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男孩當如此
村之外,有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
井邊坐著一位老人。
她們閑聊的時候,一個媽媽對另一個說道:
“我的兒子很聰明機靈,力氣又大,同學之中誰也比不上他。”
另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擅長唱歌,歌聲像夜鶯一樣悅耳,誰也沒有他這樣好的歌喉。”
第三個媽媽看著自己的水桶默不做聲。
“你為什麼不談談自己的兒子呢?”兩個鄰居問她。
“有什麼好說的呢?”她歎口氣說,“我兒子什麼特長也沒有!”
說完,她們裝滿水桶,提著走了。老人也跟著她們走去。水桶很重,她們走得很慢,不時地停下來休息一下。
這時,迎麵跑來了三個放學的男孩,一個孩子翻著跟頭,他母親露出欣賞的神色。另一個孩子像夜鶯一般歡唱著,幾個母親都凝神傾聽。第三個孩子跑到母親跟前,從她手裏接過兩隻沉重的水桶,提著走了。
婦女們問老人道:
“老人家,怎麼樣?你看看我們的兒子怎麼樣?”
“哦,他們在哪呢?”
老人回答道,“我隻看到一個提著水的兒子啊!”
第三位母親感歎自己的兒子沒有特長,可是她忘記了,孝敬父母就是最大的特長。隻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懂得感恩,懂得去關愛他人。孝敬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賴。所以,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首先懂得孝敬,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美德資本。
同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也可能做錯事情,有時候不理解他們,但是父母這樣做是無心的,本心不想去傷害孩子。這個時候孩子要主動去和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想法。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就會原諒父母的所作所為。
給父母的建議:告訴孩子一同經營和諧的家。
我們都知道英文單詞“family”。把這個單詞拆開來就是“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家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組成的,每個人都是這個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太陽、月亮和星星一樣,這才是吉祥三寶,缺了誰都不行。
一個和睦的家庭不僅需要對彼此的愛,還要承擔起對彼此的責任。家庭是一個可以借以躲避風雨的港口,但是港口也需要用心經營和嗬護,這樣才能擋風遮雨。
在這個平靜的港灣中生活,一個孝敬的男孩也應該為這個溫暖的家出一份力量。在家庭中,爸爸媽媽平時為各自的工作忙忙碌碌,會在無意中忽視了對家庭的照顧。作為家中的男子漢,也應該有擔當,為家庭的和美出一份力。
孝敬的孩子會在父母勞累一天的歸來的時候,獻上一杯熱茶;孝敬的孩子會在父母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照顧他們;孝敬的孩子會在學習之餘幫助父母打掃環境的衛生。
孩子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外邊才會去關心他人,才會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勇於擔當。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豎起忠誠的旗幟
忠誠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民族人格的要義。從古至今,我們區分人格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是否具備忠誠的品格。男孩若能擁有忠誠的品質,自然便能贏得人們的敬重和信任,這是多少金錢都無法換取的。相反,一個男孩如果缺乏忠誠之心,往往掩蔽不了,一不在意就會表露出來,從而被人鄙視,不僅僅失信於人,最終還會導致人生的失敗。所以。父母在培養男孩的時候,要重視對他們的忠誠教育。
忠誠有時意味著犧牲,一個品性忠誠的男孩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背叛自己的忠誠。二戰時期一位法國農民用行為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
路易是巴黎近郊的一位農民,他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孩子,一家五口人過著雖然清貧卻快樂的生活。
經過多年的辛勤工作和清苦生活,路易終於積攢了一筆錢,買下了他們已經居住十來年的小農舍。
農舍雖小,卻是紅瓦白牆,屋後有一個精心調理的小花園,園裏栽滿了招人喜愛的各色植物。在把這幢小房子買下來的那一天,全家舉行了一次小小的宴會慶祝了一番。
不久,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路易應召加入了軍隊,並成為一名技術精湛的炮手。
路易的村子很快陷入敵手,村民們都隨著逃難的人群遠走他鄉。法國人的一支炮兵部隊依然占據著河對岸的高地,路易就在其中。
一個冬日,他正在一門大炮前當班。一位名叫諾艾爾的將軍走了過來,用望遠鏡仔細瞭望河對岸的小村。
“喂,炮手!”將軍沒有回頭,威嚴地說。
“是,將軍!”路易喊道。
“你看到那座橋了嗎?”
