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真愛複雜而艱巨,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而且一成不變。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製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愛是合理的給與合理的不給,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但是當麵對孩子善意的任性時,父母就應該心平氣和地同她講道理了。在父母給孩子的道理中,她能體會到一些棍棒教育不出來的東西,也隻有這樣的父母才會培養出一個耐心而懂得交流的女兒。
給父母的建議:五招改變任性的“大小姐”。
家有女孩,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要柔和一些,凡事順著孩子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一副“大小姐”的架勢和脾氣,常常頤指氣使,但凡提出要求家長就要立即實現,否則便大哭大鬧,無休無止。其實,家長隻要掌握下麵五招,就能輕而易舉的將孩子的大小姐脾氣化於無形之中:
1.預防在先
任何兒童的行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規律,任性也是如此。家長要摸清楚孩子任性的規律,然後在事先和孩子“約法三章”,提前預防。比如,孩子上街的時候總是哭著要求大人抱,那麼家長就可以在臨出家門時和孩子約定好,今天出門你必須答應媽媽要自己走,如果實在走累了那我們就歇一會。如果孩子履行了承諾,不妨給一點小小的物質獎勵,或者滿足孩子的一個合理要求。
2.冷處理法
孩子任性發作時,家長裝作無視,孩子哭鬧一陣之後發現無法引起家長的重視,自然也就慢慢停止了鬧騰。如果家長表現出心疼、憐憫或遷就,那勢必會引起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應,更不要為了製止孩子而和他討價還價。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其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競爭和好勝心理,在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拿其他平時表現較好的孩子與之做比較,從而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自信心,自發的克服任性的毛病。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隻靠正麵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過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飯菜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少吃一頓不會對孩子健康造成太大影響,等孩子感覺餓的時候,自然就會好好吃飯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懲罰一定要適度,千萬不能有任何過度和過激的行為。
摒棄女孩的“小家家氣”
“媽媽,我可以去樹林中采草莓嗎?”一個夏天的早晨,艾米麗問媽媽。
“可以,不過你必須帶著羅弗一起去。”媽媽說。
羅弗是她們家的狗,它已經跟隨艾米麗三年了。
艾米麗高興極了,媽媽做的早飯她隻吃了兩口就出發了。她不用擔心自己會餓,因為媽媽把她的午飯裝在一個鐵盒子裏給她帶上了。
到了樹林裏,艾米麗采草莓,羅弗不安寧地到處亂跑,一會兒追鬆鼠,一會兒又是追兔子,玩得可高興了。但它總是與自己的小主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她發生什麼意外。
中午的時候,艾米麗餓了,因為她早飯吃得太少,所以把鐵盒子裏的飯全部吃完了。
等到羅弗回來的時候,盒子已經空了。艾米麗一點飯也沒有給羅弗留下。
吃完飯後,艾米麗又開始采草莓,很快她就把自己的筐子裝滿了,於是她決定要回家了。就在她要走出樹林的時候,一條大蛇停在了她的前麵,嚇得她驚叫起來。這時,勇敢的羅弗跳到蛇身上,一口就把蛇的脖子咬斷了。
它回到主人身邊,用頭蹭著主人的手,似乎在詢問艾米麗有沒有受傷。艾米麗摟著羅弗的脖子,哭著說:“親愛的羅弗,我以前太自私了,對不起。”
羅弗才不會那麼小心眼呢!它在草地上跳來跳去,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這件事給了艾米麗很大的教訓,從此她變得不再自私。當別人需要自己幫助的時候,她總是熱心地幫助別人,還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今每家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百般嗬護,孩子生來養尊處優,對任何東西都有優先選擇和擁有權,當孩子尚未形成獨立思想的時候,她會認為所有這些都是理所應當,這就為孩子將來表現出來的“小家子氣”埋下了伏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的人和事多了,她便很難把自己的雙手張開,將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凡事隻考慮自己,自私自利,無視他人的狀況和感受。
一群幼教專家要進行幼兒心理測試,於是來到了一所幼兒園。
他們首先出了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弟弟發燒了,他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他外套穿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
老師著急了,她點名時問一個孩子,孩子回答說:“病了會傳染的,他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
另外一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第三個孩子說:“給我弄髒了怎麼辦?”
