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幾天,達爾文大聲喊著跑到爸爸麵前,把手伸到爸爸跟前說:“爸爸,你快看呀!”
一樣驚訝的爸爸看到了捧在兒子手裏的果然是一朵火紅色的報春花,美麗極了。
“小寶貝,你是怎麼變出來的?”爸爸驚奇地問。
“研究出來的唄。”達爾文驕傲地說。
“爸爸,你不是說過嗎,花每時每刻都在用根吸水,並且把水傳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於是我就想讓報春花喝些紅色的水,傳到白色的花朵上,那麼花不就會透出紅顏色來了嗎?昨天,我折了一朵白色的報春花,把它插到紅墨水裏,今天它就變成紅色的了!”爸爸把兒子抱起來,親了又親。
正是由於達爾文從小就對大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堅持下來,經過孜孜不倦的探索,他後來成了偉大的生物學家。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造福了全人類。
想想看,如果父母注重培養男孩的興趣,讓他們把每件事當成興趣來做,不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嗎?不就可以盡到更大的責任了嗎?將興趣培養成為男孩的特長甚至是技能,是讓他們變得優秀、有力量的最好的一種方式。讓興趣帶動男孩把學習成績提上去,成為一個優等生也指日可待。
給父母的建議:不喜歡的學科可以從簡單學起。
有的父母,經常能聽到有有些男孩在抱怨,要麼不喜歡英語,要麼對數學不感興趣,要麼討厭死了曆史課。
可想而知,如果一學生不喜歡他所學習的科目,同時又不得不去麵對的時候,在做這些科目作業的時候,心裏一定也是不情願的、不愉快的。但是,為了完成該學科的作業,還得逼著自己去做。因為沒有激情和動力,做起來不僅效率不高,而起還會覺得更痛苦。
實際上,男孩子也會經常遇到不喜歡的科目,有些優等男生也不例外,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讓他們學會調節,轉變對自己不感興趣學科的態度,重新重視起來。
如果他不喜歡某一門學科,可能是因為他對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當一男孩充分認識到某一門學科對自己的重要性時,就會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學習。
在這方麵,哈佛優等生都有一個小小的竅門,即從該學科簡單的知識學起,逐漸培養起對該學科的興趣。
父母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可以抽一個充裕的時間,好好地分析和思考該學科,總結出該學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不喜歡的原因,接著尋找突破口,培養自己的信心。
當男孩具體分析該門學科的時候,無比弄清楚他的學習目的。即該學科的學習結果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該學科。當學習該學科沒有太強的吸引力時,對最終目標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在認真了解每門學科的學習目的時,可以看書上的緒言部分,聽老師介紹該學科的發展趨勢,或從國家、社會的發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門學科。
比如,當他學習英語這門學科時,記外語單詞和語法規則,常常是枯燥無味的。但記住以後,會給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且考試中也會得高分。如果他們對學習的個人意義及社會意義有較深刻的理解,就會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從而對各科的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
通過一點一滴的進步,男孩就會提高學習的信心。
另外,父母要讓男孩知道:不要抱著在短期內將成績迅速提高上去的急切願望,有的男生往往努力學習一兩周,結果發現成績提高不大,就非常著急。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隻有通過持之以恒地努力,一個一個小目標地實現,自然就培養起了對該學科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真正喜歡上該門課程。
別給男孩報他不喜歡的課外班
“爸爸,我想去學擊劍!”“乖兒子,學鋼琴吧,像郎朗一樣多棒啊。”當孩子的自身特長展現在父母麵前的時候,往往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培養,因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們身上,或者是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予孩子來實現。這樣不但容易扼殺孩子的自身優勢,還會激發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其實,家長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特長,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因勢利導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孩子與家長的PK:
第一天:
“媽媽,我想去美術班。”
“不行,畫畫有什麼好的!”
“我喜歡畫畫。”
“寶寶乖,咱們還是學數學,以後當個科學家。”
第二天:
“媽媽,我不想去數學班了。”
“為什麼不去啊,你看你的成績都差成什麼樣了還不去。”
“可是我不喜歡數學。”
“不行,一定要去!”
