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足量的愛就是最好的養料(1 / 3)

《讀者》reference_book_ids\":[716060930316068765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女孩的成長需要不斷的確認被愛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小女孩在家裏玩布偶,爸爸在一邊看報紙。突然,爸爸站起身,放下報紙。好像想起什麼事情一樣,騎著自行車就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這個小女孩一輩子記得那個下午,爸爸怎樣離開家門,媽媽後來怎樣痛哭流涕。直到她結婚後,每當看到丈夫拿起報紙,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去關上房門。她害怕他也會和爸爸一樣一去不回。

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男孩身上,結果會如何,無從考證。但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影響是真的。就像一本小說的書名那樣,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女人從小女孩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欲望。

育兒專家們經常會提醒年輕的父母,不要把女孩單獨留在家裏太久。因為女孩比男孩有更強烈的不安全感;同時也有很多老師們會說,不要批評女孩子,因為女孩子更容易不自信。女孩經常會為了小事情和父母大吵一架,看起來像是在斤斤計較,其實是因為女孩子更需要父母不斷地表達對自己的關心,她們對愛永遠有需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畫畫畫得很好的小女孩,報名參加了一個課外輔導班。她的老師非常欣賞她,經常表揚她的作品,這個女孩子的畫越來越好了。

後來,由於老師有事情,就請了自己美院的一個同學來繼續教孩子們畫畫。新來的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和朋友了解過這個班的情況,他知道有一個女孩畫得很好,不用特別操心。於是他開始代課之後,很少去看女孩的作品,也很少讓同學們看女孩的新作。

漸漸的,女孩覺得新來的老師不喜歡自己,就開始不去上繪畫課。

有一天,女孩的母親問她:“你怎麼不去上繪畫課呢?以前你不是最愛去的嗎?”

“媽媽,我覺得新來的老師不喜歡我。”

“怎麼這樣說呢?”

“以前的老師總是會關注我的作品,但是現在這個老師完全不在意我畫得好不好。”女孩對媽媽抱怨到,看得出來,她真的很在意老師對她的看法。

“老師不關心你,一定就是因為他不喜歡你嗎?也許他是覺得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才沒有怎麼管你。還有比你更需要輔導的同學等著他啊,所以他顧不上你了。”

“可是我以前的老師就經常關心我的作品!”女孩哭了起來。

這時候,媽媽突然想到自己和爸爸經常在女孩麵前表揚表哥表姐,很少提到自己的女兒,於是決定和孩子好好談談。

“先別難過,媽媽給你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了。其實你最傷心的不是你自己的畫畫得不好,而是你現在的老師沒有之前那個老師那樣器重你,是嗎?”女兒沒有說話,看來媽媽分析的不錯。

“其實每個人表達自己看法的方式不同,但是內心的想法是一樣的。就像這兩位老師,可能都很欣賞你,但是一個會自然而然地表揚你,另一個就會把對你完全地放心看成是對你的表揚。”女孩似乎沒有很聽懂,媽媽接著說道:

“就像媽媽和爸爸經常會在你麵前表揚哥哥姐姐,那並不是因為我們更愛哥哥姐姐,我們表揚別人,恰恰是為了激勵你。其實我們心中最愛的當然還是你。”

女兒臉紅了,媽媽似乎說中了她的心事。

“不一樣……”女孩開始思考媽媽說的這個問題,雖然她沒有完全明白媽媽的話,但她將帶著這個疑惑繼續學習繪畫,並在老師那個得到答案。

《讀者》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黑人小孩走在大街上,不自覺地就被街上五顏六色的氣球吸引了。他看見很多孩子買了氣球,有的一放手,氣球就飛上了天空。粉的、紅的、藍的、青的……突然,他看到了一個黑色的氣球。

