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好心態讓男孩笑對一切(1 / 3)

《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0},\"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樂觀的心態帶來無限希望

世界就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有陽光也有風雨,有光明也有黑暗。生活也是如此,有順心的日子,也有難熬的歲月,但是隻要我們能有一顆樂觀的心,來看待朝霞和夕陽,他們是一樣的美麗。父母要把這種樂觀的心態及時輸入孩子的心。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就不喜歡學習數學,一天放學回家對媽媽說:“算術真的太難了,從明天開始我不去學校了。”媽媽用溫和的眼光注視著女兒:“真的嗎?你是如此討厭學習數學啊!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也許你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於是媽媽帶著這個小女孩驅車奔向附近的一個農場,跑了一段時間後,馬車開始停下來。媽媽指著道路一側的廢墟和工人住的簡易房對這個小女孩說:“孩子,你看到那些房子了嗎?”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以前這裏住的都是有地位的人,但是戰爭爆發之後,這裏就變成了廢墟。而住在裏邊的人也變的窮困潦倒。戰爭之前那些風光的人,那些雄偉、裝光的房子,都在戰爭中消逝了,成了這個樣子。”

然後媽媽又指著道路另外一側的略顯壯觀的房子對女兒說:“孩子,你再看這邊。”

“媽媽,這邊的房子怎麼沒有被戰爭破壞呢?”

“因為這裏邊住的都是有力量的人,他們在戰後憑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了這樣的房子並堅持下來,屹立不倒。”

“那我也要成為有力量的人!”

“很好。做一個有力量的人才能在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擁有戰勝困難的武器,這樣你就不會在困難中變得跟那些廢墟一樣了。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如果不認真學習的話,就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視,尤其是女孩子。”

“擁有了知識,任何困難我們都不會害怕。”小女孩對媽媽說道。

很多年之後,這個小女孩把媽媽展示給她的景象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媽媽給她展現出來的堅強也真實地在她的人生中反映了出來。她把這些都寫進了一本叫做《飄》的小說而流傳於世,給很多試圖從失敗和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的人送去了希望。

這個小女孩就是著名的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瑪格麗特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方式讓女兒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希望,母親的教育培養了她熱情、執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瑪格麗特在她26歲的時候,曾擔任《亞曆山大日報》的記者,後來一次意外導致了她腿部殘疾。在她花樣年華的時候遭遇如此大的挫折時,因為承受不了曾一度絕望,但是想起媽媽的教導,便重新站起來了。她想:“盡管我變成了瘸子,但是我的雙手還是健康的,頭腦還是健全的,我還可以繼續寫作。”

這種念頭成為支撐起她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接下來她便拚命進行創作,十年中完成了她逾千頁的長篇巨著。但是因為不知名而多次被多家出版社否定,在遭遇了一次次的冷笑和拒絕後,她仍然沒有放棄。當人生的希望已隨風飄逝的時候,她頑強地站立著,她的誠懇和堅強終於打動了一個出版界人士,經過了一場緊鑼密鼓的宣傳和籌劃後,《飄》終於問世了,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著名影星費雯麗就因飾演其中的女主角而奪得了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1939)最佳女主角,聞名於世。

在瑪格麗特最困難的時候,是母親引導著她去樂觀地應對困難,讓她在困境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並以她的積極樂觀,戰勝了人生中種種挫折,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譜寫了美好的人生。所以,父母也應該將樂觀的態度從小就植入男孩的心,讓他們在麵對人生坎坷的時候,看到希望的曙光,從而引領他們走向更加輝煌的人生。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樂觀男孩。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悲觀的人隻能感受到人生的漫長和煎熬,而樂觀的人就能看到沿途的優美的風景。“窮”養男孩,就要培養出一個樂觀的心態。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男孩子的成長,或許就是一次有意無意的言行,讓他懂得要在艱難困苦中走出,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這個時候做母親的更不能袖手旁觀,要給孩子一個積極引導,讓他們看到方向,看到希望。

2.給孩子希望的父母,首先要看到希望。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燈塔,首先要懂得給予自己希望。隻有看到希望的父母,才能在家教的過程中給予子女希望。幸福不是回憶過去,而是憧憬未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好的方麵想的人,這樣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而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一顆充滿希望的、樂觀的心靈。

