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女孩嬌而不弱
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什組建內閣的時候,向趙小蘭發出邀請,希望她可以出任美國勞工部部長。出人意料的是,趙小蘭再三婉拒了布什的邀請,因為她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直到老布什忍出麵說話,懇請趙小蘭輔佐小布什,她才欣然受命。
趙小蘭何許人?為何能在美國擁有此等影響力?要知道,美國雖然號稱自由民主的社會,但是華人登上美國政壇並且擔當重要職位,並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情。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華人開始大批移民美國西部淘金,當時正是美國的“西部大開發”的時候,到如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在這一百多年間,美國主流社會常以傳染病和流行疾病為借口,對華人的生活進行種種阻礙,甚至在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不讓中國勞工進入美國,並明令禁止華人通過歸化取得美國國籍。華人在美國的地位非常卑微,一直到1943年,宋美齡訪美之後,小羅斯福才宣布廢除排華法案。沒有人想到,美國華人能從“苦力”“豬仔”走到勞工部長的位置。
華裔對美國的忠誠一直遭到毫無緣由的質疑,但趙小蘭從不諱言自己的移民身份,即使是在就職演說上,她也首先提到,自己是坐著小船來到這個國家的。趙小蘭順利地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華裔部長,這不但為美國華人參政樹立了新的豐碑,也圓了好幾代人的“美國夢”。
趙小蘭在就職演說中說,父母親的諄諄教導,華人謙虛、勤勞的精神,是她走向成功的砝碼。趙小蘭的家庭是一個傳統的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華人,一家姐妹五個在西方接受教育長大。讓趙家父母感到無上光榮的是,他們的五個女兒中有四個畢業於哈佛大學,另外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博士。
很多人都將趙小蘭一家視為華人教育的成功典範,的確,要培養出這樣五個高才生,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趙家每次有客人來了,女兒們隻要在家,一定會出來招呼客人。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趙家宴客時,幾個女兒不但不上桌,而且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母親解釋說“這也是一種訓練”。
趙家的孩子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不僅料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學習,還要分擔家裏的瑣事。每天早晨,她們要出去檢查遊泳池的設備;周末則要整理兩英畝的院子裏麵的雜草。而且,趙小蘭家門前車道的柏油路麵,也是幾個姐妹在父親指揮下自己鋪成的。“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談,很能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了。”
上大學的時候,趙小蘭是自己貸款讀的書,等到暑假,她就打工還款。但父母對她並不吝嗇,他們資助她學習很多東西,高爾夫球、騎馬、溜冰、彈鋼琴,他們都鼓勵她去嚐試。
不得不佩服趙家的教育智慧,一方麵讓女兒們都擁有高學曆,另一方麵又一定要訓練她們平常心生活,能上能下的心態。這種既充實的其知識,又強大其心態的雙重教育,正是對女兒內心的紮實培養。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能力上很強,但是不能接受別人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對待,總是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唯一的主角。這樣的女孩子雖然有才,但是不容易被別人接納,也會吃很多虧;還有一種女孩子,性格什麼都很好,唯一的缺點就是能力上太欠缺,就算別人照顧她給她機會,她也抓不住。
而女孩要發展的很好,一方麵需要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麵需要有與人合作的精神。說到底就是要有強大的內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方麵有足夠的才學,以應付各種各樣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麵要在心性上足夠成熟,懂得接納、進取、自強、寬容。很多人積極地去學習新知識,不斷要求自己考上高學曆等等,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有自信,更加從容麵對生活。
女孩可以有嬌氣,讓人更加戀愛;但是不可以太脆弱,不可以麵對一點小小的委屈就流眼淚,不可以麵對別人的質問的時候啞口無言,不可以在機遇來臨的時候退縮。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女孩的待客之道。
豐子愷先生也和趙小蘭的母親一樣,非常重視對孩子們的待客之道的培養。曾經到豐子愷家裏做客的人回憶說,每次去豐家,豐子愷一定要讓全家老小一起出來迎接,奉茶聊天等等,哪怕客人很晚才回家,豐子愷也要求孩子們一定等到客人離開後再就寢。
能夠周到待客的女孩,一定會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得到別人的誇獎。而這種誇獎,又會激勵女孩更加完善自己的行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是,現在有很多女孩們性格比較自我,家裏來了客人完全就當做沒有看見似的,直接進入自己的房間,也不主動和長輩打招呼,這些需要家長們慢慢糾正。
一方麵,家長要帶好頭,家裏有客人來的時候熱情主動地招呼。特備是長輩來家裏探親,一定不要擺出不歡迎的神色;
另一方麵,家長可以請女孩幫自己待客。有時候母親可能需要準備點飯菜,或者為客人準備禮物等等的,這時候幫客人倒水、介紹自己的家人等等的小事情,就可以交給女孩來做。並且盡可能地及時鼓勵她做得好,這樣她才能慢慢變得大方起來。
另外還有一個小竅門,那就是帶著女孩去有修養的家庭裏做客,直接接受別人的影響。如果你的朋友們都是大大咧咧的“粗人”,自然不能創造一個很有禮貌的環境。這時候你可以帶著女兒去很久不見的朋友家中,最好是老師或者平時比較有文化的人家裏。帶上一些水果,這樣更能給主人留下好印象,主人一般也會熱情相待。
