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強的人才能承擔重任
責任心,總括起來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偉大的代價,即是責任”,丘吉爾的名言已為我們指明了培養男孩的方向。父母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應注意培養男孩的責任心,讓其擔當起社會和家庭賦予的責任。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不僅對自己的事情不關心,對別人也不關心;不僅自我奮鬥的願望淡薄,而且推諉推卸、推脫的習慣也甚為頑固。
孩子對於任何事情做出的處理反映出孩子的受教育品質。許多孩子從來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間從來都是亂糟糟的;吃了飯,也不曉得幫助家人收拾碗筷;看到家裏來了客人,甚至連招呼都不會去打一個;在公共場所,大聲地喧鬧著從來不會考慮旁人;隻要家裏人不催促去寫作業,便會在電視機前一直呆著;拿到考試卷子,隻看看分數而從來不會對錯題給予足夠的關心……當因自己賴床而快要遲到的時候,卻吆喝母親趕緊送他上學;當自己不小心做錯了什麼事情,卻總能找出無數的借口和理由;當家裏人一旦沒有滿足他的一個小小要求便不依不饒,拿回糟糕的成績單卻說誰都有可能犯錯;也會因為過失而流眼淚和遺憾的歎息,但事情過了幾天就恢複了原來的模樣……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責任感呢?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難道從小就是如此嗎?其實問題的根本原因也許在於做父母的缺乏培養男孩責任感的意識。
責任感的培養是男孩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為男孩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責任感的培養有助於男孩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養成自治、自理能力。教給男孩責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進而明白責任的完成與否對自己的將來有什麼作用。
科爾和普蘭特約好,星期六要到普蘭特家去一起完成一個工藝的製作。普蘭特答應準備好工具和所需材料,科爾負責設計。這件事爸爸媽媽並不知道,到了周五晚上,全家商量周末一起去爬山,再住一個晚上,周日回來。科爾連想都沒想,就舉手讚成了。科爾回到房間給普蘭特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明天要去旅遊,周六約定要做的事,周日回來再說。普蘭特十分不快,因為他為了這個約會,推掉了其他的活動安排,況且周一還要交作業,周日再做怕來不及。但科爾不願放棄這次旅遊,說等周日回來再說,便掛了電話,同家裏人一起去做明天出發的準備。
過了一段時間,普蘭特打來電話,是科爾爸爸接的,聽說是找科爾,便交給了兒子。因為聽到普蘭特的聲音中有些不快,爸爸不由留心聽他們講話,雖然不大清楚,但心裏有了些想法。等科爾放下電話,爸爸問道:“有什麼事不愉快嗎?”“沒有什麼,一點小事。”“這是我的不是,安排出遊前沒有問一下你有什麼安排,就決定了。你是不是約了普蘭特什麼事。”“噢,本來說明天做工藝作業,後天做也一樣。”“什麼時候交呢?”“星期一。”“這不大好。一是完成作業是要緊的事,不能隨便推移時間;再者普蘭特恐怕已經做好了準備,違約不好。你忘了上次你約他來一起做遊戲,結果他臨時改變了主意,你是多麼生氣?”科爾猶豫了,媽媽理解他的心情:“這樣吧,你明天先去做作業,什麼時候做完,我們就什麼時候出發,反正也不太遠,去了先休息,第二天再玩,好不好?我們遵守約定,才是負責的表現。”
這裏全家人都為科爾做了一點小小的犧牲,但這是值得的,爸爸及全家的支持教會了科爾要對自己的行為、言行負責任,要尊重別人,要懂得約束自己的欲望。要培養孩子的各方麵的品質,父母常常是要做出犧牲的,這也是做父母應有的責任。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男孩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今後他對社會、對家庭的價值體現。沒有責任心的人,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感情的回報。每位家長都應該格外重視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切不可輕易疏忽。一般來說,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家長應把握以下幾個常用的原則:
1.從對自己負責到對他人負責
不可想象,一個對自己不能負責的人,何談對他人負責?因此,家長對男孩責任心的培養應從男孩自身抓起,為男孩灌輸責任意識,糾正以往不負責任的舉動。
2.別讓男孩找借口
找借口幾乎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生活中男孩常常會找出這樣那樣的理由和借口,來推托自已所做的事情。家長們應及時而理性地糾正孩子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清除滋生“不負責任”的土壤。
3.讓男孩承擔一部分家庭事務
男孩作為家庭的一名成員,既應該享受其權利,當然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責任心。
4.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
讓男孩在生活中感受責任的分量,哪怕隻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塊手帕,維護一次公共財物的舉動,一件表示同情心的事情。男孩積極主動時應給予表揚鼓勵,疏忽或漠視時應給予批評和修正。隻有這樣,才能讓男孩超越“以自我為中心”,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從而強化自己對他人負責,對周圍環境負責的責任心。
5.懂得放手
在家庭教育中,男孩責任心的培養隻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家長越俎代皰是無濟於事的。有的家長盼子成才心切,竟代孩子整理書包,幫助檢查作業錯誤,這是一種責任心的“錯位”和“越位”。
6.己正方能他正
父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男孩來說也是一麵鏡子。從一定角度來說,父母的責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男孩的責任心。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可以培養出很有責任心的孩子?
