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reference_book_ids\":[6901548420368960520,664190106967893915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及早發現男孩的“壞苗頭”
一個罪犯回憶他童年經曆:
有一次,奶奶帶我去商店,我順手牽羊了一塊麵包,奶奶當時看見了,她並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帶著麵包快走。當我每次偷得同學東西時,奶奶都替我保密,從來沒有告訴過爸爸。後來我偷了越來越多的東西,從偷同學的橡皮,到偷錢。甚至偷遍了一個社區。於是我從一塊麵包開始,學會了偷東西。
小時候,每次我和同學鬧了矛盾,甚至欺負了同學,媽媽都沒有表過態。就是別的同學的家長找過來,媽媽也沒有說過什麼。因此我認為欺負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經常欺負別人,到了社會上,我更是變本加厲。媽媽看勢頭不好,想阻止,但已經晚了。我走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進行了一項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放置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和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一輛車被心理學家摘掉了車牌,並且打開頂棚,結果不到一夭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無入問津。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短短幾個小時候,這輛車就被偷走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提出心理學上的一個定理——破窗定律。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同時這個定律也告訴我們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他犯下的錯我不聞不問、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其後果可能更加縱容了他的這種行為。於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就會由偷一塊麵包發展到偷別人的金錢,又犯了一件小錯發展到犯罪,最終鑄成打錯。
孩子事情無小事,所有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大事。父母眼中的“小錯誤”,對當時的孩子來說,就是“大錯誤”。父母對這些“小事”的忽略,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誤導。
當第一扇窗戶被打碎時,請及時地去修繕;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請好好修複這種“小破壞”。
給父母的建議:不想讓男孩變壞,家長就要為他創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愛欺負同學的孩子多數在惡劣的家庭中長大。一個警察曾講過這樣的事情:
今年我就接到初中女生零零的報警。她在電話裏說:“有個同學老在網上罵我,還說要喊人打我。”她還說,她剛上初中,不久前認識了另一所中學的幾個女生,成了朋友,互相加了QQ,還約起逛街。有次見麵,她和其中的女生圓圓為點小事吵起來,不歡而散。後來,圓圓整天給她發短信罵她、侮辱她、恐嚇她,現在又說要殺了她,她又不敢告訴家人。我沒有驚動雙方的家長,而是私下單獨和圓圓交談。才了解到她父母早就離異,並且她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
這件事讓我想起以前處理過的好多案子。其中這些欺負人的孩子大多沒有幸福的家庭環境,他們父母多離異、婚外戀、經常吵架……前一陣子也接過一個典型的案子:某學校找到派出所,說16歲的學生朗朗被同年級的3個同學欺負,希望我們介入調查。我看見朗朗的手臂上、頸部都有煙頭燙傷,問他,他隻說是別人不小心燙的。後來我一直和他聊,最後,他終於說出,3個同學無緣無故的用煙頭燙他,還把他拖到廁所吃大便……那一次,3個人被定性為尋釁滋事犯罪。而比較奇怪的是他們3個的家庭環境都很惡劣:父母離異、家庭虐待、被父母遺棄……
“其實那些欺負同學的孩子也很可憐。”
這些欺負人的孩子曾經受過家庭虐待、遭受父母遺棄,他們不敢或沒有機會將父母帶給他們的憤怒直接返還給父母,於是就將自己從家庭裏所遭受的虐待和承受的痛苦轉移置換到別人身上,並從這個過程中,得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這些“替罪羊”多為弱小的孩子、比他們有優勢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小貓、小狗等寵物。
家長抱怨孩子變壞,不如改變環境,讓孩子沒有機會去“作惡”。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提高自己的身價;
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尋找愛。
——心理學家諾爾蒂
防止男孩上網成癮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絡應經不再是大家陌生的東西,他為很多男孩子的生活帶去了便利,也是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負麵的影響。
關於男孩子沉迷於網絡的報道不勝枚舉:
一名17歲的名叫黃泳的少年在一家網吧長時間玩網絡遊戲後因過度興奮而死亡。
17歲的餘斌是南昌市豫章中學高三(4)班的學生。就在其他同學正在緊張複習準備迎接高考的情況下,餘斌卻每天背著書包在網吧“上學”。由於上網玩遊戲時心理緊張興奮過度,4月17日,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輝榮網吧”30號機位上玩網絡遊戲《傳奇》過程中猝死。
遼陽市遼化某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聞某,“五一”放假期間,他開始泡網吧,母親怕影響他學習,不給他錢,他就自己在家找。母親隻好把家裏2000元現金縫在襯褲裏。5月26日這天,他沒有找到錢,氣得打母親,讓母親罵了幾句,就馬上到廚房拿刀砍向母親,母親倒下後,他又連補二十餘刀,然後將家裏的電話線剪斷,從母親身上拿走1000元錢,和同學去鞍山玩去了。
對於成長中的男孩子來說,網絡的誘惑就足以讓他們承受不起。網聊、遊戲、網戀甚至網婚,他們也夾在中間,樂此不疲。在南京一所初中擔任班主任的趙老師驚訝地發現,操辦婚禮、買房、生小孩,竟然成了這些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全班將近一半同學在假期都通過網上的“虛擬結婚”,擁有了一個“老公”或“老婆”。於是就滋生出一些違法分子,通過網絡,以各種手段,來蒙騙那些癡迷的人。
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在每7名北京青少年中就有1名沉迷於因特網。專家認為,這一調查結果在全國具有代表性。
這一調查是由北師大的5名教授在北京13~18歲的青少年當中進行的。這些教授在調查報告中說:“許多沉迷於網絡的青少年是獨生子女,缺乏與他人的交流。當他們接觸因特網之後就越來越自閉,越來越與世隔絕。”
雖然這次調查沒有涉及中國其他地區以及成年人群,但是專家認為,這一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隨著電腦和因特網在中國城市中的普及,中國人沉迷網絡的現象令人擔憂。
參與調查的沈亦雲教授說,調查結果令許多專家感到吃驚,中國青少年中沉迷網絡的人數比例甚至超過了美國。在美國,這一比例隻有6%。一位教授說,由於網絡遊戲的巨大利潤以及政府鼓勵市民進行高科技消費,中國人沉迷網絡的情況可能越來越嚴重。
這項調查顯示,在因特網進入中國幾年來,中國的因特網用戶已由最初的7000人增加到了5800萬人。預計在兩年之後,中國將擁有2億因特網用戶,成為世界上因特網用戶最多的國家。
但人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如果男孩子不能處理好網絡與現實的關係,那麼極可能出現種種問題。網絡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它是一把雙刃劍,其負麵影響不容忽視。
男孩為什麼如此迷戀網絡呢?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他們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遠遠高於現實生活,個人可以獲得心理滿足。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功,需要自身付出較大代價。而在網絡的聊天活動、遊戲中,男孩較易獲得虛擬的成功,從而能體驗這種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