第四個孩子說:“怕弄丟了。”
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弟弟。
孩子們的回答聽著讓人心寒,另外一位不甘心的幼兒老師,叫來自己4歲的女兒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麼做呢?”見女兒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
“不給!”女兒回答得十分幹脆。
她又接著說:“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
女兒竟答:“他活該!”
想想看,如果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這樣自私,不懂得互相關照和與人分享,不懂得發現並感恩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那這個世界將是怎樣的寂寞荒涼呢?
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隻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感激你所擁有的,分享你能與人分享的,就能獲得別人不能獲得的快樂。
很多家長總是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慌張埋怨,殊不知很多問題都源於家長自身。比如當孩子小的時候,看中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想一起玩卻遭到拒絕,進而孩子也拒絕其他小夥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有的父母見狀不置可否,甚至給予一些口頭上的鼓勵,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加嚴重,甚至有的時候,家長見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小夥伴,或將自己的零食分給同伴後,張口就是訓斥,說孩子“缺心眼”“傻厚道”,這些反應和行為都會造成孩子的小氣的秉性。
再有,很多孩子的“小家子氣”是源於家長的無謂犧牲的,經常有的家長把好吃的菜先給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讓孩子挑,這種無謂的犧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現小氣行為後,家長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家裏隻有一個孩子,要是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長大就好了”等等,以此作為掩蓋自己教育的失誤。
給父母的建議: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讓孩子擺脫小氣的毛病,家長務必以身作則,適度削減孩子的優先權,為人處事的時候要無私豁達,以自身的行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不要過分溺愛你的孩子,要讓她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知會她要懂得尊敬長輩。當家中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幼兒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另外,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以後會還給自己或是自己也有過玩他人玩具的體驗時,自然會主動與他人分享並感到快樂的。
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如鼓勵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送給有需要的小夥伴,或者捐給有需要的社會人群。在節日的時候,提醒孩子給親戚、夥伴送上一份小禮物,當孩子完成分享的行為時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許,孩子就會努力使自己逐漸改掉小氣的毛病。
另外,要教育你的孩子心存感恩。讓孩子明白,一個自私的人,看到的隻是個人的一點好處,通常不願意主動付出,做事都喜歡講條件,久而久之,做什麼事都想不勞而獲,最後的結局隻能是一無所獲。隻有在生活中樂於與人分享、沒有私心的人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幫助,做出一定的成績。
理解女孩的小脾氣
嬰兒時代的女孩常常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她的痛苦。這時,由於女孩還不會表達,父母總會耐心地尋找原因,直到她不哭不鬧為止。
與男孩相比,女孩似乎來自於另一個星球,她們的脾氣天生就是變化無常。當女孩會表達之後,她們的苦惱原因會更加複雜,有的時候她會因為覺得父母不再愛她而哭,有的時候她會因為小夥伴不理她而哭。麵對女孩的這些情緒變化,父母不可以輕易地否定,這是女孩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同樣需要被尊重。
那些忽視女兒情緒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唱反調,她們不喜歡和父母合作,甚至會像小男孩一樣和父母對著幹,我們開始疑惑:“為什麼女孩越大越不聽話了呢?”
其實,並不是女兒越大越不聽話,正是因為她們長大了,才有了自我意識。當她們的情緒被父母否定之後,就會表現的很不高興,覺得父母不是最理解她的了。所以,聰明的父母如果想讓女孩在長大之後依然做個“乖乖女”,就要學會尊重她的自我意識,尊重她的情緒。
一個小女孩對媽媽說:“我不要去看醫生,醫生打針會很痛。”
“我知道,你很怕打針嗎?”
“嗯,我不想打針,打針很痛。”小女孩認真地說。
“媽媽知道打針會很痛,媽媽小的時候也這樣認為,你不用怕,媽媽在旁邊一直陪著你好嗎?”
最終,在媽媽的耐心指引下,小女孩決定去看醫生了。
這位媽媽就是懂得女孩的心理,她並沒有幫助女孩解決什麼實際問題,隻是軟言安慰幾句,讓女孩覺得她的情緒是被認同的,打針再痛她也可以接受了。