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幼,一般做不出太“出格”的事,如果父母總是出麵代孩子“受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因為有父母“罩著”,萬事都可迎刃而解,從而逐漸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中國有句古話:“好漢做事好漢當。”孩子做了損害別人利益的事,讓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賠償損失,這不僅是為了取得別人的原諒,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為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這對增強孩子的自律精神,以便將來獨立地全麵承擔人生的責任,非常有好處。
要想讓自己的男孩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就應該教育男孩要勇於為自己的過錯負責。犯了錯誤要勇於認錯,承擔犯錯帶來的一切後果,而不是推卸責任,責怪別人。這樣,男孩才能承擔大任,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獨領風騷。
引導男孩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員
案例:“懶惰”的媽媽和勤勞的兒子。
兒子今年上五年級,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小當家”了。
兒子不僅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還會幫助父母做家務,最拿手的是煮飯。每次他都能把飯煮的軟硬正好。他還會做一些家常菜。
從兒子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把當家的大權交給他,諸如關門窗,檢查電器開關、洗碗筷、做晚飯之類的,一概由兒子全權負責。
當兒子還在上幼兒園時,我們發現他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很強,便有意識地培養兒子的動手能力,教他一些自理的本領。每當回憶起兒子第一次當家的情景,我們總是記憶猶新,感慨頗深。
五年前,兒子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涯,同時也開始了他“小鬼當家”的經曆。
開學前幾天,我們給他打了“預防針”,讓他明白從今往後,他要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開門關門,自己做午飯,自己去上學,放學後自己回家……這一切都要他自己去完成,沒有爸爸媽媽陪同。
兒子很自信,拍著胸脯許下諾言。沒想到開學第一天,兒子就出了洋相:鑰匙沒帶。中午,我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我安慰他,讓他別著急,接著告訴他怎麼做。
第一天當家,兒子就體會到了有家不能歸的滋味,心裏很不好受。我們完全理解兒子此時的心情,畢竟年齡還小,容易丟三落四。我們沒有責怪他,而是告訴他:萬事開頭難,慢慢就會習慣的。於是兒子樂嗬嗬地繼續當家。而且,家務活越幹越熟練。
其實,孩子本身也並不希望事事都由家長包辦,他也想“逞逞能”,在某些方麵“顯山露水”,好贏得家長的誇獎。作為父母應該懂得孩子的心理,要創造盡可能多的條件,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孩子去闖蕩,去磨煉。
五年來,我們從未接送過兒子,午餐都由他自己做。家裏許多事情我們都很放心地交給他管理,他幹得井井有條。我家的小鬼正是在許多磕磕碰碰中,學會了自我管理,成為一名當家能手。
可以這樣說,兒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男孩在小的時候表現出了願意幫助家長做事,但是可能父母會出於各種考慮,不願意讓他來做,時間長了,孩子對勞動的熱情也就被逐漸抹殺了,變的越來越懶,什麼都不會做而且也不願去做,反正一切都有父母代勞。所以,父母如果想讓自己的男孩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員,就要樹立他的家庭觀念,讓他明白他同樣有義務有責任為家庭做點小貢獻,這樣也更有利於父母和男孩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對家長和孩子都大有益處。
首先,家長及時地發現男孩的長處,並給予了他鍛煉的機會。家長的悉心指導和大膽放手,讓孩子有施展拳腳的空間。男孩遇到困難時,家長能夠及時地協助孩子解決,並不忘鼓勵。家長這種明智的做法會讓孩子在處理一些家庭事務中得到一種成功後的快感,並激勵自己去一次次獲得這種快感。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據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上海高中生對家務勞動的疏遠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調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麼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家長代勞。
是現在的男孩真那麼懶,不肯做家務勞動嗎?其實不然,調查結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願意做家務,36%的學生認為做家務很開心,是一種樂趣,有40%的學生說家長不讓做家務,也從不教他們怎麼做。
家長理由是:他還隻是個孩子,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他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這些家長的一片“苦心”,使男孩們不僅不會做家務,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卻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對於小男孩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在此,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建議:為了男孩將來能更好適應社會,讓男孩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在男孩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周期性地讓男孩當一天(或兩三天)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找一個周末,讓男孩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後從明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男孩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遊玩。父母則在男孩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麼菜,到哪裏玩,坐什麼車,走哪條路線,均由男孩來籌劃。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幹預,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補充。相信男孩對這樣的活動定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快樂與收獲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其實每個男孩身上都隱藏著勤勞的種子,小時候他們往往看到媽媽擦桌子,就邁著小步伐跑過來想幫媽媽擦;長大點看到媽媽做飯,就跑去廚房給媽媽打下手,但是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父母常常會說:“你幹不好,讓媽媽來”。或者說:“一邊看書去,別來打擾我做飯。”男孩心中勤勞的小火苗,就是這樣慢慢被父母熄滅了的。等父母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懶的時候,想重新點燃它,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了。
