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美麗心靈是永不退色的外衣(1 / 3)

讓女孩的心如水晶般清澈

無論誰都喜歡美好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排斥肮髒的、品行惡劣的家夥,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良好的品德就是影響力,是社會交往中的通行證。它可以幫助人獲得事業的成功,贏得友誼,獲得尊重與愛戴。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優秀的品德,隻有從孩子還在搖籃之中時開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靈中播下善的種子,越早越好。”

小女孩是美好的化身,不僅是外貌,讓她們從小有一顆善良的心,將使女孩的生命大放光彩。

美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也曾說過:女孩的美德將決定世界的未來。一個無品無德的女孩子,不僅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汙染,同時還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品格,當然會受到社會的排斥,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相反,一個品性清奇、蘭心惠質的女孩卻會得到他人的倍加推崇。因此,培養女孩優良的品德,等於為她的社會生存能力加分。

美德,是指一個人高尚的道德行為和優良的道德品質。陶行知說:“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美德。”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

美德是一種修養。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提出人類的18種美德:禮貌、忠誠、明智、節製、勇氣、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情。

對女孩來說,培養她的美德,就要從現在身邊的小事做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基對他的學生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愛媽媽,他說:如果一個孩子連他媽媽都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甚至愛祖國嗎?因為媽媽是為他付出最多的人。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親都很薄情,那麼將來走上社會,即便是對某人很好,也一定是出於利益的需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女孩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女孩在家庭中還沒有接受良好的道德培訓就被推向社會,可想而之其後果。當女孩來到學校之後,問題會一一暴露,這時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為學校裏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裏折射出來,而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產生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長。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品格完備、全麵發展的人,這一極其細致艱巨的工程。

我們都聽說過童故事中的灰姑娘,雖然飽受欺淩,但她勤勞本分,心地善良。作者也偏愛這樣的姑娘,因此,但凡心地純潔的人,最終都會得到圓滿輕鬆的結局,這種安排,也受到世人的歡迎。

近年來,有教育學家提出不應該提倡傳統的童話,因為女孩們的目光漸漸都偏向了高貴和奢華,喜歡享受和安逸,開始攀比外貌和生活條件,而恰恰忽略了美的本身。這種提法可以視為現代人對美德的重申,美好的品行比外貌和身世更值得關注。

美德無價,它讓一個人高貴而充滿魅力。培根說過:“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

美德,使女孩的心變得雅致,帶來的是幸福的生活永遠樂觀的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為女孩營造一個適於美德教育的環境。

“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家長的教育和影響,對女孩具有先入為主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風家教對女孩能否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教育女孩,說理固然重要,但言之無物,嘮叨過多,成為空洞的說教,往往教而無效。

作為家長,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要把女孩培養成為品格高尚的人,家長首先必須是一個好家長。

總之,讓女孩擁有美德,是讓她走向美好人生的基礎。

良好的德行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它的意義都極其重大,甚至決定了孩子今後的生活質量。因此,培養女孩良好的品德應是教育的第一要務。

給父母的建議:父母應善於從細微的地方培養女孩的品德。

品德是一個女孩的靈魂,是她走向社會的指南針,是她為人立世、事業成功的根基。家長應該從小對女孩進行品德教育,不忽略任何一個細微的地方。

妮妮3歲了,每一次看見螞蟻,母親會柔聲地對她說:“妮妮,你看它好乖哦!螞蟻媽媽一定很疼愛她的寶寶呢!我們不要傷害它好不好。”妮妮很聽話,於是就趴在一旁驚喜地看那隻螞蟻。當螞蟻遇見障礙物爬過不去了,妮妮就用小手搭橋幫助它爬過去。母親一臉欣喜。

後來,妮妮上幼兒園了。有一次,她吃完了香蕉隨手把香蕉皮丟在了一邊。她的媽媽沒有像別的母親那樣視而不見,而是讓她撿起來,帶著她把香蕉皮丟進垃圾箱裏。

接著,媽媽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她總要把垃圾扔進果皮箱裏。有一次他在馬路邊撿到了一張廢紙,發現在馬路對麵才有垃圾箱,但她還是執意走了過去。然而一輛車飛奔過來,小女孩像一隻蝴蝶一樣飛走了。

