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應該告訴女孩:唯有感同身受地去傾聽別人的煩惱、痛苦、快樂、幸福……才能使別人願意與你交流、溝通,並真切地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
當然這種“感同身受”一定要發自內心的,不帶任何利己成分。如果關愛別人,目的是希望從別人那裏撈取更多的好處,那麼這種關愛是絲毫沒有意義的。
給父母的建議:告訴女孩,要常常把自己假設成別人。
換位思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建立在換位思考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能夠很好地促進彼此間的團結與合作。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給予關懷與了解。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走,鮑叔牙說他不是膽怯而是因為家有老母無人照顧;最後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兵敗被殺,別的臣子都自殺殉主了,管仲卻寧可躲進囚籠受辱,鮑叔牙說他不是無恥貪生而是忍辱負重以成就宏圖大誌。
像鮑叔牙這般將心比心、善用換位思考,實屬難得。無怪乎管仲慨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隻有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快樂,才能與人為善。如果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
父母要讓女孩明白:與人相處時,充分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學會替別人考慮,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女孩與朋友之間因為某些事情發生分歧是,不妨幫她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看看分歧點在哪裏,為什麼兩個人的想法會不同,接著建議孩子這樣思考:“我要是處在他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最重要的是讓女孩學會體諒他人,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比如,為了讓別人聽清楚你的聲音,不妨提高說話的聲調,為了不讓對方傷到,遞給他剪刀的時候可以把把手那一邊衝著他,當對方總是脾氣暴躁、對人苛刻的時候,想一想是不是他最近工作壓力太大……
正像俗語所說的那樣,“穿別人的鞋,才知道痛在哪裏”,鼓勵女孩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關愛對方,了解他人的真實處境,切身地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樣女孩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孩子。
不可救藥的嫉妒心
盈盈和嘉怡小學時就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小夥伴更是整天在一起玩,晚上放學後也一起寫作業,有了喜歡的東西也喜歡和對方分享。
但最近,媽媽發現,盈盈對嘉怡有些反感,最近一直沒理嘉怡。媽媽感到很奇怪。
這天放學後,電話響了,媽媽接起來後,是嘉怡打來找盈盈一起出去玩的。
“盈盈,嘉怡叫你一起出去玩。”媽媽叫盈盈接電話。
“我不去,就說我正在寫作業呢。”盈盈悶悶地說。
“盈盈,你怎麼了?”媽媽握著電話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都說了不去了,真煩。”
“對不起啊,嘉怡,盈盈她有點不舒服,今天就不去找你玩了,明天讓她過去找你好嗎?”媽媽隻好這樣告訴嘉怡。
放下電話後,媽媽問女兒:“茜茜,你怎麼不理嘉怡了,你們不是好朋友嗎?”
“沒有呀,隻是我今天心情不好。”
晚上吃晚飯時,爸爸說:“盈盈,聽說嘉怡被評為‘市三好學生’了,怎麼沒聽你說過啊?”盈盈突然就放下了碗筷,一臉的不服氣:“哼,那有什麼了不起的!真是的,有了一點點的成績就到處炫耀……”
媽媽忽然明白了,怪不得盈盈最近不理嘉怡呢,原來嘉怡被評為了“市三好學生”,而盈盈卻與此無緣,多年的好朋友之間出現了不平等。於是盈盈因為嫉妒,而不願意與嘉怡交往了。
嫉妒其實是一種負麵情緒,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離縮短時所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多種情緒體驗。它是有明顯的敵意,給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障礙。有時,明知道是嫉妒,是不應該的,卻無法消除。地位相似、年齡相仿、經曆相近的人之間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孩子的嫉妒心理從很小的時候就會有所反映,有人做過實驗,15個月的孩子,如果媽媽當著他的麵抱別的孩子,他就會有所反應,非要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並緊緊摟住媽媽,好像在說:“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生活中,好多種情況都能使女孩產生嫉妒心:比如,媽媽誇讚別的小朋友,自家的女孩就會嫉妒。如果別的小朋友有一個好看的芭比娃娃,自己沒有,心裏就會不好受。
