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平常就落落大方、胸懷坦蕩,她永遠保持著一種淳樸自然、從容不迫的樣子。她很清醒,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人們看節目時,總能看見不會裝酷、一身樸素的她。
楊瀾曾這樣評價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難脫一個‘媚’字,而在我認識的眾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的確,觀眾永遠不會在屏幕上看到濃妝豔抹或服飾華麗的敬一丹,她永遠都是穿著色調素淡的職業女裝,一副大度泰然的神情。
顯然,母親的一句忠告對敬一丹以後的人生發展起了莫大的作用。對於大部分家長也同樣如此,在放手讓孩子飛翔之前,多給她講一些人生智慧,以便她在自由翱翔的時候能夠保持堅定自我,不至於迷失方向。
給父母的建議:父母要讓女孩知道的幾件事。
1.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不售回程票,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重來。人卷挾於社會中,猶如置身於你不得不身陷其中的舞台,你注定要扮演某個角色,雖非心甘情願,卻也無可奈何。在熙攘的社會中,如何盡快地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是每個人不得不麵對的選擇,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所以你要自動自發地走向成熟。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就要時刻抱著居安思危的心態,知足常樂,寬以待人,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2.要適應生活中的不公平
告訴孩子,生活不可能給你任何你想要的,總有一些地方是上帝不願意滿足你的。在那些不完滿的領域,你不要選擇一味的抱怨,因為無休止的抱怨過後就是低落和消沉。不要認為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你,也不要質問為什麼別人得到的總比自己多。你殊不知,任何人都有不完美的方麵,都有輸於別人的地方,隻是他們對此的態度不同罷了。忽略這些不完滿而選擇自己的優勢發展,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劣勢,他們也便在適應的同時扭轉了形勢。
同時,適應不意味著放棄努力,適應隻是讓你擁有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命中的風風雨雨。適應就是困境中的調和劑,給你一片緩衝地帶以幫助你去進行新的選擇和新的努力。
麵對社會上存在的不公平,青春躁動的少男少女們要學會去適應,試著用更寬闊的胸懷去接受,然後再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當然,如果結局真的難以扭轉,那麼也沒有必要苛責自己,因為你已經盡力了。
3.要把握好善良的分寸
為人處事誠然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如果一個人在考慮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那麼也許這個人在別人眼裏會有點自私,但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考慮任何事情都把自己排除在外,那樣的結局也不會都像自己期待的那樣美好。
善良不僅可以表現為為對方做好事,而且也應該首先表現為對自己的關愛。不錯,善良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也是一個人獲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但是,表達善良也應該有一個尺度,無限度地、盲目地奉獻自己,到頭來很可能會迷失了自己。
“做人要做善良的人”,這是公理。但父母要提醒孩子,在表達自己的善良時,也要把握一定的分寸,要抑製自己過分行善的欲望。
4.牢記吃虧是福
有時候,最喜歡占便宜的人未必到最後也飽嚐碩果,倒是最先吃虧的人會占到最後的大便宜。吃虧也是一種福,聰明的人往往運用這種福祉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利益。
告訴孩子,也許很多時候你會嫉妒身邊和你一樣水平甚至不如你的人卻能得到讓你一直以來都夢寐以求的機會,你也許還會無數次地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可是,也許你並不知道,他在獲得這個機會之前已經鋪墊很多,謙讓很多,也許正是他們之前的寬容以及在你看來是“吃虧”的行為為他們開啟了更廣闊的成功之路。應該讓孩子明白,人最初退的一步是為了更好地向前走十步,甚至一百步!
