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好性格讓女孩受益匪淺(1 / 3)

激活女孩內在的好脾氣

相對男孩,女孩比較脆弱,嬌氣,意誌力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強,更容易導致她們發脾氣。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一些年輕的父母抱怨說,“稍不如意,脾氣就上來了。打也不聽、罵也不靈,哄她吧,她還更來勁!”

有些父母會覺得這樣的女兒簡直無可救藥,索性就用自己的壞脾氣去好好教訓她一番,但最後效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樣的情況下次還會出現,並且會在女孩內心留下創傷,傷害彼此感情。

生活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孩子。這是孩子缺乏自製力的表現,自製力是能夠完全自覺的。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是意誌的重要品質,是情商的重要因素。

那麼對於孩子的“牛脾氣”,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呢?甜甜父母的做法大家不妨效仿一下。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甜甜突然想吃冰激淩。已經很晚了,商店都關門了,爸爸媽媽試圖跟她解釋,勸她明天再吃。

然而,甜甜的脾氣卻上來了,她倒在地上大聲叫喊,用頭撞地,用手到處亂抓,用腳踹所有夠得著的東西……

爸爸媽媽被氣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他們努力克製自己的火氣,暫時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甜甜已經叫喊半天了,她奇怪地發現,居然沒有人理她。於是,她又重新按她剛才的“表演”鬧了一番。這次爸爸媽媽坐了下來,靜靜看著女兒,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甜甜不服氣地又開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媽媽還是沒有任何表示。最後,甜甜大概也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她自己爬起來,回房間睡覺去了。

從此,甜甜再也沒朝別人亂發脾氣,甜甜的亂發脾氣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自然消失了。

每一個女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一定的脾氣,但是有些脾性是不好的。不良的脾性養成後會對他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孩子的“牛脾氣”就是父母溺愛的結果。

當你的女兒“牛脾氣”上來時,此時千萬不要上前製止,或者勸解。如果那樣做的話,孩子會更撒嬌,長久這樣脾氣會更倔強。此時父母需要做的隻是冷觀,就像甜甜的父母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嚴肅的氛圍中意識自己的錯誤,漸漸收斂起自己的“牛脾氣”。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是一個隨意發脾氣的孩子,可事實上發脾氣是女孩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就要循循善誘。如果家長引導得不好,孩子就會養成亂發脾氣的習慣,變成一個暴躁的孩子;引導得好的話,孩子的脾氣就會成為每一次教育孩子成長的契機。

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改掉喜怒無常的壞情緒,最有效的辦法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進行“冷處理”,讓其自動消失。

王先生夫婦最近被女兒的壞脾氣折磨得頭疼死了。

女兒莉莉僅6歲,脾氣卻暴躁得厲害,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她講道理,她也聽不進去,如果父母不按照她說的去做的話,她就一直吵鬧、哭喊、在地上打滾,手裏有什麼東西都會順手扔出去。

為此,王先生夫婦想盡了辦法,他們打她,苦口婆心地教誨,罰她站牆角,趕她早點上床,責罵她,嗬斥她,給她講道理……簡直拿出教育男孩子的方法來,仍然不奏效!一有事情莉莉還是會大發雷霆,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當孩子遇到情緒不好亂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不能火上加油,更不應該用過激的話和粗暴的行為製止她,而是要等到孩子平靜以後,我們再去耐心地和孩子談話來慢慢開解她。要是孩子在眾目睽睽下發火,家長絕對不可以順從她。不少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當著別人的麵發火就常常順著她,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是沒有用的。

給父母的建議:激活女孩的好脾氣,告別壞脾氣。

教育家威特認為,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她也有自己狡詐的辦法,她們往往掌握了家長愛麵子的弱點發起進攻,家長要盡量避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個弱點。如果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過分的要求,家長可以間接地答複她,告訴她回家以後或者是客人走了之後再說。但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幫助她。

要改掉女孩的壞脾氣,家長首先保證不能一味的向孩子“俯首稱臣”,當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采取“橫眉冷對”的方式,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學到正確的東西。

