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的麵包師微笑著說:“不,好孩子,我是故意把這塊金幣放進最小的麵包裏的。我並沒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給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這塊金幣,是你選擇了它,現在這塊金幣屬於你的了,算是對你的獎賞。希望你永遠都能像現在這樣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麵對每一件事。回去告訴你的媽媽,這枚金幣是一個善良文雅的女孩應該得到的獎賞。”
懂得感恩的女孩是幸福的,在她感恩的同時,會得到雙倍的快樂與幸福。懂得感恩的女孩能夠認真對待生活,哪怕是在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也能堅持住,因此最後她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感恩”就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女孩不會懂得幸福的滋味。而那些常懷感恩之心的女孩,她們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不知你有沒有觀察過女兒的行為?她是自己吃飽了喝足了就什麼也不管,還是能夠主動關愛他人,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請不要認為“感恩”是女孩可有可無的品質,要明白,不懂得感恩的女孩也就品嚐不了被關愛的幸福。
給父母的建議:不妨從一些細節開始,教會女孩感恩。
父母教孩子學會感恩應該從生活的一些細節開始,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逐漸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如教育學生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要尊敬老人,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幫助別人,同時也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等等。總之,點點滴滴都能當成感恩教育的素材。
教育女孩感恩,首先要教育她感恩父母。家長可以給女孩講動物反哺的故事:烏鴉長大後,還返回來喂自己的老父母,就像當初父母喂自己一樣。鳥類都能做到感恩父母,更何況人類?人類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
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感恩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清晰可見,比如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務,當朋友遇到難題時鼎力相助,下雨時給別人撐起一把傘,等等。告訴孩子,懂得感恩是最平凡的舉動,也是最高尚的行為,應該抓住每個感恩的機會。
有一個母親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銘銘快8歲了,當年,媽媽在生銘銘的時候難產,情況危急。醫生們采取了果斷的措施,經過全力搶救,終於使母女倆脫離了危險。
因此,每年銘銘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就會帶著她到醫院看望當年保她們母女平安的醫生,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如果因為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去醫院,她就會讓銘銘打個電話問候醫生。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僅對於曾經有過“大恩”的人抱有感恩之心,並且對於別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多年前,一個單身女子的隔壁住著一戶窮人。一天晚上,當地停電了,單身女子點起蠟燭。不一會兒,突然聽到鄰居小孩敲門。
她打開門,小孩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以為小孩子是來借蠟燭的,於是對孩子說:“沒有!我這已經是最後一根蠟燭了。”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小孩微笑地說:“阿姨,我就是來給您送蠟燭的。”說完,從懷裏掏出兩支蠟燭。“媽媽和我怕你沒有蠟燭,所以我給你送兩支過來。”單身女子她問小孩:“你告訴阿姨,為什麼要給我送蠟燭呢?”小孩兒說:“阿姨,您平時的燈光總能通過窗戶照亮我家。我媽媽說我們要懂得感恩。”
猶太父母認為,真正的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感激,他們相信,隻有懂得感恩,孩子才會去幫助別人,關愛他人,才不會成為一個“自私鬼”。
在猶太家庭裏,每當和孩子閑聊時,父母總是有意地讓孩子說出自己需要感謝的人或事,這樣,孩子就會把這些人和事牢牢地記在心裏,在合適的時機給予他們回報。不僅如此,孩子在感恩的過程中,也學會去幫助別人,同別人分享快樂。這種美好的品質不僅給他帶來心靈的慰藉,而且還會使他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
將特雷莎修女介紹給女兒
一個人隻有懂得先伸出自己的手,才能握住別人的手;而有過被愛的深切感動者,更能有愛別人的能力。這樣的道理用在親情、愛情、友情都一樣。如果為人父母者想要培養出一個富有愛心的女孩,讓她長大能懂得自愛、愛人,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要讓女孩學會愛,擁有愛的能力!
