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成就男孩一生的好習慣(1 / 3)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習慣製勝

美國華盛頓大學曾組織過一次非同一般的演講,演講者是世界巨富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

當現場的學生問他們:“你們怎麼變的比上帝還富有”的時候,巴菲特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原因不在於智商,為什麼那麼多聰明人沒有變的富有呢?為什麼總是做一些阻礙自己發展的一些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

聽完巴菲特的回答,比爾·蓋茨馬上表示讚同,接著說道:“我認為巴菲特關於習慣的回答完全正確”。

兩位世界巨富不約而同地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密,那就是好習慣是成功的階梯。

這個時候,你也許會問:“好習慣,好習慣是什麼呢?”

在了解好習慣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習慣,什麼是習慣呢?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習慣是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者是社會風尚。”那麼什麼是好習慣呢?

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給了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他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係統中存在的資本,這個資本是不斷增值的,而男孩在其一生中會享受它給自己帶來的利息。”

人民大學畢業的優秀學生劉朔就是靠著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贏得了學習上的勝利。他畢業後順利被香港大學錄取。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能成就男孩的一生。

給父母的建議:幫助男孩養成一些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那麼父母在家庭教育男孩的過程中應該培養男孩那些習慣呢?教育專家給家長的意見如下:

1.要男孩養成社交好習慣

人從一出生起就開始了人際交往,沒有一個人能隔開與外界的交往、溝通而獨自生存下去。良好的交往和溝通能力,能讓男孩的生活錦上添花。

因此,父母要鼓勵男孩不要害怕與人交往,在平時注意養成各種與人交往的好習慣,比如見到鄰居和周圍的人要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多給朋友們打電話;不要隻玩別人的玩具,也應該學會拿出自己的東西與別人一起分享……

2.要養成做事好習慣

很多的男孩總是事事依賴大人,做什麼都以自我為中心,在父母看來這些孩子永遠都長不大,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正確做事情的好習慣。

正所謂方法為王,方法決定他們做事的效率和效果。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並讓它變成習慣,會讓男孩終生受用。

要想男孩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需要在今天培養起怎樣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他們就能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有條不紊地做好每件事。

3.要養成修身好習慣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於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好像出於自然。

在每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說謊”、“偷竊”“打架鬥毆”“罵人”等等。這些對自身成長非常不利,必須及早改掉。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不要對壞習慣放鬆警惕,壞習慣如同潛伏在他們人生中的蛀蟲,會吞噬掉他們的美好未來。

一個男孩隻有養成良好的修身習慣,才能和別人友好的相處,積極追求美好事物,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上成熟可敬之人。

4.養成安全好習慣

放學的路上有人攔住他們索要錢財、總是懷疑他們自己身體有病、迷戀網絡遊戲、陌生人突然上前與你搭話、宿舍裏進了“惡狼”、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遇到種種危險的情況,男孩會怎麼辦?

最近幾年,有關身邊青少年安全事故的報道接連不斷,安全問題應該引起男孩們的重視。現在,他們所處的環境已不再是單純的學校、家庭兩點一線,而是處於縱橫交錯、複雜的社會網絡中,與社會接觸的更近了。

父母必須讓他們明白,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危險、意外是不可預料的,沒有人能夠絕對、完全地避免風險,他們隻有學會一些緊急防護知識和應急措施,使他們能夠在危險、意外來臨時,竭盡全力、鎮靜從容地應對,盡量減少傷害,及至安全脫身。

5.要養成學習好習慣

有這樣一個口號:“學到老,學到老。”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大事。男孩在平時學習中,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學會課前預習、學會記筆記、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學會自己搜集資料、把閱讀當成樂趣、經常課後整理和複習、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都是學習好習慣的表現。

隻要他們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收獲一點點,就會發現自己因學習好習慣而獲得的快樂!

