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足量的愛就是最好的養料(3 / 3)

小艾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他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對小艾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繁忙的工作常常讓父母留下小艾獨自一人在家,為了消除小艾的孤獨感,父母給小艾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光是寵物玩具,小艾就有好幾十個。

獨自一人在家的時候,小艾最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她一會兒扮成醫生給各種玩具看病,一會兒又成為英語老師給它們上課。她還喜歡扮演爸爸媽媽,教育小玩具們要懂道理。但是,當爸爸媽媽回來以後,小艾就變得安靜了,或者一個人在房間裏不出來。

其實,小艾以前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講每天發生的事情,但是爸爸一回家就馬上打開電視,看自己喜歡的新聞和足球;媽媽下班也直接進廚房,然後是洗衣、打掃,沒有人聽她講話。漸漸的,小艾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聊天了。

這裏的小艾並不是天生內向的孩子,隻是因為沒有人有時間聽她講話,因此她慢慢就變得孤僻了,父母精挑細選的各種玩具不但沒有幫她趕走孤獨,反而將孤獨的種子種在了孩子的心中。

女孩的內心敏感而脆弱,她們有時候喜歡故意惹父母生氣,來證明自己對父母來說很重要。想要和女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父母就要在女孩小時候,和她玩一玩遊戲,在遊戲中建立感情。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是海倫·凱勒。和前者相比,海倫·凱勒也許什麼都沒做,她隻是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但她贏得了所有聽說過她的人的尊敬。將一個聽不到,看不見,說不了的小孩子變成可以著書立說、通曉多種語言的作家,並且還堅強、樂感、懂得感恩、樂於幫助別人……這是人類對自我的征服,它的意義不亞於拿破侖征服歐洲。而遊戲對海倫奇跡般的成長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海倫一歲半時突然得了急性腦充血病,連續幾天的高燒昏迷後,她看不見,聽不到,甚至不久後連發聲也不行了。很長時間裏,海倫都陷入在痛苦的深淵裏,既感受不到外麵的世界,也無法讓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她變得性情暴戾,厭惡與人交流,父母也不知道該怎樣去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

在黑暗中磕磕碰碰了七年之後,天使來到了海倫身邊。這個天使就是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沙莉文開始負責教海倫寫字、手語。由於安妮曾經患過眼疾,在盲人學校學習過,深知黑暗的痛苦和盲人的無助,這對她教育海倫有很好的幫助。

安妮麵對的是一個所有的表達窗口都被關閉的小女孩,要讓她知道各種東西的名字、閱讀文學作品、書寫信件,難度可想而知。對海倫來說,學習每一個字母都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反複學習還是不會,小女孩就完全不再配合老師了。

難得的是,安妮對海倫非常有耐心,從來不會讓海倫感覺受到嘲笑,而是把她當成一個普通孩子那樣尊重她、信任她。安妮不斷地和海倫玩遊戲,去觸摸水,觸摸各種各樣的東西。她們反複地熟悉對方的眼耳口鼻,隻是為了幫助海倫知道這些東西的名字和意義。正是這樣的遊戲,幫助海倫開口模仿發聲,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直到她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

兩年之後,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一位先生讀到一封海倫寫的完整的法文信時,他滿懷驚喜地寫道:“誰都難以想象我是多麼的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其實,安妮通過遊戲來教海倫學習,不僅僅是讓海倫在完全失明失聰的情況下學到實實在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正是海倫主動學習、並且樂於回報社會的動力。

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發開大腦,對女孩來說它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是遊戲建立了親子之間的感情,讓女孩感受到自己沒有被遺忘。

也正是因為如此,爸爸和女孩要多做一些遊戲。爸爸在女孩眼中是高大威猛的代表,也是安全的象征,爸爸可以和女孩在玩遊戲中增強她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給父母一些建議:爸爸可以和女兒玩的遊戲

這裏我們搜集了一些名人經常和女孩們玩的遊戲。

革命導師馬克思在家裏,是一個很稱職的玩伴。在女兒們還很小時,馬克思常利用工作的閑暇和孩子們一起做各種遊戲。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把椅子擺成“馬車”,然後把父親“套”在車前,孩子們揮舞著“鞭子”,“車”上“車”下一片歡騰。“爸爸是一匹好馬”,這是孩子們對父親的評價。

在馬克思家裏,星期日是屬於女兒們的。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馬克思也總是放下緊張繁忙的工作,聽孩子們“指揮”。一次,恩格斯來到馬克思的家裏,見他正在聚精會神伏案工作,便趕忙提醒他說:“喂,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馬克思一聽,愣了一下,拍了拍腦門,微笑著說:“啊,對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應該屬於孩子!”於是,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說有笑、高高興興地領著孩子出去郊遊了。

著名的作家周德東先生經常和女兒玩猜謎的遊戲,或者講講笑話,然後讓女兒接著笑話講下去。有周德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笨拙的甲蟲,從一片草叢爬向另一片草叢,我倆也不管它願意不願意,就跟它玩起來——

我把甲蟲放在水泥路上的一個小坑裏,蓋上一片綠葉,當是它的“家”。又在地上扔了一些相似的綠葉,把甲蟲的“家”淹沒其中,讓美兮找。美兮猜中了,甲蟲藏在中間的綠葉下。

接下來,我讓她站在遠處,閉上眼睛,然後,我把甲蟲右邊的綠葉全部移到了左邊,甲蟲就位於邊緣了。美兮走過來,一直在那些綠葉中間找,翻開很多片,都不見那個小坑和那隻甲蟲,她迷惑了。最後,我掀開邊緣那片綠葉,甲蟲露出來,美兮很驚詫。

我又讓她站在更遠的地方,轉過臉去,然後,我迅速把所有的綠葉都朝旁邊移了三步遠,還保持著剛才散落的形態,隻把甲蟲的“家”留在了原地,孤零零的,好像從樹上不經意掉下的一片綠葉。我本人跟隨那些綠葉移動了三步遠,像剛才一樣蹲下來,叫美兮過來找。

美兮站得遠,沒有發現我離她遠了三步,她跑過來,忽略了那片孤零零的綠葉,把我麵前的綠葉統統翻了個遍,卻沒發現甲蟲的影子。

我站起來,走到那片孤零零的綠葉前,掀開,說:“周美兮,甲蟲搬家啦!”