“先生,黑氣球也能飛上天嗎?”孩子問賣氣球的男人。男人似乎看出了孩子的疑問中還有更深的含義,他取出一個黑色的充氣氣球,放在孩子手裏:“黑氣球當然也能飛上天空了,其實氣球能不能飛起來,重要的不是它們的顏色,而是它們內在的氣體。如果裏麵都是充的氦氣,它們都能飛起來。你看!”說完拿起黑色的氣球,鬆開手,它緩緩上升,越飛越高了……

黑人小孩其實是想問:“我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優秀、活潑、快樂嗎?”對膚色的迷惑不解,轉移到了對氣球顏色的好奇上。賣氣球的男人的回答解開了孩子心中的謎團,也是在幫助孩子確認自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女孩在自信心和安全感上都有點劣勢,這時候也需要父母幫助女孩來確認自己。

給父母的建議:多多表達對女兒的愛。

“我愛你”這句外國人天天掛在嘴邊的話,中國父母怎麼說都說不出來,好像我們天生就少了這根筋,但當我們聽到女兒的口中說出“爸爸我愛你”這樣的話的時候,心中還是會和吃了蜜一樣的甜,可見我們並不是不喜歡這樣直露的表達方式。如果爸爸媽媽也能對女孩大聲說出“我們愛你”,女孩肯定會很開心。

其實,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說隻是其中一種。我們的語言可以是肢體動作,也可以是白紙黑字。

當女孩放學回家之後,給她一個擁抱,一個吻;當女孩過生日的時候,給她寫一張賀卡,表達對她的愛和感謝等等,都能溫暖孩子的心靈。

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都是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細節中完成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平時與女孩的對話方式。父母可能經常會說一些無心之語,讓女孩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比如:

“別人家的姑娘一回家就忙進忙出,我們家的還好,盡給我們添麻煩。”這樣的比較的話,讓女孩對父母有抵觸的情緒;

“你別管,不添麻煩就好了。”這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女孩參與家務勞動,缺少一份我為家庭做貢獻的參與感;

“你真是投錯胎了,本來應該是個男孩的。”這樣的話容易讓女孩向男孩性格發展,她會以為現在的男孩個性很好,並趨向偏激;

“別打扮得像個妖精。”現在很多女孩子愛美,會打扮得奇奇怪怪,父母看不慣。但不要說她的打扮完全不對或者沒有品位,最好是說“你穿淡顏色的衣服更配你的皮膚。”這樣的建議性的話。女孩在打扮上比較敏感,就算是父母,也不要妄自評頭論足。

媽媽要多給女孩關心和尊重

母女關係一直是家庭中很奇怪的一對關係,在女孩很小的時候,媽媽是女兒的主心骨,女兒什惡魔事情都要媽媽關係和幫助;但等到女孩十多歲之後,漸漸就不喜歡媽媽管這管那,有時候還會對媽媽發脾氣;到了女孩當了媽媽,兩人的關係又會再度好起來,這時候是兩個母親之間的“惺惺相惜”。其實,在女孩的一生中,最親密無間的朋友,最值得信任的人就是媽媽。一個家庭裏沒有了爸爸會少一份安全感,沒有了媽媽則會少一種家的味道。在富養女孩中,媽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很多初為人母的人都會很好奇:“女兒,媽媽該怎樣愛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說明媽媽們開始意識到愛不僅是數量上的,更是質量上的。在女孩十歲以前,媽媽的愛主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的照顧上;而當女孩十歲以後,就體現在對女孩的信任和放手上。簡單的說,女孩十歲以前,媽媽主要是關心她;十歲以後,媽媽主要是尊重她。

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媽媽,需要看看一些成功的女性是這樣看待這件事情的。比如說鄭李錦芬女士:

“我覺得兩者必須要做好,我希望兩者都可以兼顧。事業的成功可以為我們帶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感,但是家庭的美滿、和諧是我一輩子的事情。我是一個‘貪心’的女人,我希望兩者都可以兼得。”“2007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獎”頒獎禮上,當主持人問鄭李錦芬“家庭和事業如何兼顧”時,溫文爾雅的鄭李錦芬毫不諱言自己的“貪心”,坦言事業和家庭對她來說同等重要。