讓男孩知道什麼是責任
1920年,有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美元是筆不小的數目,足足可以買125隻母雞!
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男孩為難地說:“我哪兒有那麼多錢賠人家?”
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可以借給你,但一年後要還我。”
從此,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夠了12.5美元這一“天文數字”,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裏根應該慶幸,慶幸自己有這樣一個讓自己懂得什麼叫責任的父親。裏根的父親懂得“小男子漢”應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打碎了玻璃,就要相應賠償,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借錢給他,但這不意味著他會得到父母一分錢的“財政補貼”,為了償還這筆債務,裏根必須要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等。
有一次,一位外國媽媽帶著自己7歲的兒子到中國一個朋友家做客。
女主人對外國友人的到來非常高興,特別學習了西餐的做法。她對外國母子說:“今天我做西餐給你們吃,你們嚐嚐中國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
7歲的男孩聽女主人要給她們做西餐,心想:中國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於是,當女主人問他吃不吃的時候,小男孩堅定地回答:“我不吃。”
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來的時候,小男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這麼好看的冰淇淋味道肯定很好!小男孩有點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女主人很高興男孩能夠喜歡自己做的冰淇淋,就高興地把冰淇淋端到小男孩麵前,說:“來,吃吧!”
誰知,男孩的媽媽嚴肅地對女主人說:“不行,我兒子說過他不吃西餐,他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今天他不能吃冰淇淋!”
小男孩著急地哭起來:“媽媽,我就想吃冰淇淋!”但是,這位媽媽根本不為所動,隻是對兒子淡淡地說:“你得為自己負責。”
女主人看著,覺得男孩的媽媽也太認真了,就說:“給他吃吧,孩子總是這樣的。”
男孩的媽媽嚴肅地對女主人說:“親愛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結果,無論男孩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同意讓他吃冰淇淋。
孩子們做事情經常是隨心所欲的,如果我們不加以引導,這種傾向就有可能讓孩子變得不懂得自製。故事中那個外國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不管事情大小,在孩子作出決定或者說出某句話後就必須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你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你會怎麼做?斥責?怒罵?當然不,這些方式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加深孩子的叛逆和反感心理。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上麵故事中的外國媽媽遇到這件事她會怎麼做?從她處理冰激淩這件事情來看,她會對孩子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
因為這個媽媽明白,隻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在培養男孩的責任心之前,我們還應該注意一點,那就是,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男孩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係在一起。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道理。
給父母的建議:允許男孩犯錯,但是不允許他推卸責任。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高橋敷先生,在他《醜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曾詳細記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年,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先生的家門上,一塊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東方人的思維習慣,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
那對美國夫婦在兒子闖禍之後,根本就沒有出現。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個孩子自己在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夥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
高橋夫婦不僅原諒了他,而且喜歡上了這個懂禮貌的孩子,他們款待孩子吃了早飯,還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原以為事情畫上了句號。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果回家之後,那對美國夫婦卻出麵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後,不應該得到獎勵。
茨格拉夫人曾說:“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男孩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男孩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麵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隻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