5.不要總是逞一時的口舌之快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在生活中,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在彰顯自己優秀的同時,也要懂得給別人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別人覺得自己也很優秀,而不是讓別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你的光環下,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融洽的氛圍。
真正的智者並不是在每次爭辯中都占據上風的人,不是把別人都比下去的人,而是那些善於雙贏的人。也許在一次的爭辯中你成為了贏家,但是與此同時,你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對方的信任和好感。你與一個人的交往不可能僅此一次,也許下次再遇到他的時候,就是你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有了上次的不愉快,接下來的合作還如何快樂地進行?提醒孩子,做事的時候要記得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6.保持自省的好習慣
時常反省,可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方向,借修正言行來使自己進步。如果能夠將這種習慣堅持下來,那麼反省性格的養成一定會幫助你在以後的道路上不斷收獲成功。
家長可以建議孩子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思考和檢視自己的行為,如:與人交往中,我今天有沒有做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事?在與某人的爭執中我是否也存在不對的地方?對某人說的那句話是否得體?到目前為止,我做了些什麼事?有無進步?時間有無浪費?目標完成了多少?等等。
讓女孩成為家庭的“女主角”
有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不會有什麼自己的主見,他的想法和意見也不重要,在孩子表達出他的意願和想法時,家長也總是不屑一顧。當父母就家裏的某個決策討論的時候,孩子在一旁插嘴,父母就大聲嗬斥:“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這是大人之間的事,沒你小孩子什麼事,一邊玩兒去”,實際上父母的這種態度已經對孩子產生了消極的暗示和影響,無疑是給熱情高漲的孩子迎頭潑了一盆冷水,使孩子自信全失,嚴重的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家裏一無是處,可有可無,進而衍生出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心理問題,如輕視自己、自我懷疑等等。一旦孩子真的出現了心理問題,父母就要追悔莫及了。
詩人、國家一級作家駱曉戈教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姐,去大學任教前就是一位很得孩子們喜愛的師友。她的女兒岸子自浙江大學畢業後,憑過硬的自身條件被公派到美國留學。
駱教授的教子之道值得推崇。曾有幸與她共事幾年,基本見證了她夫婦對女兒岸子的教育。駱大姐家庭條件優越,唯一的寶貝女兒岸子身上卻無驕嬌二氣。同事們都很喜歡岸子。
在駱教授的眾多教育方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在岸子很小的時候,駱大姐要添置家庭共用品都會征求她的意見。比如買電視機,買多大的,什麼品牌、什麼顏色,什麼價位等等,甚至擺放在哪個位置都和她商量。岸子稍大了點,駱大姐就向他詳細通報家庭收入情況,倆夫婦還會認真地和女兒預算一周、一月和一年的支出。後來,全家小到衣服大到房屋的購買,岸子都有充分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當家方知柴米貴。”由於從小就參與了家庭管理,岸子確實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惟艱。”所以,除了一日三餐和合身的衣裝,她就從不向父母伸手要這要那。在家裏,岸子享有慣了平等的話語權,在外麵,她就時刻做到了不卑不亢。尤其是,她通過長期參與家庭決策和管理,她就自覺不自覺地有了振興家業和貢獻社會的責任感,一直刻苦學習,表現優秀成績優異。
一般來說,能夠經常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的孩子,性格較為開朗,能夠在眾人麵前條理清楚、簡明扼要的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能夠主動關心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有較強的集體責任感和責任心,待人接物也處處能彰顯出自己的自信;而那些從來不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考慮事情通常是狹隘的、自我為中心的,集體意識淡薄,依賴心理強,做事的主動意識差。因而可以看出,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至關重大的影響意義。
給父母的建議:孩子再小,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不管孩子年齡大小,父母都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一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二來也能實現較好的自我認知,感受到自我價值。要知道,父母的肯定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一個尤為關鍵的要素。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父母首先要主動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當父母平時在討論問題或商量某個決策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征詢下孩子的意見,如問問孩子“你覺得我們這麼做怎麼樣?”“你認為我們買什麼牌子的電視機好呢?”當孩子說出自己意見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回饋,如果孩子說的有道理,就可以按照孩子說的實行;如果孩子的想法欠考慮的話,父母就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這次爸爸媽媽沒有聽你的意見,指出孩子需要完善考慮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逐漸使孩子關心家裏的事情,同時還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維,有助於他思考的全麵性和理智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應當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商量對象,而不是“玩玩”“可有可無”的心態,和孩子說話的態度要和藹,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要就孩子的意見粗暴否定和冷嘲熱諷,不要端出家長的架子,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確是想聽他的意見的。
再有,並非家庭裏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適合孩子參與的。所以父母在讓孩子參與之前,先要考慮好家裏的哪些事情適合讓孩子來參與,哪些是不適合的。通常來說,凡是參與的過程和結果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就可以讓孩子一同來參與,如家庭的計劃開支、旅行計劃等等。
最後,在孩子的參與過程中要引導孩子發表自主的意見。有些孩子在年齡較小的時候,家長說什麼他隻懂得點頭,或是說“我聽你們的”“你們說什麼就怎麼辦”,這就說明孩子還沒有真正有意識的參與進來,家長就可以適當教給孩子一些參與的方法,如在買東西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幾個備選項目,讓孩子從中選擇,並讓他說出他的思考過程和最終結論;或者當孩子就某項決策不知道從何下手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提醒一些既往經驗,讓孩子從這個角度出發去主動思考。
總之,父母要抓緊一切時機,時刻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