作為安利亞太區執行副總裁和安利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鄭李錦芬的生活是和“常年奔波”這四個字聯係在一起的,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然而,鄭李錦芬不僅事業有成,而且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她承認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女性,談起自己的丈夫和3個兒子,鄭李錦芬充滿幸福。她知道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她也深知營造一個快樂家庭的重要性。

隻要沒有非參加不可的應酬,一定要回家陪伴丈夫和3個兒子——這是鄭李錦芬一個雷打不動的原則。在她看來,一個成功女性應該同時擁有成功的事業、家庭與自我。鄭李錦芬非常關心自己的3個兒子。“隻要一個電話,我會立刻把他們的問題當做首要問題。我們也有很多交流,每一兩個月,我會單獨跟我的一個兒子共進一次午餐,就隻有我們兩個談談心。”說到這些,鄭李錦芬幸福地笑了。而且,為了頤養性情,在工作之餘鄭李錦芬還學起了粵劇。除了成功的事業,生活的美好點滴,“貪心”的鄭太一樣也不放棄。

更為重要的是,這並沒有影響上司對她業務能力上的評價,安利全球總裁德·狄維士說:“在我眼裏,她就是最好的。”

同樣是事業型的女性的雅芳總裁鍾彬嫻,也曾經拒絕白宮的邀請,隻為參加女兒的學校活動;楊瀾曾經為了帶孩子專門休息了一整年的時間,此類的人物數不勝數。

現在的生活壓力很大,媽媽的工作確實能補貼家用。但工作並不意味著將母親的責任也推掉,有很多人都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不過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剛做母親的年輕媽媽們,可不要抱著僥幸心理來對待女孩的成長。女孩在幼兒階段,需要媽媽的關心,越多越好。

而當女孩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要媽媽“懂得放下”,放下以往萬事關心的習慣,讓女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這也可以給媽媽們留出空間來自己成長。

有一位女作家的女兒正值青春期,不知怎麼愛上了重金屬的音樂,每天都開很大的聲音來聽那些震撼性的音樂。有一天,媽媽請求女兒:“把聲音關小一些吧。”

“這是我的憤怒,隻有放大點才有感覺!”媽媽很無語,她不知道女孩才十多歲,有什麼可憤怒的,但是身為作家的她還是尊重了女兒的情感,她默默回到自己的房間。

這樣持續了一兩個月,媽媽漸漸也愛上了重金屬的音樂,並且和女兒一起聽各種各樣的CD,女兒和她的關係漸漸好了起來。

當然,對女孩的教育不是以10歲為一個臨界點,然後過了10歲生日那天就要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關心和尊重當然一直都要有,不過一段時間側重前麵,一段時間側重後麵而已。

給父母的建議:感受和女兒一起成長的感覺。

媽媽們在少女時代,肯定有過寫日記的習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就越來越沒有精力去記錄自己的心路曆程了。

其實,做媽媽就是一個很好的重新開始的機會。不僅分娩的痛苦不亞於一次重生,教育女兒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媽媽不妨撿起手中的筆,或者開通一個博客,記錄自己和女兒之間的點點滴滴。

有一個媽媽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每天都帶著期望的好心情去接女兒回家,路上會跟女兒聊今天在學校的事情。一直都以鼓勵的形式來對待女兒在校的點點滴滴。也許是做為母親的心太過於“望女成鳳”了。一直以來對她做任何事情的要求都是讓她以姐姐的姿態去麵對每一件事情。女兒是得到了不少的進步,同時也助長了許多不好的習慣。如:對人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對我和她爸爸也沒有禮貌,特別是她爸爸,總感覺他倆的身份給調了位。

再則是女兒學習二胡讓我和她爸爸是頭痛的無法形容,現在我的心裏也在打退堂鼓。是給她學還是不給她學,想想學習了一年多了,就這麼放棄了覺得很是可惜。唉!有時我也覺得學習二胡把女兒很多的壞習慣的學習起來了。如: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