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回頭看到發生的一切之後,非常生氣。這是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好不容易侍弄出的令鄰居們羨慕的花圃。他開始對兒子吼叫:“你這個笨蛋,什麼時候能不幹這種讓人笑話的蠢事。”
這時,妻子很快走過來,把手放在喬治的肩膀上說:“親愛的,請記住,我們是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
花已經死了,還有被棒球砸碎的玻璃窗戶、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燈以及掉在廚房地上的碟子,它們都已經破了,都已無法挽回。此時,我們不要再去打碎一個孩子的心靈,如果他們充滿活力的內心變得麻木,這種無法挽回的損失才是真正的遺憾。
可惜的是,在許多情況下,孩子有時出了差錯,常常遭到父母或老師的指責,甚至諷刺和挖苦。
“白吃了十幾年飯了。”
“你父母給你吃什麼長大的。”
“你多能呀!”
“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當父母用這種諷刺挖苦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可曾想到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很多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時候往往對孩子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譏諷。然而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體罰卻是“心罰”,是一種“語言暴力”,是一種精神虐待。要知道,“語言暴力”決不是小問題,決非無關緊要,它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美國兒科協會兒童虐待問題委員會的主席Charles Johnson認為“對孩子加以虐待,即使身體上的創傷好了,但是精神上的傷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美國兒童心理協會研究人員指出了父母會對孩子造成精神傷害的一些行為,包括貶低、羞辱或者利用孩子達到某些目的;嚇唬孩子,比如對孩子或他們喜歡的人施暴;拒絕他們情感上的要求;行為反複無常,例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或者不現實的要求。
Johnson認為,在美國每年報告的上百萬次虐待兒童的事件中,大約5%至7%屬於這類精神虐待行為。一般來說,受虐待的孩子麵臨隨之而來患上其他疾病的更大風險,這包括意誌消沉、有自殺的念頭、自尊心低、無法克製衝動、飲食紊亂病症、濫用藥物、對抗社會的行為,行為不良、學習障礙以及健康狀況較差。
大街上,兩歲左右的兒子在父母身旁邊跑邊喊。
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隻棒冰,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一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棒冰,但大人緊握著急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越是哭,他的父母越是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並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裏。父親吃完自己的棒冰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艾麗絲·米勒親眼見到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秘密》裏,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
有的時候,成年人不經意說出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家長偶爾以玩笑形式說出的對孩子有嘲諷味道的話很可能會讓孩子埋下自我懷疑的禍根,這是因為,孩子們對於批評要比大多數成年人意識到的更加敏感。如果家長時常數落自己的孩子,不僅容易導致孩子自我懷疑,而且還會令他們覺得有愧於父母而感到分外內疚和自責。當孩子總是自覺羞愧時,就可能會引致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孤獨自閉,孩子懼怕嘲笑和指責,因而把自己深深的封鎖了起來,不願與外界發生任何的聯係;另一種是極端自虐,當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羞愧感甚至會驅使他不惜進行自我傷害。
給父母的建議:多給孩子一些讚揚和關愛。
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
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
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
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
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罵:“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長采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
美國兒科協會兒童虐待問題委員會的主席Johnson說:“父母應該給子女更多的讚揚和關愛,而不是苛刻的批評。許多父母說自己愛孩子,可是他們是喜歡孩子現在的樣子,還是他們期望的樣子?”他建議家長站在孩子在立場上考慮問題,並且試著多鼓勵孩子好的做法,而不是過多批評他們的不良行為。