當女孩直觀地看到別人的熱情接待,並且感受到這種熱情帶給自己的愉快之後,她也會把這種禮數帶給自己的客人的。
父母注意,一定不要當著客人的麵責怪女孩,或者是談論女孩的成績(除非她的成績特別好),也不要討論孩子們的隱私。這些不利於女孩大方地和客人往來。
自主,父母給予女孩最好的禮物
許多父母中覺得自己的女兒還小,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幫她做好決定,尤其對相對羸弱的女孩來說,父母認為那是一種愛。但其實不然,愛默生曾說,“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孩子雖然還小,但總有一天他要走向社會。現在不培養他自我判斷、自主決定的能力,什麼事情都由家長完滿解決,一旦孩子離開父母,沒有人為她做這一切,而她自己又沒有這種能力怎麼辦?他那時該去依靠誰呢?
謝軍是享譽世界的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曾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很多人羨慕她的輝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父母給了她自主的機會。
1982年,12歲的謝軍小學即將畢業,但她卻麵臨了兩難境地:是升重點中學還是學棋,在這個分岔口謝軍舉棋不定。
小學6年中,謝軍曾有7個學期被評為三好生,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誰見誰要,學校當然要保送她上重點中學。
但是,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同樣牽引著謝軍和她的一家人。在這個節骨眼,母親的一席話給了謝軍莫大的勇氣,讓年紀小小的她學會了自主,學會了對自己負責。
母親叫來了謝軍,用商量的語氣說:“謝軍,抬起頭來,看著母親的眼睛。你很喜歡下棋,是不是?”
這是母親對女兒選擇道路的提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女兒將來命運的提問。
家庭是民主的,對孩子采取了審慎的商量的辦法,充分尊重女兒的意見和選擇。
謝軍目光堅毅、嚴肅地看著母親的眼睛,堅定地說出七個字:“我還是喜歡學棋。”
聽到女兒的話後,母親同意了她的選擇,同時又嚴肅地說:“很好,不過你要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做出了這個重要的選擇,今後你就應該負起一個棋手應有的責任。”
一個12歲的女孩很難懂得和理解這段話,但卻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正是母親的這段話,使謝軍受益一輩子。假如當初沒有這段話,或者是父母包辦決定女兒的前途,都不會有今天的謝軍,也不會有中國這位國際象棋“皇後”。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什麼啟發作用呢?作為父母又應該從中悟出些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像故事中的謝軍的母親一樣,孩子的事情讓她自己決定,父母自己隻提出參考意見,即不要讓孩子一味地跟從父母的決定,應讓孩子用自己的意誌取舍或選擇事物,令其有自我決定的機會,並在決定事物的過程中,培養出肩負責任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以及做人的獨立性與自律性。
生活中幾乎沒有幾個父母是故意損傷孩子的自信心的,但無意識的傷害卻俯首皆是。正如下麵這位母親: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在心灰意冷的情況下去找心理醫生。
醫生問:“當您的孩子第一次係鞋帶時,打了個死結,從此之後,您是不是再也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了?”母親點點頭。
醫生又問:“孩子第一次刷碗的時候,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再也沒用過他刷碗?”母親稱是。
醫生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用了很長時間,您看不過去,從此代替他疊被子了,是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醫生一眼。
醫生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您怕孩子找不著工作,便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利,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不已的職位。現在您卻為孩子的適應能力太差而感到恐慌了!您怕他不能勝任一份好工作,怕他娶不到媳婦,怕他以後過的很淒慘……”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醫生問:你怎麼知道的?
“從那根鞋帶知道的。”醫生說。
母親問:“我以後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說:“當他生病的時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買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及時給他送錢。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母親這種不肯放手讓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愛,傷害了孩子,使他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即自適應心理長期處於停滯生長狀態或休眠狀態,最終成為“母愛”的犧牲品。
母親的過度關愛使孩子的心理成長停滯了,這種結果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家長願意看到。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從一出生就帶有一種“自適應心理”,這種心理是指人們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一段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度的溫暖母體腹水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度左右的寒冷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