和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因為女孩子更容易專注於一件事,並且好強,自尊心極其強烈。尤其現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個孩子,由於整天眾星捧月一般地寵著孩子,許多孩子都染上了“嬌”“驕”二氣,絕對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願聽誇獎別人的話,所以嫉妒早已成為女孩子一種愈來愈嚴重的通病。這種可惡的“病毒”還使得女孩的美麗大打折扣。
麵對女孩的嫉妒,父母也無需煩惱,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她擺脫嫉妒心理,使嫉妒朝良性發麵發展,比如去欣賞別人,虛心向別人學習,讚美他人。
給父母的建議:引導女孩正麵宣泄負麵情緒。
女孩對他人擁有的自己不具備或得不到的東西,往往會產生一種由羨慕轉化為嫉妒的心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平時應該多和女孩接觸交流,及時掌握女孩的心理變化,了解女孩嫉妒的直接起因,耐心傾聽女孩的心理感受。要知道,女孩的嫉妒是直觀、真實甚至自然的,它完全不像成年人那樣摻雜著許多其他的社會因素,它隻是女孩們對自己願望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本能的心理反應。因此,當女孩顯露出其嫉妒心時,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嚴加批評指責,而是傾聽,理解他的憤怒、不安、煩躁等不良情緒。在女孩傾訴完之後,要為他正確分析與他人產生差距的原因。積極尋找縮短差距的途徑和方法,以便使女孩能正確與他人進行比較,以積極的方式縮短實際存在的差距,最終化解內心的不平衡。
此外,還要在平時生活中,培養女孩豁達樂觀的性格。告訴女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但同時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短處,任何方麵都比別人強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道理。引導女孩們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正視、欣賞別人的優勢和長處,從而能夠向別人學習、借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的喝彩。
家長可以教給女孩用自我轉換法和自我抑製法宣泄嫉妒這種負麵情緒。
引導女孩進行合理地自我轉換,不把時間浪費在抱怨外在環境上,而是去積極給自己充電。比如作家愛德蒙德·威爾遜在看到同行寫的《偉大的蓋茨比》時,非常嫉妒其對戲劇場麵的營造。但他馬上將嫉妒轉換成成功,寫出了許多充滿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家長還可以建議女孩找一個較知心的朋友或親友,痛痛快快地說個夠,暫求心理的平衡,然後由親友適時進行一番開導。這樣做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卻能中斷這種發泄性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如有一定的愛好,則可借助各種業餘愛好來宣泄和疏導,如唱歌、跳舞、書畫、下棋、旅遊等。
和女孩一起感恩生活
想必有些家長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城發生了饑荒,小城中所有貧困的家庭都麵臨著危機,溫飽成了他們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小城裏最富有的人要數麵包師羅伯特了,在人們眼中,他是個好心人,這次,為了幫助人們渡過饑荒,他首先把城裏最窮的20個孩子叫來,對他們說:“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籃子裏拿一塊麵包。以後你們每天都在這個時候來,我會一直為你們提供麵包,直到你們平安地渡過饑荒。”
每天,那些饑餓的孩子爭先恐後地去搶籃子裏的麵包,有的為了能得到一塊大點的麵包甚至大打出手。他們心裏隻想著要得到麵包,當他們得到的時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麵包吃完,甚至都沒想到要感謝這個好心的麵包師。
好心的麵包師常常會注意到一個叫露絲的小女孩,她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別人搶完以後,她才到籃子裏去拿最後的一小塊麵包。她總會記得親吻麵包師的手,感謝他為自己提供食物,然後拿著它回家。
麵包師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塊麵包,多麼懂事的孩子呀!”
這天,那些孩子和以前一樣搶奪較大的麵包,可憐的露絲最後隻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麵包,但她仍然很高興。她親吻過麵包師的手後,拿著麵包回家了。到家後,當她媽媽把麵包掰開的時候,一個閃耀著光芒的金幣從麵包裏掉了出來。
媽媽驚呆了,對露絲說:“這肯定是麵包師不小心掉進來的,趕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拿著金幣很快來到了麵包師家,對他說:“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金幣掉進了麵包裏,幸運的是它並沒有丟,而是在我的麵包裏,現在我把它給您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