愛並接受你真實的孩子,是為人父母者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相反,家長總是忘不了孩子身上那些自視之為缺點的東西,或者沉湎於一個理想的畫麵,一旦現實並不如自己心中所想那樣,便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向了孩子。但家長要知道,也許你的孩子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優秀,但記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性格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讓女孩接觸藝術,了解藝術
女孩需要藝術的熏陶。但這並不是指每個女孩都要從小學彈琴,學畫畫,這些還是應該興趣使然。女孩可以不擅長藝術,但卻不可以不熱愛藝術。藝術可以拓寬女孩的視野,增加女孩的見識,培養自己良好的情趣。
一般,女孩3歲以後,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到了這個年齡段會對自己的衣著等各方麵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些女孩甚至更早就在這方麵有了敏感性,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女孩進行正確的指導、引導、鼓勵,女孩就會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提到藝術,很多人認為它代表古典音樂、美術、雕塑、舞蹈等具體的學科,因而很多家長以為將孩子送到藝術學校,學一門才藝就算是跨進藝術的門檻了,這其實是對“藝術”一詞的片麵理解。我們沒有必要去用學術的觀點討論藝術的定義,通俗地說,藝術是抒發、傳遞、調動思想情感的手段。
培養藝術領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學習樂器、傾聽音樂、參觀畫展等,這一點已經得到很多家長的重視,不論孩子們是否喜愛,家長都願意花錢將孩子送進才藝學校去受熏陶。但是這樣的方式達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歡,反而會增加他的厭學情緒。針對目前家長和孩子麵臨的學藝困惑,再去強調學習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已經顯得有點多餘。
我們需要麵對的已經不是孩子學習藝術的資金投入問題,而是如何讓孩子與家長的相處,成為愉快而祥和的藝術的問題。太多家長寄希望於樂器,卻忽視了自己對孩子的藝術修養的引導作用。
希臘有個習慣,婦女在懷孕期間要觀看美麗的事物,據說這是為了使孩子也能成為美麗的人。美能使人精神愉悅、情緒放鬆,而愉悅和舒適能使人變得更加美麗。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建議給孩子營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室內環境。孩子的房間應選擇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屋子;牆壁最好是有利於視力發展的暗綠色,上麵最好掛有各種美麗的裝飾,可以是名畫的複製品;床要潔白,被子要軟而輕;最好在桌上陳列一些孩子喜歡的雕塑。
與斯特娜夫人的主張相似的還有教育家洛克,他號召家長讓孩子多接觸音樂,並相信旋律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給父母的建議:家長要先自修。
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處處留下了痕跡,即便是孩子對藝術的理解也不例外。能夠對藝術有敏銳的感知的孩子,心靈往往也敏銳純潔,這樣的心靈需要家長來嗬護。說到底,還是要求家長自己有涵養。
如果家長的言語和動作都粗俗不堪,又常常在孩子麵前談論是非、吵架罵人,給孩子留下的就會是一副市井小人的形象,一方麵孩子會模仿,自己成為一個缺少教養的人;另一方麵,孩子的心靈也會被家長的大意損傷,這樣的孩子麵對青山綠水、天高雲淡的美景也會無動於衷。
與孩子一起學習名著、排演戲劇、朗讀詩文是很好的接觸藝術的方式,做孩子的聽眾,讓他在家裏演奏樂器,就像開自己的演奏會一樣,這是激發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也是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愛的最好方式。
藝術的魅力不僅是激發心靈、調動情緒,它還能豐富孩子的靈魂,使孩子建立起一種對美的信仰和追求。有藝術修養的人,氣宇軒昂、談吐不凡,更容易贏得別人的敬重,這也是藝術帶給人生的一種財富。
良好的審美也是一門藝術。美是女孩的天性,但很多女孩並不能分清真正的美醜,覺得流行、時髦就是美。甚至認為美就是擦口紅,塗指甲油,塗香水,上課照鏡子,手上、腳上常更換手鏈、腳鏈等等。
女孩們對美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誤區,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對女孩進行審美教育,讓她擁有正確的審美觀。所謂的審美就是在遠離功利的基礎上,追求的一種愉悅心態。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很明確:“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美的品質。”蔡元培先生曾說:“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裏又找到他們遺失了的情感。”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也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養性。”“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
由此可見,在培養審美觀的過程中,女孩最大的收獲不是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何為美,而是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性情,培養了情操,學會了以開闊的胸襟、從容的姿態麵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