好習慣是訓練出來的

拿破侖·希爾說過:“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它於經年累月中,影響著我們的品德,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並且左右著我們的成敗。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如果你反複地重複著一件有益的事情,漸漸地,你就會喜歡去做,這樣一來,所有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衝破困難的阻撓,幫助你走上成功的道路。亞伯拉罕·林肯就走通過勤奮的訓練才練就了他簡潔、明了、有力的演講風格。溫德爾·菲裏普斯也是通過艱苦的練習才練就了他那出色的思考能力和傑出的交談能力。

蘭德先生勤奮工作,成效卓著,48歲,年收入22.1萬美元,是一般普通家庭的5倍,典型的高收入家庭。望著自己的6輛小車,他很自滿,——不過,2輛是租來的,4輛是通過信用方式購買的,當然,房子也是按揭。

表麵看,蘭德先生勤奮而舒適,實際上,他生活在恐懼中:積累的財富太少,隻夠他家一年的開銷,還不說身後的債。他不得不勤奮,開著他那要不斷還錢的進口車,像蜜蜂一樣早出晚歸。他拚命工作,就是為了還債。

而事實上像他那樣的年收入,本該有至少不低於100萬美元的淨資產,而他沒有。其實事情很簡單,隻需要他改掉亂花錢的壞習慣,改掉那從他父母就開始的壞習慣。

比如蘭德夫婦兩人一天3盒香煙,46年,花了33190美元——超過他們房子的價錢!如果投資基金,將有10萬美元的收益;如果買煙草公司的股票,比如是菲利普·莫瑞斯煙草公司,隻買不賣,會怎麼樣呢?第46年終了,價值會超過200萬美元!

可是,他們從來都沒想過這樣的“小零頭”!父母老了,自己也48歲了,依然在高收入的同時,還那本可以早就不用還的債!

他抽煙的父親隻給了蘭德先生唯一的好忠告:不要抽煙,一支煙也不要叼在嘴上。

一支煙給蘭德先生及家人形成了一天抽掉了盒香煙的習慣,又給他們帶來了亂花錢的壞習慣,習慣的點滴而成,可以影響財富的積取過程。

當人到了25歲或30歲的時候,我們就很難發現他們會再有什麼變化,除非他現在的生活與少年時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變。但令人欣慰的是,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盡管養成一種壞習慣很容易,但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幾乎同樣容易;而且,就像惡習會在邪惡的行為中變得嚴重一樣,良好的習慣也會在良好的行為中得到鞏固與發展。

把一種行為養成習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複多做。這是因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是動作的積累,腦神經指令的重複。這種行動做得越多,腦神經所受的刺激和記憶就越深,因而反應也會更加熟練,慢慢就形成了習慣。

有個孩子,從小特別喜歡吃桔子。他媽媽買桔子,總是以三的倍數買,如15個21個,吃桔子時,就由孩子來分,一人一個,有一回,桔子隻剩下3個了,他把桔子拿在手裏,沒像往常一樣送過來,而是用眼睛看著爸爸媽媽,意思就是說,就剩三個了,你們倆還吃呀?

他媽媽給丈夫使個眼色:吃。結果爸爸媽媽一邊剝桔子,兒子一邊流眼淚。他媽媽事後說:“天呀,我把這個桔子吃下去,一點味兒也沒吃出來。但要讓孩子心裏有別人,有好吃的大家一塊分享,要讓他從小就有份額意識和與別人分享的習慣,我必須那樣做。”

孩子長大後考上了北京大學,親戚朋友很高興,這個給50塊錢祝賀,那個給100塊,一共給了500塊錢。過春節時,他媽媽驚訝的發現,他把500塊錢裝了一個紅包給奶奶當壓歲錢,這讓她有一股欣悅之情。

這個大小夥為什麼變得這麼有孝心,一般孩子看見老人給的壓歲錢不多還不高興,哪有給老人壓歲錢的?這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

給父母的建議: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要孩子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家長就要先有一個好心態,不要期望著今天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明天孩子就能如你所願表現出你所期望的行為。家長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有充分的耐心,加上科學的方法,才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這正是人們常說的“21天習慣養成法”。

“21天習慣養成法”把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