後來這個小女孩的媽媽精神徹底崩潰了,每天都在那個地方撿別人丟下的垃圾。當地人被感動了,從此不再亂丟垃圾。他們把那些果皮箱擦得一塵不染,在每一個果皮箱上都貼上小女孩的名字和他最美麗的相片。那個城市也變得幹淨無暇。

故事講完了,妮妮的眼睛濕潤了。她說對媽媽說:“我以後再也不亂扔東西了。”

這位母親就懂得教育女孩,善於從最細微的小事入手來啟發女孩最美好的天性,這樣做的好處還在女孩第一次犯錯的時候能及時抓住教育時機,讓女孩明白了怎樣做是正確的。

轉眼間,妮妮上小學了。一天早上,學校打電話通知母親,說女兒在前一天值日時沒有把窗戶關嚴,風把兩塊玻璃刮破了。

母親馬上意識到這事在這個管理甚嚴的學校裏意味著什麼。

中午,母親找來昨天值日的妮妮。妮妮怯怯地說:“昨晚放學時,教室裏有兩隻蝴蝶,趕來趕去,總有一隻飛不出教室。我隻好開著一扇窗戶,好讓外麵的飛進來,或者裏麵的飛出去,讓它們結伴去玩,想不到會被大風刮破了玻璃……”

女兒幾乎落了眼淚,囁嚅著說願意賠這兩塊玻璃。明白了事情的緣由之後,媽媽再也嚴厲不起來了,她摸了摸女兒的頭發說:沒事了,去玩吧。

如果簡單用行為來衡量妮妮的做法,也許妮妮是錯的,而如果用存心來衡量妮妮的做法,她的那一份純真的善心就是很值得肯定的。由於母親的教導,善良的行為早已經融入到了女孩的言行中了。

這個極聰明又偉大的母親懂得在孩子的成長中發現那點點的善良和愛心,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的美好品德。從表麵上看,孩子的做法是錯的,而實際上這是母親教育上極大的成功。你是否也能在女孩小時候培養她的美德呢?

善於從細微的地方發現女孩的品德,並及時給予指導。對於女孩做出的美德行為充分表達你的讚賞,而對於不好的行為也及時批評並指正。

對於女孩品德的教育,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女孩品德的培養中,父母之所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是因為父母是陪伴女孩的第一人,也是時間最長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女孩模仿的對象。不注意培養女孩品德的父母,是不盡職的父母。

鼓勵女孩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別人

“愛自己”“看清自己的痛苦與快樂”容易做到,可是“就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感受別人的痛苦和快樂”,就有些難度了。

父母對女孩的美德教育往往到此戛然而止。但是,如果想讓別人愛你的女孩,務必從現在起讓她明白:隻有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懂得換位思考,你才會獲得更多真摯的友誼。

有這樣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古希伯萊有個國王所羅門是個令人尊敬的國王,一次,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國王的宮殿,老翁講他想要離婚,所羅門問“為什麼”,老翁講出了若幹個理由。所羅門便聽便讚許地點點頭,最後說:“是的,你說的很對,你們應該離婚。”

話音未落,老婦人就大喊大叫地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所羅門問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聽完,同樣覺得很有道理,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

這時,國王身邊的大臣見國王如此斷案,忍不住站出來反對說:“大王,你不應該這樣斷案,你這樣斷案是不對的。”所羅門聽了點點頭,最後說:“不但他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作為一個國王,的確沒有這麼斷案的。”

所羅門王在斷案時,他不僅僅是聽,而且把自己想象成對方,從另一個角度去思維,他所用的其實是“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

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習慣於從自己的特定角色出發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態度與行為,而且習慣於自我中心式的思維方式,從而引發出一些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比如,晨曦的奶奶突然病逝了,晨曦最近心情糟糕到極點。當晨曦來到學校後,很多朋友這樣“安慰”他:“她是怎麼死的?”“你奶奶以前對你好嗎?”“天哪,沒想到這麼快就死了?”這些孩子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但因為沒有站在晨曦的角度思考問題,結果使晨曦心理受到莫大的傷害。如果大家都能從晨曦的角色去思考一下,都能將心比心地換位感受一番,那麼,結果就會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