3.不管什麼時候,父母都應該讓男孩感覺到希望的存在。

比如,他偶然在一次考試中失敗,這個時候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把他從失落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用我們溫暖的言語讓孩子懂得,一次的失敗也許並不是什麼壞的事情,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查漏補缺,好好總結失敗的教訓,這樣就為以後的中高考增加了獲勝的概率。

4.讓孩子學會肯定自己

樂觀的孩子懂得在生活中肯定自己,男孩隻有找到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用自信驅走那些悲觀,那些遺憾,他就可以快樂地麵對這個世界。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價值。美國的赫裏絲女士,發起了一個叫做藍色緞帶的運動,希望能在2000年的時候每一個美國人都能拿到一條漂亮的藍色緞帶,上麵寫的話語就是“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些價值”。她到處散發這樣的緞帶,鼓勵大家把緞帶送給家人和朋友,謝謝這些在我們四周的人。她也四處演講,強調每個人的價值。結果因為這些緞帶的傳送,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所以,父母應該積極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發揮他們的長處,積極樂觀地應對生活的挑戰。

5.讓他們微笑著麵對生活

生活中,男孩周圍的人可能不喜歡他,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件事,但沒有贏得老師和同學的讚揚,而更為普遍的是對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進行抱怨……這個時候,男孩們就會沉產生深深的挫敗感,他們的心情也會極其糟糕。一個人在心理狀況最糟糕的狀態下,不是走向崩潰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男孩之所以有著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個人的主觀意識在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選擇了逃避,而事實上逃避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如果他們能夠善待自己、接納自己,並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陷,克服逃避心理,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那麼他們就能坦然樂觀地麵對生活,微笑著麵對每一天,這樣才有可能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

警惕男孩的“憂鬱氣質”

文海今年才15歲,擔任學生委員。由於平時學習和的壓力大,由於內向又很少有真正交心的朋友,文海這幾年來有一種難以言狀的苦悶與憂鬱感,但又說不出什麼原因,總是感到很迷茫,一切都不順心。即使遇到喜事,他也毫無喜悅的心情。過去常常回家後和父母去看電影、聽音樂,但後來就感到一切索然無味。

他深知自己如此長期憂鬱愁苦會傷害身體,並且影響家人心情,但又苦於無法解脫,而且還導致睡眠不好、多噩夢及胃口不開。有時他感到很悲觀,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對人生又有留戀,有很多放不下的東西,因而下不了決心。

他的父母知道他的憂鬱心理比較嚴重,總是想方設法討他歡心,經常和他談心,陪他聽音樂,給他講一些幽默笑話……可是沒什麼效果。很容易因為天氣的變化而傷感,太陽好的時候他總是怕陰天,陰天的時候總是怕天陽不出來。

同學們見他總是這麼的多愁善感,還總是寫一些很憂鬱的文章來表達他的心情。於是送給了他一個綽號,“憂鬱詩人”。

人們都認為憂鬱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性,是一個良知者應有的文化基調,故在美學和哲學上都具有不可估的意義與價值。從美學上看,憂鬱情結同浪漫的悲劇感休戚相關。朱光潛說:“浪漫主義作家突出的特點之一是熱衷於憂鬱的情調,叔本華和尼采的悲觀哲學可以說就是為這種傾向解說和辯護。”他在《悲劇心理學》中係統闡釋了憂鬱的美學意味,並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它的合理性:“憂鬱是一般詩中占主要成份的情調,”“……在憂鬱情調當中有一種令人愉快的意味。這種意味使他們自覺高貴而且優越,並為他們顯出生活的陰暗麵中一種神秘的光彩。於是,他們得以化失敗為勝利,把憂鬱當成一種崇拜對象。”

但是憂鬱這種氣質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病態心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抑鬱症。很顯然,故事中的文海是被抑鬱“纏上了”。

抑鬱心理是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期間常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曆時很短,時過境遷,很快就會消失。但對有些人來說,則會經常地、迅速地陷入抑鬱的狀態而不能自拔。

然而,在多數人眼中,抑鬱仿佛永遠在他處,與己無關。事實並非如此,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幾乎每3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正經受著抑鬱症的困擾,每1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曾經麵對過這種疾患,並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其概率為2:1。並且抑鬱症還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但沒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孩子和父母一般不會同時患上抑鬱症。所以即使自己患有抑鬱症,也不必憂心忡忡,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打擊,能很好地讓他遠離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