“看得很清楚,將軍。”
“也看到左邊那所小農舍了嗎?就在叢林後麵。”
路易的臉色煞白:“我看到了,將軍。”
“這是德國人的一個住宿地。夥計,給它一炮。”
炮手的臉色更加慘白。這時的風很大,天氣寒冷,裹著大衣的副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著寒戰。但是路易的前額上卻滴下了大粒汗珠。周圍的人們沒有注意到這位炮手的表情變化。路易服從了命令,仔細地瞄準目標開了一炮。
硝煙過後,軍官們紛紛用望遠鏡觀察河對岸的那塊地方。
“幹得棒,我的戰士!真不賴!”將軍微笑地看著炮手,不禁喝起彩來,“這農舍看來不太結實,它全垮啦!”
可是,將軍吃了一驚,他看到路易的臉頰上流下了兩行熱淚。
“你怎麼啦,炮手?”將軍不解地問。
“請您原諒,將軍,”路易用低沉的喉音說,“這是我的農舍,在這世界上,它是我家僅有的一點財產。”
每一個忠誠的人都應當像路易一樣,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為了國家利益毫不猶豫地放棄個人利益。父母要告訴孩子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拋棄自己的團體,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的利益。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男孩的忠誠意識。
忠誠來自於內心的使命感。一個忠誠於自己內心使命的男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職責,更不會背叛自己的組織,也不會背叛自己的內心和目標。
在一個雪天的傍晚,莫裏斯少校匆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公園時,他被一個人攔住了。“先生,打擾一下,請問您是一位軍人嗎?”這個人看起來很著急。“是的,我是,能為您做些什麼嗎?”莫裏斯停下來問道。“是這樣的,我剛才經過公園門口時,看到一個孩子在哭,我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說他是士兵,在站崗,沒有接到命令他不能離開這裏。誰知和他一起玩兒的那些孩子都不見了,估計都回家了。”這個人說,“我勸這個孩子回家,可是他不走,他說站崗是他的責任,他必須接到命令才能離開。看來隻能請您幫忙了。”
莫裏斯心裏一震,說:“好的,我馬上就過去。”
莫裏斯來到公園門口,看見小男孩在哭泣。莫裏斯走了過去,敬了一個軍禮,然後說:
“下士先生,我是莫裏斯少校,你站在這裏幹什麼?”
“報告少校先生,我在站崗。”小男孩停止了哭泣,回答說。
“雪下得這麼大,天又這麼黑,公園門也要關了,你為什麼不回家?”莫裏斯問。
“報告少校先生,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離開這裏,因為我還沒有接到命令。”小男孩回答。
“那好,我是中士,我命令你現在就回家。”
“是,少校先生。”小男孩高興極了,還向莫裏斯回敬了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
小男孩的舉動深深打動了莫裏斯,他的倔強和堅持看起來似乎有些幼稚,但這個孩子所體現的對使命的信守和忠誠卻是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
使命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忠於內心的使命感的男孩,就會擁有無窮的動力去戰勝困難,走向勝利。所以父母要培養男孩忠誠的精神品質。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忠誠的孩子,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社會中得到重用,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有待。對於孩子忠誠品質的培養,父母要怎麼做呢?
(1)要孩子明白:真正的忠誠不是愚忠,而是要明辨是非,是要有原則地服從,而不是盲目聽從他人的指揮。
(2)在日常中要忠實於自己的計劃和夢想,不要輕易放棄或者背叛。
(3)忠誠的孩子,忠實於真理,不會因為權威的阻撓而放棄對知識很真知的追求。
正直的男孩一生浩蕩
正直是美德的基石,恐怕有人認為它早已過時了,但它之所以流傳至今,正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確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緣故。正直的美名與始終不渝地堅持真理、忠實於信仰是緊密相連的,它是你建立生活大廈的堅實基礎。男孩的人生航程沒有正直相伴,當船到江心的時候,很可能就會迷失方向,迷失他自己。因此,父母要重視男孩正直品性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