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拖延自己的時間,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自我欺騙,另外三分之二是逃避現實。之所以堅持自己這樣的拖延行為,還因為他自己從中得到了一些“好處”:通過拖延,他顯然可以不去做那些令自己感到頭疼的事,有些事情他害怕去做,有些事情他想做又害怕行動。
欺騙自己的各種理由讓他心安理得,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是個實幹家,也許就是慢一點的實幹家。
隻要能一拖再拖,他就可以永遠保持現狀,無須力求改進,也不必承擔任何隨之而來的風險。
他厭倦生活,抱怨說是其他人或一些瑣事讓他情緒消沉,這樣你便輕鬆擺脫責任,並且推卸給客觀環境。他通過拖延時間,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他會說:“我時間不夠!”
男孩找借口不做任何沒把握的事情,以避免失敗,這樣他覺得自己還真不是個低能的人。
就這樣,拖延成了他用來逃避的通行證,他和社會上千萬人一樣像草木般活著,遇到任何困難都不當機立斷,任其耽誤下去。
人的本質都是懦弱的,從這一點上說,拖延和猶豫是人類最合乎人情的弱點,但是正因為它合乎人情,沒有明顯的危害,所以無形中耽誤了許多事情,因此而引起的煩惱,實在比明顯的罪惡還要厲害。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拖得了一時,卻拖延不過一世,今天他利用拖延這張證件避免了危險和失敗,但這樣做又能達到怎樣的目的呢?在他避免可能遭到失敗的同時,也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機會。
給父母的建議:克服拖延有法可循。
生活中,有很多男孩擱置了很多想法,很多夢想,很多計劃,這一切都源於他的決定沒有堅決地付諸行動,而他又為自己的拖延找到了多少借口。所以,父母要讓男孩知道,要美好地活著,就意味著拒絕拖延,今天的事今天做。
當男孩告訴自己“這件事可以緩一緩”,“我今天已經做了很多事,可以獎勵自己放鬆一下了”,“明天什麼事也沒有,不如明天做”,“今天天氣很好,不能待在屋裏”的時候,要注意了,他已經滋生了拖延的習慣。
如果男孩是個辦事拖拉的人,他就在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這種人花許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找借口推遲行動,又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悔恨。在這段時間裏,他們本來能完成任務而且早應轉入下一個環節了。
所以,一定要找到可以有效對付拖拉作風的方法:
1.確定一項任務是否非做不可
當他們感覺一項任務不重要,做起來自然會拖拖拉拉,若是這項任務真的不重要,就立刻取消它,而不是既拖延又後悔。有效分配時間的重要一環,是取消可有可無的任務。應該從你的日程表中把亂糟糟的東西清除。
2.把任務委托給其他人
有時候,任務是能完成的,但是他不喜歡做。他不願意可能與你的興趣或專長有關,這時如果他把任務委托給一個比你更適合做、更樂意做的人,他和他就都成了贏家。
3.確定好處與優勢,立即行動起來
很多男孩往往因為看不到完成一項任務有什麼好處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說,他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於做完之後得到的好處。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從目標與理想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任務。如果他有個重大目標,那你就比較容易拿出幹勁去完成有助於他們達到目標的任務。
丟三落四,不能總這樣下去
孩子丟三落四是常見現象,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加明顯。孩子做事粗粗拉拉大手大腳,家長一邊埋怨著“男孩就是不如女孩細致”,一方麵跟著孩子後麵查缺補漏,恨不得天天跟在孩子後麵,唯恐孩子因為忘了東西而耽誤事。
很多家長都有去學校給孩子送孩子忘記帶的作業、學習用具的經曆吧?孩子總是匆匆忙忙的趕著上學,發現東西忘了就打個電話給爸爸媽媽,於是家長就會冒著上班遲到的風險風風火火的先趕去學校給孩子救場。但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發現:給孩子送了一次東西,孩子很可能過不久還會忘記帶另外一樣東西,還是會打電話向父母求助……
孩子之所以丟三落四,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態度馬虎,沒有聽完或聽清別人的話,就急急忙忙去做,二是生活缺乏條理,東西總是亂放,沒有合理的秩序安排,三是記憶力較差,對事情的考慮還不周全。用一句話來說,都是由於孩子缺乏自我管理意識造成的。倘若家長事事代勞,那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很難完善,也就很難改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所以建議家長不要總是搶著為孩子的行為“買單”,有的時候,讓孩子吃點苦頭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十年前,15歲的李元父母就離異了,李元近十年來都是與爸爸一起生活。由於爸爸平日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關心孩子,因而李元在學校的表現一直不好,到了初中以後問題就更嚴重了:學習成績跟不上,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處理得也不好,因此便產生了極度厭學的情緒。經過數次轉學後,情況仍不見好轉,於是李元便產生了輟學打工自立的念頭。與大多數父親不同的是,當李元的父親聽到孩子要輟學的想法之後,並沒有急於幹涉,而是和他商定簽下了一份“自立協議”,協議中規定,如果李元在一個月之內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就允許他休學打工,給他自由;但要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話,那就必須回學校繼續念書。
