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複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人們“效勞”。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研究發現,培養良好習慣一般需要六個步驟:認識習慣的重要、製定行為規範、榜樣教育、持之以恒的訓練、及時評估引導、養成良好的集體風氣,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持之以恒的訓練。可見,好習慣都是訓練出來的。
家長不妨采取“21天習慣養成法”,對孩子加以訓練,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在學校比較膽小、不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階段性的訓練,幫助孩子進行完善:
第一階段訓練:由爸爸充當老師,孩子和媽媽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孩子每次主動舉手發言一次,可以獎勵一分,當累計到20分的時候,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給的一份獎勵;
第二階段:請幾個孩子的同學來家裏,由媽媽來當“老師”,幾個孩子一起上課,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第三階段:把“老師”換成家裏的其他親戚或者朋友,給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
當孩子當著同學和其他人的麵前也敢於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時,他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上課不敢回答問題的習慣了。
訓練的方法還有很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根據孩子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氣質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理想效果。
不要讓自己的男孩成為“小懶蛋”
懶惰就是寄成功的希望於幻想,從而渴望不勞而獲。懶惰的人總是被外界逼迫著做事,在被動中遭受著“不得不”的折磨,在空虛中享受著自欺欺人的舒適。懶惰是男孩人生的腐蝕劑,它使原本甜蜜的生活變得苦澀,使原本光彩的人生變得晦暗。使他們的許多理想、目標、規劃、希望、追求,因為懶惰而變得遙遙無期,無法實現。
天下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懶惰中墮落,尤其是將來在生活中擔當的男孩來說,懶惰無疑是成長的絆腳石。所以,父母要根據懶惰男孩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掉這個壞習慣。懶惰男孩在生活中的表現如下:
(1)能從事自己喜愛做的事,不愛從事體育活動,心情也總是不愉快。
(2)整天苦思冥想而對周圍漠不關心。
(3)日常起居無秩序,無要求,不講衛生。
(4)常常遲到、逃學且不以為然。
(5)不能專心聽講、按要求完成作業,文具常不配齊。
(6)不知道學習的目的,不能主動地思考問題。
(7)奢侈浪費,花父母的錢大手大腳。
(8)不思進取,每一天得過且過。
男孩一旦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他們的就會陷入一種極度疲勞的困境。這時候父母隻有提醒男孩改變懶惰的習慣,使外界的逼迫變成內心的自覺,才會改變這種讓人鬱悶的生活狀況。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喜歡舒適,能站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跳起來,能坐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站起來,能躺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坐起來。舒適又是個極壞的東西,它是滋生慵懶的溫床,腐朽、墮落等劣根大多因舒適而衍生。更重要的是,懶惰給人帶來的不是真正的舒適,而是有負擔的舒適,敷衍平庸的舒適,懶惰給人的感覺是痛苦的,它既不能給人以勞而有獲的成就感,也不能給人帶來信心愉悅的安定感,懶惰的人身心疲憊是最累的。
城市附近有一個湖,湖麵上總遊著幾隻天鵝,許多人專程開車過去,就是為了欣賞天鵝的翩翩之姿。
“天鵝是候鳥,冬天應該向南遷徙才對,為什麼這幾隻天鵝卻終年定居,甚至從未見它們飛翔呢?”漸漸地,有人這樣問湖邊垂釣的老人。
“那還不簡單嗎?隻要我們不斷地喂它們好吃的東西,等到它們長肥了,自然無法起飛,而不得不待下來。”
聖若望大學門口的停車場,每日總看見成群的灰鳥在場上翱翔,隻要發現人們丟棄的食物,就俯衝而下。
它們有著窄窄的翅膀,長長的嘴,帶蹼的腳。這種“灰鳥”原本是海鷗,隻因城市的垃圾易得,而寧願放棄屬於自己的海洋,甘心做個清道夫。
湖上的天鵝,的確有著翩翩之姿,停車場上的海鷗也實在翱翔得十分優美,但是每當看到高空列隊飛過的鴻雁,看到海麵乘風破浪的鷗鳥,就會為前者感到悲哀,為前者的命運擔憂。
鳥因惰性而生歸殊途,人也會因惰性而走向墮落。如果想戰勝你的慵懶,勤勞是唯一的方法。對於人來說,勤勞不僅是創造財富的根本手段,而且是防止被舒適軟化、渙散精神活力的“防護堤”。
慵懶是人的一種劣根性,男孩子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與它抗爭,超越這種劣根性的鉗製。但是這種抗衡和超越並不容易,一開始總要由一些外力來強製,進而才能逐漸內化為恒定的精神和行為習慣。