在遇到女孩發脾氣時,家長可以試著對孩子說:“你真的很生氣!生氣沒有關係,但是你得用語言而不是用行動告訴我到底是誰或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耐心傾聽孩子得傾訴,而不要說:“你不應當生氣。”當孩子感到不安時,有時她也無法識別自己的情緒。讓她知道過一會兒之後也沒關係,隻要她願意,你隨時都可以與她交流。

家長也可以通過滿足孩子的需求來平息她的怒氣,比如問孩子:“你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可以比你晚睡生氣呢?沒關係,等你長大了以後,你也可以像我們這樣的。”

如果女孩和別人打架了,在批評的時候不要偏袒任何一方。告訴她們:“孩子們,我看得出你們現在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你們可以先冷靜一下再試著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是不會偏袒哪一方的。”如果孩子發生爭吵時,讓她把話說完,或者擁抱她而不是與她爭論。征求孩子的意見,而不要僅僅告訴她該怎麼做。當你意識到和孩子之間有了矛盾時,馬上要說:“我不想控製你,但希望得到你的配合。現在讓我們都冷靜思考一下,看怎樣解決問題。”

家長還可以多培養女孩的才藝,在藝術的熏陶下慢慢告別壞的脾氣秉性。如果孩子年齡較小的話,可以平時多給孩子講講關於女孩善於控製情緒、舉止優雅的小故事;當孩子年齡稍大一些,就應該直接告訴她,一個受人歡迎的女孩,首先要具備的就是高的情商,也可以舉一些事情,讓她體會到高情商對於女孩的重要意義。

告訴孩子如何看待生活,生活中有快樂也有煩惱,有順心也有不順心。沒有事事如願的事,也沒有天天有苦惱的事。不會樂觀地生活,辯證地看問題,不必逃避現實,也不必太在意結果。

杜絕任性的“大小姐”

任性似乎是女孩子的天性,若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小嘴一撅,就哭個不停,生氣的父母實在受不了,竟也學著和孩子一起任性起來,拉她,扯她,罵她,打她,卻也不會心平氣和地和她談上一談,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是善意的,如果父母也學著任性,那就不應該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隨著生理發育,幼兒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但是卻不能像成人那樣對這些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孩子隻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她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而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孩子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方式。

5歲的蘇蘇看到鄰居小朋友的一輛遙控小汽車很好玩,回到家後,便向媽媽提出了要求:“媽媽,我要小汽車。”

“好,”蘇蘇媽滿口答應下來,“明天去買,今天商店關門了。”

“不,我要小汽車,我現在就要。”蘇蘇坐到地上,哭叫起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蘇蘇媽急了,一把拉起蘇蘇,“都答應你了,你還想怎樣。”

然而,蘇蘇卻一直沒有安靜下來,她反反複複地重複著那句話:“我要小汽車,我要小汽車……”

這件事情從表麵看來是蘇蘇太任性,在無理取鬧。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她看到那個小汽車上有個小燈在一閃一閃的,她很想知道那個小燈為什麼會閃亮,這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和滿足時,蘇蘇隻能以哭鬧來表示抗議。

處於獨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親力親為,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的心理需求。

麵對這種情況,家長切不可簡單地以孩子任性來對待。隻要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並認同這種需求,給以足夠的重視。例如,上文中的蘇蘇媽媽,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輛小汽車,聊聊車上的小紅燈,並對明天和孩子一同買、玩小汽車進行想象。相信解決孩子的任性並非難事。

孩子產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不高,不善於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隻考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由於活動能力比三歲前大有進步,於是在活動中追求自主,力圖表達自己的意誌,因此,常常不肯按照家長的意圖來辦事。

其次,如今的父母大多過於寵愛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直到家長讓步為止,漸漸地,孩子發現了,隻要自己堅持,家長就會讓步,自己的要求就會滿足,於是就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性是兒童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但是,孩子的任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良教育方式的結果。有些家長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孩子現在還小,有點小性子也沒有關係,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了。

還有一些家長,則以自己的任性來對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聽,我非要你聽不可;還有一些家長,每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就互相推諉,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於是,孩子不是出現狂躁、鬱悶等異常情緒,就是毫無顧忌地張揚任性。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誌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孩子,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認為: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隻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舍決定。並且,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麵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麵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