一個月以後,李元便一臉沮喪地無條件答應繼續回學校讀書。原來,李元在這一個月找工作的過程中吃盡了苦頭:因為沒有學曆,年齡太小,他先後去過超市、網吧、快遞公司、寫字樓和工地,但統統都被人拒之門外,甚至還有人把他當成了騙子和小偷,說了很多難聽的話……而恰恰是因為這些經曆,使李元充分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後來,當有人問到李元的爸爸,為什麼一開始沒有製止孩子的行為時,他說到:“現在就業形勢很嚴峻,一個初中沒畢業的學生怎麼可能找到工作?但現在的孩子個性太強,給他們講道理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非得讓他們吃點虧,他們才知道你說的有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讓孩子吃點苦頭,這比一味地說教管用。現在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大多是說教型的,孩子總是聽大人高談闊論的講道理未免會覺得厭煩,他們沒有過切實的感受,因而很難體會到這些道理的深刻內涵,而隻有對於那些通過親身實踐、將自己的體會經驗升華成的道理,孩子才能有切膚的感受。所以說,在實踐中長的見識要比說教更為生動。家長不妨讓孩子吃點虧,這樣才能讓他們多長個記性。比如孩子不做作業,做事丟三落四,家長不必代勞,當孩子挨了批評後,自然會收斂。
雖然很多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沒有丟三落四的壞毛病,可是一到丟了東西之後,便很快地安慰孩子,並且買新的代替。其實,隻有多讓孩子嚐嚐“苦頭”,孩子才能記住以後應該怎麼做,從而提高自我管理意識水平。
給父母的建議:孩子再忘了東西,家長別急著給他拿。
剛剛回家後,一臉的害怕,原來他把新買的自行車又放到樓下去玩,現在丟了。這是剛剛丟的第三輛自行車了。剛剛的爸爸知道後很生氣,但話語中沒有表露,隻是告訴他既然這樣粗心,那就自己想辦法去學校吧。學校離家雖然不是特別遠,但這段距離也讓剛剛深深的記住了,做事情一定要細心。
一天,小磊的學校舉行活動,規定學會要穿校服、戴紅領巾。可是剛下樓不久,小磊就按對講門鈴,要爸爸給他送落下的紅領巾。可是他的爸爸卻一改往日快送的習慣,而是讓小磊自己上樓取。上下五樓,對上學時間已是很緊的小磊,無疑是一個考驗,但他終究沒有拗過爸爸,隻好自己跑上跑下,一溜兒小跑,累的氣喘籲籲,還差點遲到,才彌補了自己犯下的“過失”。但是從此以後,小磊開始把“認真、細心”牢牢地放在心上,做事再也不那麼粗心大意了。
要孩子改掉粗心、丟三落四的毛病,家長就要學會做個“懶爸爸”“懶媽媽”。現在的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太陽,說什麼是什麼,即使不說家長也會幫著做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成為事實,長期下去,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很強,也就很難真正的自我管理。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學會理智的“偷懶”,孩子忘了東西,家長就讓他自己去拿,以此來培養兒童的獨立性,放棄依賴性。如收拾書包,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和責任意識。
如果孩子是因為思考不完善而導致丟三落四的話,家長可以適當的提醒孩子,但不要直接把結果告訴孩子,也不要主動幫孩子把事情補充完善。
有個叫史蒂夫的小男孩上三年級了,要到山裏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史蒂夫驕傲地告訴媽媽說自己能準備行李,然而出發前,媽媽發現他沒帶夠衣服,而山裏比市裏要冷得多。史蒂夫拒絕再帶衣服,媽媽也沒有堅持。兩天後史蒂夫回來,媽媽問他玩得開心嗎?他說:“我該聽媽媽的,山裏很冷。”媽媽問,下個月我們要去佛羅裏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史蒂夫想了想說:“那不用,佛羅裏達很熱。”媽媽說:“外出前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作決定。”史蒂夫說:“我知道了。我下次野營時應該先列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前一樣,這樣就不會忘帶東西了。”
雖然史蒂夫的媽媽已經在事先發現孩子衣服帶的不夠,但並沒有立即直截了當的告訴孩子,也沒有主動把衣服塞到孩子的背包裏,而是通過讓孩子親自感受因忘帶衣服而遭受的寒冷,來讓孩子記住了一個道理: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的準備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清楚這件事情的每個環節和每個細節,不僅要全麵、周全,還要考慮到一些潛在的突發情況,真正做到有備而來,才能把事情做好,不至於因為突發狀況而累己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