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首先應該教導男孩有一個積極的勞動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要男孩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就先從改變他們對勞動的態度開始吧,你可以選擇對男孩進行言傳身教,多給他講一些勤勞的故事,比如在勤奮中長大的商人李嘉誠、用勤奮換來的天才童弟周,給男孩製造一個勤勞的家庭氛圍,讓他從意識上覺得勞動最光榮。隻要養成男孩熱愛勞動的習慣,燃起他們認真勞動的渴望時,就能使男孩形成勤勞的性格。
這樣,不但可以培養男孩的獨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責任感。比如可以讓男孩幫忙擦桌子,洗碗筷等。當男孩完成了你交給的任務後,要跟他說聲“謝謝”,並給予適時鼓勵。
讓男孩覺得自己被需要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父母若以正麵的信念期望男孩能成為什麼,將來男孩就會成為什麼。父母對男孩的期待與評價經常會在言語及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顯現出來。積極正麵的期待會使男孩感受到愛與支持,從而充滿自信,生氣蓬勃;相反的,負麵的、消極的評價會使男孩失去信心與發展機會。
讓男孩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這種暗示會產生非同一般的明顯效果,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由兩位水平相當的教師分別給兩組學生教授相同的內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師被告知:“你很幸運,你的學生天資聰穎。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試圖捉弄你。他們中有的人很懶,並將要求你少布置作業。別聽他們的話,隻要你給他們布置作業,他們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擔心題目太難。如果你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同時傾注真誠的愛,他們將可能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另一位教師則被告知:“你的學生智力一般,他們既不太聰明也不太笨,他們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們期待著一般的結果。”
在該學年年底,實驗結果表明,“聰明”組學生比“一般”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整整領先了一年。
其實,在被試者中根本沒有所謂“聰明”的學生,兩組被試的全都是一般學生,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不同,導致了對他們的期望心理也不同,從而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其中一位教師把這些一般的學生看做是天才兒童,因而就把他們作為天才兒童來施教,並期望他們像天才兒童一樣出色地完成作業。正是這種特殊的對待方式,使得一般學生有了突出的進步。
蕭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曾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這種期待心理,淺顯的理解便是“心理暗示”。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父母若以正麵的信念期望男孩能成為什麼,將來男孩就會成為什麼。父母對男孩的期待與評價經常會在言語及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顯現出來。積極正麵的期待會使男孩感受到愛與支持,從而充滿自信,生氣蓬勃;相反的,負麵的、消極的評價會使男孩失去信心與發展機會。
特別是男孩對自己失去信心,常常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如果得到的心理暗示是積極的,他就會增強自信心,反之就會更加自卑。有的家長經常罵自己的男孩“笨蛋”“狗屁不是”,那麼當這個男孩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起這句話,從而懷疑自己,破罐子破摔了。如果聽到的是鼓勵和表揚,他自己就會相信我能行,就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取得勝利。
給父母的建議:和男孩推心置腹地訴說心事。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次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男孩,要比其他男孩智商高。經過許多實例和科學研究表明,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空陪陪男孩,以滿足男孩的情感要求。
然而,隨著職場父母的增多,“在家覺得孤獨”,恐怕成了許多獨生子女最大的感受。
許多父母覺得給男孩吃好的、穿好的,關心關心他學習,男孩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不然。“職場父母一定要多擠點時間陪陪男孩。你可以把男孩交給保姆、老人,但是誰也取代不了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地位。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男孩推給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住和男孩多聊天、多溝通。”這是一位職場媽媽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發出的感慨。
要讓男孩感到幸福,絕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與男孩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溝通。而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陪男孩,就是與男孩進行精神交流的最好渠道。父母和男孩能夠順利地交流思想,對於相互之間保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父母都希望男孩能跟自己講講他們內心的感受,這樣父母就可以理解和幫助他們。
但即便是溝通,倘若不能掌握一定的技巧,那溝通也起不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