聲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更多的原因是家長沒有及時地培養。有些家長對男孩的膽小不加引導,男孩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當他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對此,應給予正確指導,鼓勵男孩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
恐懼或憂慮會阻礙男孩們說話的嚐試。有時保持安靜較容易,退縮在“殼”裏可以掩飾自己的軟弱。
“我總是不敢在人麵前講話、發言,那會使我心跳加快,腦中一片空白……”有的男孩曾坦然地承認自己說話的膽怯,而且對此頗為苦惱。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或多或少在說話方麵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而緊張和恐懼便是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現形式,是影響人們進行正常說話和語言交流的明顯障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人都可能在說話前後或說話過程中出現緊張、恐懼心理: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潑、思想活躍者如此;即便演說專家、能言善辯者也不例外。而恐懼是後天的反應。兩歲大的男孩在過馬路時不會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來,警告他過馬路有多麼危險。同樣,當我們第一次看見同學站起來背誦詩歌,發現他突然梗住了,變得慌張窘迫,以致全班發出陣陣的竊笑時,我們懂得了當眾講話時害怕。既然緊張害怕是後天學會的,那麼它也是可以被忘卻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製的。
家庭是練習說話的第一個場所。當男孩在家裏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男孩給自己一個講寓言故事。如果男孩不能講清楚,就讓男孩去找一本兒童文學看看,再來訓練。這樣男孩便會漸漸了解語言,懂得如何並敢於與人們交談了。另外,鼓勵男孩平時就一些小問題與人交流。鼓勵廣結良友,與朋友頻繁往來,是練習口才的又一途徑。無疑,我們每個人都多少會有一些朋友,這些朋友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處於不同的年齡,屬於不同的階層,從事不同的工作,因而與他們相處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男孩擁有的朋友,了解的談話內容,都會漸漸地增多起來,他說話的膽量也會漸漸大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多誇獎男孩某一方麵的長處。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它的中心意思是,我們的熱切期望,會使被我們期望的人達到我們的要求。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男孩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種對人格的積極肯定與評價。每個人都有被別人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作出最好的表現。
人們通常這樣說明羅森塔爾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稱讚就像是養料。它會使男孩得到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更進一步。父母的表揚比其他人給男孩的表揚作用更大,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實驗發現,男孩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按大人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更何況男孩。因此,在教育中,家長們應該多對男孩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麵對男孩天真幼稚的行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發自內心地讚美男孩的創造力:“你真行!我小時候可不如你。”隨著男孩年歲的增長,對他的鼓勵更應多於批評,男孩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家長當做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如果父母隻知道一味地責備,甚至惡狠狠地訓斥,那麼必定會使男孩的自尊心在你的訓斥聲中漸漸喪失殆盡,同時毀掉的還有你與男孩的關係。
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對男孩的教育中,積極的心理期待對男孩的自我肯定和未來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許多家長總是習慣在別人麵前批評自己的男孩,卻絕不在別人麵前表揚男孩,覺得這是對男孩的嚴格要求,是一種良好的家教風氣,也是一種謙虛,卻不知男孩的內心是最渴望表揚的,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麵。其實,大人也需要公開表揚,隻不過男孩是高興在臉上,而大人是高興在心裏。
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天才的老卡爾·威特認為,家長要學會賞識男孩,隻要父母自認為自己的男孩是“一流”的,他們就會把這種意識直接傳到男孩的頭腦。當男孩從家長那裏常常得到正確的讚許、表揚和肯定,那麼男孩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其行為則表現為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定,有很強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吝惜自己的稱讚,鼓勵男孩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挖掘男孩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增強男孩自信的源泉,更是男孩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