周德東是一個好爸爸,會玩很多有趣的遊戲,因而他和女兒的關係也格外好。

還有著名的“草根智者”薛湧,經常陪女兒在睡前聽一段古典名曲。

另外,還可以帶著女兒去大自然中采風,或者出差的時候,帶女兒一起。隻要是比較安全、有益於女孩開闊眼界,並且能有爸爸參與的遊戲,都可以嚐試。

尊重女孩自己的成長意願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是因為,很多人走進婚姻殿堂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愛的不是真正的他,而是想象中的理想化的他。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在別人看來很糟糕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看來可能就是好事情。有的女孩在別人眼中是高貴的公主,但是在自己的父母看來簡直就是個麻煩大王。人們都喜歡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來看問題,往往忽略了事情的真實麵目,這種習慣有時候是好的,比如有人喜歡從樂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忽略了困難反而能發揮出超常的水平,但是這種個人主義的世界觀用在教育上,就不是什麼很好的事情了。

你一相情願地認為女的女兒應該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淑女才女,但現實生活中的她不過是一個還沒有長好的黃毛丫頭,這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心理失衡。

愛並接受你真實的女兒,對父母來說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情之一。因為我們在懷胎十月的過程中,就已經設想好了很多很多關於女孩的東西。比如常規性的期望有:溫柔端莊,善解人意,勤勞善良等等,有些女孩子恰巧符合這些期望,但也有一些女孩子就是精力旺盛,喜歡嘰嘰喳喳,喜歡亂扔東西,性格倔強。如果她身上有一些被我們視為缺點的東西,父母就會“耿耿於懷”,強行將女孩往自己要求的道路上引。

暢銷世界上150多個國家,總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芭比娃娃出自露絲·漢德勒之手。這個人物形象擁有“39、18、33”的魔鬼身材、瑪麗蓮·夢露般麵孔的天使女孩,金黃色披肩長發以及無數件名牌時裝。芭比也更擁有高於星巴克、西門子的20億美元的身價。

漂亮的衣服和各式各樣的發型都是芭比娃娃的特權,在日本、中國,都有相應的膚色和傳統服裝的芭比生產。

在芭比娃娃大獲成功之後,它的的設計者也因此成為著名的人物。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她堅持要按照芭比的模式來培養自己的孫女。她要求孫女一定要保持像芭比一樣魔鬼的身材,要隨時保持最美的形象,而這無異於一種酷刑強加在了孫女身上。

2001年,露絲·漢德勒的孫女絲塔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要以自己的經曆告誡全世界的女性,不要為了討好男人追求芭比娃娃一樣的身材,而不惜損害自己的健康。誰說女人一定要身材苗條?誰說肥胖的女人不美麗?”

父母總是會以愛的名義為女孩將來編織的各種夢想,並且沉醉其中。幾乎所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一個如意郎君,所以當看到自己的女兒和不怎麼樣的男孩交往時,不管他們是否真心相愛都想反對。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夢想會落空,如果女兒不是期望中的樣子,就會認為這是不聽話、不理想、不乖。

但父母越是陶醉於理想化的未來,現實就會越令其失望,失望又會反過來作用於父母的情緒,影響父母對女兒的看法,加深失望,最後導致真實的女孩和你期望的女孩之間南轅北轍。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所以,停止對女兒的各種幻想吧,愛你的女兒真實的樣子,因為她有她自己的生命軌跡,這軌跡絕對比想象中的一帆風順、風光無限更值得期待。

給父母的建議:別把孩子的成功當成你的成功。

有一對父母,從小都沒有讀什麼書,為此吃了不少虧,他們一生沒有什麼成就,幾乎是做什麼都很失敗。所以等他們有了孩子之後,雖然家裏很窮,但還是砸鍋賣鐵供女兒讀書,將來一定要考上大學。無論如何,這是他們一輩子最後一個“夢想”了。

為了女兒有充足的精力學習,家中凡是有一點好吃的,都給她吃。有一次,給女兒單煮了個雞蛋,讓他補腦,女兒看母親身體不好,要讓給媽媽吃,媽媽很生氣地拒絕了。好在女兒的成績一直不錯。

但上了高三,女兒開始失眠,記憶力減退,本來會的知識也想不起來了。她知道父母對她的的期望很大,而且父母常常會對她說:“你一定要替我們爭口氣”之類的話,越想越覺得害怕的她決定自殺,來向父母“贖罪”。

有些人如果自己追求不到某樣東西,滿足不了內心的欲望,他們就不再去追求原來的目的了,而是試圖替身來代替自己去追求,假借它去造成一種“實現夢想”的假象,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是一種“代償心理”,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

這種“補償心理”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想法,無疑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並且父母的這種心理還會使孩子形成“外在的評價係統”,在成長的過程中,過於在乎家長、老師、同事、老板、朋友的評價,活在別人的世界裏,忽略真實的自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如果父母能夠看清這層關係,就能稍微理性一些地看待問題,而不至於對孩子產生太多高於現實的期望和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