因此,父母應該幫助男孩改掉懶惰的習慣,讓勤勞的習慣滲透他們的血液,這樣就會擁有穩定的愉快心情。因為它專注,意念與行為協調歸一,所以惡劣的情緒便沒有潛入的機會,更沒有盤踞的空間。一個進入勤勞狀態的人,心靈中就不會有慵懶。所以,克服慵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怎樣才能培養勤奮的習慣,戰勝懶惰的心理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幫助男孩改變他們懶惰的習慣呢?父母可以建議男孩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不滿足於現狀,保持一顆進取心
進取心是一種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動力,它會使他們的人生更加崇高。擁有進取心之後,那些不良的惡習也沒有滋生的環境和土壤,久而久之,懶惰的習性就會逐漸消失。
2.學會肯定自己
教孩子勇敢地把不足變為勤奮的動力。學習、勞動時都要全身心投入爭取最滿意的結果。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麵。如果改變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說明或是技術不熟,或是還需完善其中某方麵的學習。紮實的學習最終會讓你成功的。
3.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勤奮的動力,一個人對某項事物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消除怠惰。
一個人的發展與成長,天賦、環境、機遇、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奮與努力。沒有自身的勤奮,就算是天資奇佳的雄鷹也隻能空振雙翅;有了勤奮的精神,就算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雄踞塔頂,觀千山暮雪,渺萬裏層雲。成功不單純依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每一個人自身孜孜不倦的勤奮努力。
別讓男孩拖拖拉拉
“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很多人總是在這樣的自我安慰中度過一個又一個今天,殊不知,時間不停息地奔赴終點,當你把今天應該完成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時,這個“明天”就足以把你送進墳墓了。
深夜,一個危重病人迎來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分鍾,死神如期來到了他的身邊。在此之前,死神的形象在他腦海中幾次閃過。他對死神說:“再給我一分鍾好嗎?”死神回答:“你要一分鍾幹什麼?”他說:“我想利用這一分鍾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這一分鍾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親人。如果運氣好的話,我還可以看到一朵綻開的花。”
死神說:“你的想法不錯,但我不能答應。這一切早已留了足夠時間讓你去欣賞,你卻沒有像現在這樣去珍惜,你看一下這份賬單: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剩下的30多年裏你經常拖延時間;曾經感歎時間太慢的次數達到了10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學時,你拖延完成家庭作業;成人後,你抽煙、喝酒、看電視,虛度光陰。”
“我把你的時間明細賬羅列如下:做事拖延的時間從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500個小時,折合1520天。做事有頭無尾、馬馬虎虎,使得事情不斷要重做,浪費了大約300多天。因為無所事事,你經常發呆;你經常埋怨、責怪別人,找借口、找理由、推卸責任;你利用工作時間和同事侃大山,把工作丟到一旁毫無顧忌;工作時間呼呼大睡,你還和無聊的人煲電話粥;你參加了無數次無所用心、懶散昏睡的會議,這使你睡眠遠遠超過了20年;你也組織了許多類似的無聊會議,使更多的人和你一樣睡眠超標;還有……”
說到這裏,這個危重病人就斷了氣。死神歎了口氣說:“如果你活著的時候能節約一分鍾的話,你就能聽完我給你記下的賬單了。哎,真可惜,世人怎麼都是這樣,還等不到我動手就後悔死了。”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父母應該讓男孩明白:當拖延成為他的習慣時,死神也就在不知不覺中來臨了。他可以給自己時間,但生命卻不會給他時間,正如中國古代詩人李商隱所吟誦的“人間桑海朝朝變,莫遺佳期更後期”。
男孩子為什麼會被“拖延”的惡魔所糾纏,很大的原因在於當認識到目標的艱巨時所采取的一種逃避心理,能以後再麵對的就以後再麵對,隻要今天舒服就行,拖延就這樣成了“逃避今天的法寶”。而逃避是弱者最明顯的特征。
有些事情盡管男孩子很想做,但卻總是在拖延。他不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卻想著將來某個時間去做。這樣他就可以避免馬上采取行動,同時他安慰自己並沒有真正放棄決心。他會跟自己說:“我知道我要做這件事,可是我也許會做不好或不願意現在就做。應該準備好再做,於是,我當然可以心安理得了。”每當他需要完成某項艱苦的事情時,他都可以求助於這種所謂的“拖延法寶”,這個法寶成了你最容易,也是最好的逃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