不妨把特蕾莎修女介紹給女兒:
1997年9月5日,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蕾莎修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一天全世界都哭了。
能感動一些人的人很多,能感動天下每一個人包括罪犯、戰犯、殺人犯的隻有她——德蕾莎修女。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曆史上隻有兩位獲獎者是全票通過的,一位是史懷澤博士,另一位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施愛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她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創建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但是她的總部隻有兩個修女,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隻有一把桌椅,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的地點永遠是——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收容院……
對她來說,給予他人以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重要。
來她這裏做義工的有許多世界級的知名人物,他們中有銀行家,企業家,富家小姐,美國加洲洲長……她幫助了那些處於生活邊緣的人,同時,也影響了更多的人……
什麼是愛心?那不是打電話到新聞媒體去告訴他們“我要獻愛心啦”,也不是在鎂光燈的閃爍之下向某慈善機構捐款,而是不漠視、不鄙夷不如我們生活條件的生命存在,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去生活。
也許你的女孩出生於繁華都市,也許你的女孩生長於窮鄉僻壤,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對待出身,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以及努力做一個具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優秀的人。這才是女孩健康成長的基石。
一位母親為了讓女兒體驗沒有水的感覺,暑假的時候,她特意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從東北千裏迢迢來到甘肅的定西。
在火車上,母親告訴女兒她們馬上就要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孩便打算向駱駝學習,趕緊灌下一瓶牛奶。
到了定西的老鄉家,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幹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民告訴她們,日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著使用:先用來洗臉,然後再用來洗衣服,最後又用這盆髒水去喂豬。
女兒擔憂地問:“豬怎麼能喝這樣的水呢?”
媽媽反問:“那你覺得應該給它們喝什麼?”
“我給它們喝檸檬汁,給它們喂牛奶。”女兒一臉稚氣歪著頭回答。
後來媽媽問她剛才從井裏打上來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幹淨。”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兩天沒喝水了呢?也不喝嗎?”
“不喝。”
……
就在那天晚上小女孩哭了,不是因為她太渴,這兒太苦,而是因為媽媽訓斥了她。對她來說,畢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過口渴的難耐,於是她終於喝了兩天來的第一口水。
這裏每天早晨天氣都有些陰沉,似乎一場雨即在眼前,給太久沒下雨的土地及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帶來希望,可希望最終都破滅了。
土地已幹得裂出了一道道縫,農民們麵臨的將是顆粒無收的命運。
這天,母女倆要回家了。女孩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此刻的離去競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因為他們從未嚐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從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的淚。
母女倆揮手告別了黃土地,把那裏的貧窮落後留在身後,卻會把一種體會留在心裏。年輕的母親要讓女兒體驗的,是水的珍貴,更是一種愛的能力。
給父母的建議:從現在開始,培養女孩愛的能力。
家庭環境是孩子一降生到這個世界時,就會接觸的第一環境。因此,想要培養充滿愛的能力的女孩,就要從小開始,而非等到學齡再期盼學校老師來教導。
培養女兒愛的能力,父母應該給女孩提供“愛心”教育機會。比如帶女孩搭公車時,看到有老人上車時,父母自己以身作則起來讓座,就是讓孩子感受到“博愛”意義的好機會。同時引導女孩關心身邊的人。如果聽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難,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女孩去問問同學是否需要幫助,父母並給予協助,讓女孩從小就能體會幫助人的快樂,也能讓她更富有悲憫之心。
父母還可以教育女孩尊重生命。為了讓女孩將關愛的情緒也能關注到人以外的事物,父母可以在家中養寵物,像貓、狗、鳥、魚,種幾盆花草。讓女孩負責去飼養或換水、清理時,順便告訴她萬物生命的意義,讓女孩自由去跟寵物互動,或者觀察植物生長,她就能慢慢體會生命本來的尊嚴。
管教女孩亦給她充滿愛心的感受。特別要提醒父母的是,管教孩子必須有理有據,而且不能是情緒化地打罵,必須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裏,違反了一定要處罰,這是為了她將來的人格養成。這樣,才不致讓孩子有偏差的認知或行為產生。
多講好的傳說、故事給女孩聽也是一種好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故事的角色會影響、投射到孩子身上,會讓她想去模仿眾人景仰的英雄、善心使者,自然就會去檢視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