英國的大教育家斯賓塞認為,錯誤並不在於孩子的興趣,而在於家長能否進行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從中去獲得新的知識、方法和對孩子有益的習慣。興趣是左思學習的促進劑,可令人遺憾的是,現在雖然很多父母知道培養男孩興趣的重要性,卻常常會指責孩子的一些在他們看來“沒有用”的興趣。他們企圖按照既定的模式去設計男孩的未來,保留一些“有用”的興趣,同時剔除一些“沒用”的興趣,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實在苦不堪言。
那些一心想讓男孩實現自己願望的現代父母們即使培養出了所謂精英,隻怕因為孩子自己的興趣被埋沒也不會過得快樂了。
作為一個望子成龍的家長,我們應該注意以下這幾點: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男孩的身上。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知道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什麼,他們完全能夠明確自己將來的方向。例如,孩子如果對醫學感興趣,就不要逼迫他學文學;孩子如果以後想成為實踐性強的技術人才,就不要非讓他埋頭苦讀學習書本知識,用他來完成你的大學夢。
其次,每個男孩身上蘊藏著有巨大的潛能,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嚐試著幹一件事時,會盡力去做好,做成功。孩子在自主奮鬥的過程中,才華和潛能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區。隻有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區,孩子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即使在平凡的服務行業中,他們也照樣能成就自己,如飲食行業中的名廚、美容美發中的名師、服裝行業中高級服裝設計師等。他們也並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學,往往都是自學成才。他們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長經曆表明:求學的道路越來越多,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已逐漸成為曆史。
最後,給男孩適度的空間,不要用自己的喜好來扼殺孩子的新思想。男孩對興趣的萌發,往往開始隻是一種不太明顯的想法,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和培養,反而阻撓孩子朝著自己喜愛的方向去發展,往往容易扼殺孩子的思想。
給父母的建議:正確對待男孩的興趣。
魯班小時候天資聰穎,他的父親十分高興,想讓他好好讀書,以後成為有用之才,不要像自己做個木匠。但是魯班卻對父親說:“我不喜歡讀書,我喜歡做木匠。”這要放到現在,估計家長早就把孩子一頓臭罵了,但是魯班的父親並沒有這樣做。父親聽到孩子這樣說,沒有打罵他,而是細心開導並把他送到了學堂。但是魯班還是不能好好學習,於是父親隻好聽從老師的建議讓魯班學習木活。若幹年後,魯班果然不負眾望,發明了鋸子和傘等工具,成為一代宗師。
其實,你的男孩說不定也可以成為下一個魯班,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讓男孩做他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喜歡的事情。每個人的路都隻能由自己去走,誰也代替不了,父母也不例外。
“我小時候家裏窮,沒錢學音樂,現在我有錢了,一定要讓孩子去學。”
“我那會兒沒有機會上大學,以後一定要讓孩子上。”
“我以前特別想當個舞蹈家,以後一定要讓孩子實現我的願望。”
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其實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畢竟孩子是我們的心靈寄托,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期盼,所以我們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以及我們自己的願望。但是人各有各自的興趣與喜好,不能勉強,也不應勉強。千百年來,在這方麵,我國有許多古訓。通俗的如人們常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是說有的人喜歡吃蘿卜,有的人喜歡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強。文雅一點的古訓是:“人各有誌。”對於大人,這一點大家都認識得比較明確;但是對於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說有的父母在這一點上認識就模糊了。
其實,要做到正確對待男孩的興趣也不是件難事,下麵這幾點也許可以幫助家長:
(1)當男孩對某種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不能簡單地因為自己認為“沒用”而指責、否定他,給男孩說話的權利。
(2)利用這種興趣可能給他帶來的快樂專注,從而使他獲得與這一興趣相關的知識。
(3)父母應更多地站在男孩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以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解決男孩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
(4)要知道強扭的瓜不甜,尊重男孩自己選擇的愛好,不要強加幹預。
(5)糾正自己的態度,客觀地去看待男孩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